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4例.治疗组实施头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单予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后的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有明显提高,而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服用解语丹,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MA、MB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焦氏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法,2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以及Fugl-Meyer(FMA)、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均采用Rood技术训练4周,治疗组则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MB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子改良头皮针结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予针刺疗法。2组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通用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FMA及MBI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偏瘫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药结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30例予头针百会透太阳针法治疗;头针联合体针组(以下简称体针组)30例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体穴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及合谷,下肢取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内庭及太冲,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联合埋线组(以下简称埋线组)30例予头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同体针组。3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偏瘫分期变化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并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分期标准对患者偏瘫状况进行分期评价。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93.3%,体针组总有效率86.7%,头针组总有效率73.3%,埋线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3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均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同期水平(P0.05);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Brunnstrom偏瘫分期改善情况均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偏瘫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中医护理对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4月就诊的中风患者11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中医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FMA及MBI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升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且观察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中医护理可促进急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8周后互动式头针组患者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镜像组和头针组(P0.05),头针组均优于镜像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结合TOMT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头针后TOMT治疗和单纯TOMT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电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定(手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手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手功能分级评定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体针、电针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早期中风偏瘫的作用。方法:8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推拿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15及30天观察组FMA量表评分及MBI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带针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康复训练与头针治疗不同时,治疗组在进行传统头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下肢、MB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P 0. 05),治疗组(P 0. 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头针带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改善优于其两项治疗分开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久留针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久留组)和对照组(普通头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选取病灶同侧(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治疗组头针留针7~10h,对照组留针30min,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记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1周、2周后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周、4周后FMA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MB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7~10h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头针留针30min,为头针适宜留针时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配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及NFI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可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