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关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为(50.97±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24±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眩晕、耳鸣、颈痛、视物模糊及旋颈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椎动脉PI、R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效果较明显,不仅可改善双椎动脉血流状态,缓解头痛、眩晕、耳鸣、颈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还有利于颈部动力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5例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简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整颈三步九法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即时分别采用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评分观察眩晕改善情况,治疗后2月随访时行门诊最后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治疗后2月VAS评分、DH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推拿较常规推拿手法更能有效地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的症状,缓解患者由眩晕导致的功能障碍,提高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经穴推拿手法治疗,实验组加施穴位敷贴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实验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4.11%,优于对照组的82.3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安全性较高,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经穴推拿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安全性高,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定位旋转手法联合丹参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定位旋转手法和丹参川芎穴位注射法连续治疗2周。记录患者的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状态。结果: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颈性眩晕症状以及功能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A患者LVA,RVA,BA的Vs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位旋转手法联合丹参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更好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增快椎动脉血流,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椎动脉平均流速(Vm)、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效果评价,统计其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m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针八宫穴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流速及中医症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杜氏骨伤科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敏使朗治疗。共计治疗2疗程(2周),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为9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m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评分、单一症状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构成(Z=2.594)、痊愈率(x2=5.9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8.680,t对照组=8.266,P均<0.01),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9<0.05).③单一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98、2.984,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比较各组疗前、疗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单用推拿治疗明显提高,且对缓解患者主症眩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及寰枢椎矫正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中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寰枢椎矫正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一次,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患者主观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TCD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推科治疗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较对照组的68.42%明显提升,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PI、R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肩颈痛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利于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愈显率分别为76.7%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以及2疗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在即时镇痛效应及持续性镇痛效应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并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相关症状、体征和日常生活动作均能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岳耀显  战争尧  黄峰 《河南中医》2016,(7):1232-1233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配合颈痛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痛贴,对照组加服颈复康颗粒,治疗组加服化痰通络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有效率为68.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方配合颈痛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温针灸+中药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温针灸+中药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温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温针灸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中药组颈椎疼痛程度、眩晕状况、生存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颈椎疼痛度和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法联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3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飞经走气"之青龙摆尾手法,每日1次,均以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主症积分、颈痛量表(NP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7.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在第3疗程和随访1个月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PQ评分在第3个疗程结束时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3个疗程结束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青龙摆尾手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龙氏手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26. 4±2. 3)分、椎动脉血流速度(40. 2±6. 4) cm/s、治疗的总有效率96. 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 6±1. 2)分、(29. 6±5. 5) cm/s、83.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还能提高其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陆氏导气针法与身痛逐瘀汤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在采用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陆氏导气针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身痛逐瘀汤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vertigo, ESCV)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ESC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为8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陆氏导气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优于身痛逐瘀汤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临床常见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每型80例共240例。各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120例)采用分型治疗,颈型采用辨经论治,神经根型采用从脾胃论治,椎动脉型采用项五针;常规组(120例)各型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常规取穴)。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颈型和神经根型选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CSAS)和目测类比疼痛分度量表(VAPS),椎动脉型选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表进行评估。治疗10次后评估整体疗效。结果颈型患者中,两组治疗后CSAS和VAP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患者中,两组治疗5次后CSAS和VA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0次后CSAS和VA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型患者中,观察组治疗5次后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亦有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后两组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观察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92.8%,对照组分别为54.2%和86.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