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详细解剖了20侧人三角肌的起止点,肌纤维走向和排列方式以及神经支配特征,将三角肌分成三个亚部,即前部、中部和后部。前、后亚部分别位于肩关节的前方和后外方,肌纤维呈平行排列并向下外集中,中部在外侧,纤维排列成多羽状,与前、后部可明确区分。三个亚部的神经分布是独立的,前部由腋神经前干发出的一支较粗大分支支配。前干的较细分支进入中部,后干主要由后干的肌支支配。进入各部的神经分支未见交叉。作者在同期研究的三角肌三个亚部肌纤维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则是此肌亚部化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果:(1)腋神经在腋窝后发自臂丛后束,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距离为5.0cm,前支在四边孔中点外旁开3.0cm处,距皮肤3.5-4.0cm,后支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距皮肤距离为3.0cm。(2)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和冈上肌支起始处距皮肤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处距皮肤4.0cm。结论:对腋神经及其分支和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冈下肌支选择多点在正确的体表定位和熟练掌握穿刺浓度的基础上进行阻滞,可成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4.
腋神经应用解剖与颈椎病患者肩胛痛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腋神经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 ,明确颈椎病肩胛部扳机点的位置 ,探讨软组织压痛点与腋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 7具成人尸体上对腋神经的分布及分支部位观察解剖形态学。对 33例 39处压痛点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测量 ,并在尸体标本上对肩胛部相应位置的肌肉进行解剖观察相关各肌肉的起止点、走行、相互关系以及筋膜的分布特点。结果 腋神经在四边孔内分为前支和后支 ,其中前支支配三角肌 ;后支发出肩关节支、皮支和小圆肌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肩胛部扳机点多位于肩胛内上角与肩胛下角连线中下 1/3外约 2~ 3cm处 ,即小圆肌起始部与冈下肌移行处。结论 本研究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及治疗的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腋神经单纯性的损伤在临床上较少见.有外伤所致的单纯性腋神经损伤,常常由于临床认识不足,易被肩周炎、颈椎病而混淆.腋神经在四边孔处的卡压亦被称之谓四边孔综合征,就是腋神经在四边孔处的卡压伤而引起的所支配的三角肌功能受损及该区域皮肤感觉异常.我们于1985年以来共收治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女性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 的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6具成人女尸的32侧腋区进行了解剖,观察肋间臂神经及相关神经的走行、分支及支配等情况. 结果 32侧ICBN中缺如型1侧、单干型6侧、单干分支型15侧、双干型8侧及三干型2侧;78.13%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1.25%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两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 结论 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损伤可造成其支配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模拟穿刺观察。结果: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网上、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与冈上、冈下肌支起始处与皮肤的距离为4.0-4.5cm。肩胛下神经起始处与腋窝前襞中点的距离为5.0-5.5cm。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结论:对肩胛上、下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的5个穿刺点进行了准确的体表和深度定位。  相似文献   

8.
腋动脉是位于腋窝内的上肢动脉主干,其分支类型和数目变异较大.国内外专著多以6支型作为腋动脉分支的代表类型[1,2].自腋动脉第1段发出胸最上动脉,第2段发出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第3段发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我们在标本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解剖方法探索在肩部做一个“U”形切口能同时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全长的可行性。方法:用6具尸体做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切口自腋前襞开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上通过锁骨中点至肩胛冈基部下方约2cm处,然后向外下方延至腋后襞;将喙突尖凿断并将附着于其上的胸小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向远侧翻转显露腋神经;切断部分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端,显露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末端。结果:“U”形切口可以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的全长,且对软组织损伤较少。结论:此方法对于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合并损伤的手术探查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重建陈旧性颈部脊髓损伤四肢瘫患者的部分上肢感觉、运动功能。方法:反复详细的术前检查,确定可供移位的颈丛神经支、副神经周围支及臂丛上干、中干(C5-C7)的各神经和拟被吻接的神经。(1)C5平面脊髓损伤者(无屈肘功能者)以副神经移位C6,颈丛移位至C7行端侧法缝接重建屈肘及上肢部分感觉功能。术后于头偏向患侧对肩位固定上肢3周。(2)C6平面截瘫(即残存肩部运动和屈肘功能者),将副神经周围支、颈丛锁骨上神经、胸外侧神经之一支于其远端切断后移位汇合于锁骨下方,与切断部分神经束的臂丛内侧束和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外侧神经支、颈丛神经支与内侧束,副神经支与正中神经内侧根)行束、外膜联合缝合,长度不够者以腓肠神经移植桥接。(3)C7平面(手的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环小指感觉障碍,伸肘、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者)将胸外侧神经支与尺神经吻接,桡神经浅支之一支与尺神经浅支吻接。(4)C8平面(手内在肌功能丧失,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感觉丧失)骨间前神经移位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尺神经浅支。(5)对不完性颈髓损伤,上肢功能恢复无确定平面而呈不规则者,如胸大肌肌力恢复达4级以上而无屈肘功能者,采用胸内侧神经主支移位肌皮神经术。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者,采用骨间前伸经吻接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吻接尺神经浅支术。对肩胛上、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腋神经支配之三角肌瘫痪者采用肩胛下神经移位吻接腋神经术。结果:6例患者于术后18个月-4年均恢复了被吻接神经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4/6的肌力恢复达到3-4级,感觉达S3级。对术前瘫痪肌群呈痉挛性者,由于被吻接神经仅被切断了部分神经束,保存了肌张力,尽管术后肌肉主动收缩肌力低于3级,但当其主动收缩与痉挛同步时亦可完成有效的运动功能(如肱二头肌的屈肘)。待被重建功能恢复后再行后期的肌腱转位术、神经侧侧吻接术等,可进一步改善上肢功能。结论:神经移位术是重建四肢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瘫痪为痉挛性肌肉萎缩轻,所以效果优于同样方法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者。  相似文献   

11.
左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一成年女尸,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变异,其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正常,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在臂部发出两支支配臂前群肌.第一支神经在臂中部分出后斜向外下进入肱二头肌,并分出肌支支配该肌,在入肱二头肌前分出肌支支配喙肱肌.第二支神经分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肌支支配肱肌,并在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笔者对两支神经做了测量,第一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0.82 mm,第二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1.24 mm,两条神经起始部间距为13.58 mm.该尸右侧臂丛及肌皮神经行程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面部和颈前部皮神经的整体分支分布模式.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12具成年和6具儿童中国人尸体.取下含皮下脂肪的面部和颈前部皮肤标本,行改良的Sihler's染色.结果:解剖发现面部皮肤除了接受三叉神经支配外,还广泛接受面神经的分支支配;颈前部皮肤除了受颈前皮神经支配外,还接受来自穿过肌肉后的神经支配.面部和颈前部标本Sihler's染色后,大体解剖不能展示的皮神经整体分支分布模式肉眼可见.每条皮神经的走行、树枝样的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清晰可见.面神经分支与三叉神经分支在额颞交界区、眶下区和颏区等处形成广泛交通.在中线处,左右侧的神经支间存在交通.颈横神经与锁骨上神经分布范围相对较大,两者间也有交通,颈横神经还支配到下唇区.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颌面外科、整形与美容术免于皮神经损伤,感觉重建的选材匹配,以及局部麻醉阻滞等提供形态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人股直肌肌内神经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清人股直肌肌内神经分布,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股直肌神经入肌点;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5具童尸股直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股直肌是由短肌纤维和肌内腱板构成的羽肌。股直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行于肌内腱板两侧,分别支配肌的外上部和内下部。股直肌外上部、内下部的神经入肌点分别距髂前上棘10.23±0.97cm和14.48±1.12cm。结论①股直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区域性。②股直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③股直肌的神经入肌点集中在股前部上2/5区内。  相似文献   

14.
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查清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及分布形式,为探索人咬肌神经肌肉移植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人咬肌的肌内神经进行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观察.结果经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的咬肌神经呈紫黑色,入肌后分出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浅、中、深三层肌纤维,支配咬肌浅层的神经支较粗、较长;神经分支在肌内与肌纤维成一定的角度走行,并逐级分出若干次级分支.结论人咬肌肌内神经有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三层肌纤维,其分布形式与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肩外展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术中经过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移位至腋神经的三角肌支,同时重建三角肌和冈上下肌的功能。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术后经过6~28个月的随访,肩外展、外旋、上举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及副神经同时移位是重建肩外展、外旋等功能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肩胛上神经或腋神经重建,增加了肩外展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16.
调查52具成年尸体(男38,女14)的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结果发现:上肩胛下神经多数为2支(53.85+4.89%),常起自后束(86.98±2.43%)。胸背神经均为1支,大多数起自后束(74.29±4.27%),有时与下肩胛下神经共干(22.86±4.1%)。下肩胛下神经多数为1支(98.1±1.33%),半数以上起自腋神经(54.29±4.86%),所以应视为腋神经的分支。大圆肌支为下肩胛下神经的终支,但偶而可单独起自腋神经(1.87±1.33%)。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损伤后三角肌与肱二头肌功能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三角肌、肱二头肌的恢复,探索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肌肉恢复的组织形态学因素。通过14例臂丛损伤患者行神经移位或移植治疗和随访,及实验室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各10例标本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肱二头肌的功能恢复优于三角肌。三角肌内Ⅰ型肌纤维的含量多,肌纤维在形态上趋向于动物的慢肌。提示三角肌恢复差的原因与其慢肌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腋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9例腋神经损伤功能完全丧失,且无自行恢复征象的患者。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与腋神经远端吻接治疗。结果 经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三角肌、小固肌。肌力恢复M4^ 2例,M46例,M3l例,仲肘功能无障碍。结论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是一种疗效好、安全、简单的治疗腋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喉的神经分布与新喉再造术的设计。采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和Sihler氏染色法。结果:①喉上神经支配环甲肌的分支有一种变异。不一定是"外支"去支配,也可以是内支主干分支后再穿出甲状软骨孔后分布于该肌;②喉返神经的后支与喉上神经内支的分支形成Galen's吻合是确实存在的,位于食管前壁粘膜下的结缔组织内,分出分支到食管粘膜,是一种感觉神经,司感觉的部位是食管,而不是声门下区;③可清晰地看到喉内肌的神经分布;④在喉神经充分显示基础上,结合新喉再造术切除范围的设计,分析了能保护两神经主干的最大切除范围─-"M"线。结论:作喉前位切除时M线是保护神经主干功能的最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20.
肌皮神经由颈5、6神经纤维组成,是外侧束外侧头的终末支,走行途中分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及肱肌,终末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出现率约21.43%[1],2011年10月在解剖1具约40岁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