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3,(9):1271-1272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脊柱转移性肿瘤30例40椎,术前均有顽固性背痛,无神经症状。CT及MRI示脊柱肿瘤转移灶呈多发性溶骨性破坏,2椎肿瘤累及椎体后壁。在C型臂透视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途径进入病椎内,先取病椎病理作活检,然后置入可扩张球囊,复位塌陷的病椎,注入面团期骨水泥稳定病椎。结果:30例40椎均手术顺利,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 h内疼痛均缓解,未发现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复查示肿瘤灶被骨水泥充填,无骨水泥超过椎体后缘,病理性骨折的椎体高度得以恢复。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微创地同时处理多个病灶,强化病椎,提高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分别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多节段胸腰椎转移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2例,其中PVP组58例共83个病椎,行PVP治疗;PKP组54例共75个病椎,行PKP治疗。采用疼痛分级法评估2组术前和术后1 d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病椎高度、病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骨水泥渗漏及是否出现渗血、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112例患者椎体穿刺均成功,术后随访12~24个月;2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PVP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至正常的(79.85±4.21)%,PKP组为(95.23±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2例35个椎体,PKP组13例16个椎体,2组未出现渗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分别联合PVP和PKP对多节段胸腰椎转移瘤治疗的镇痛效果均较好,并发症均较少,但PKP的复位效果好于PVP,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洪达 《当代医学》2022,28(6):101-103
目的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PKP术治疗的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将骨水泥渗漏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未渗漏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骨水泥渗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椎体后壁完整性、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Cobb角、手术前椎前缘高度和穿刺路径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椎体后壁完整性、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Cobb角、手术前椎前缘高度和穿刺路径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医师及时进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球囊经皮穿刺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中上段胸椎骨折和脊柱转移瘤中上段胸椎骨折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KP治疗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中上段胸椎骨折或脊柱转移瘤中上段胸椎骨折患者(共38个椎体)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对比术前、术后1 d、术后7 d的椎体高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单侧小球囊PKP,术后复查见2例骨水泥椎间隙渗漏,1例椎体周围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29例患者骨水泥弥散情况达到弥散充分,3例为弥散一般,2例为弥散不佳。1例转移瘤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再发骶1椎体病理性骨折。单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量为2.8~4.2 mL。术后1 d、7 d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椎体高度高于术前,且术后7 d的VAS评分低于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小球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中上段胸椎骨折和脊柱转移瘤中上段胸椎骨折的安全性高,骨水泥可充分弥散,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成玉  张凡 《吉林医学》2012,(5):899-901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采用PKP治疗OVCF患者18例20个椎体。术前均有剧烈背痛,无神经症状。结合体检、X线与MRI检查确定靶椎体,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进入病椎体内,置入可扩张球囊,扩张球囊复位塌陷的病椎,并形成骨水泥充填空腔,注入团状期骨水泥强化稳定病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手术前、后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18例20个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 d内疼痛均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7±1.3)分降为术后2 d、3、6、12个月时的(2.3±0.5)、(2.4±0.3)、(2.5±0.6)、(2.7±0.2)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75.6±6.7)分降到术后2 d、3、6、12个月时的(25.6±2.8)、(26.7±2.1)、(27.5±2.2)、(29.2±2.4)分(P<0.01)。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矫正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未发现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共有4例4个椎体(20%)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后即刻随访中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应用PKP治疗OVCF,具有确切的缓解疼痛与改善功能的效果,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病椎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也具有良好的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39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应用球囊式椎体扩张器对病椎进行扩张.并用骨水泥进行填充,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前后进行对比,并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的变化,总结手术疗效.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椎体前渗漏,2例患者出现椎间盘渗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2.5个月,VAS评分术前7~9分,平均为8.5分,术后0~4分,平均为2.2分.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为14.28±2.43mm,术后为20.51±2.26mm;椎体后缘平均高度术前为22.18±2.12mm,术后为23.49±2.35mm,椎体前缘恢复率62.6%,椎体后缘恢复率11.3%.结论:PKP技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可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并可有效地恢复病椎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例96例,共111椎体,均采用PKP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度变化情况.[结果]96例患者111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PKP术26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行PKP术70例.7例发生了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患者腰背痛症状于术后即刻得到缓解,并能长时间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KP手术创伤小,能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迅速缓解疼痛和使脊柱达到稳定,减少患者卧床时间,降低各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方法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时不同术式分为行PVP治疗的对照组(42例),行PKP治疗的研究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高度、VAS评分变化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与伤椎高度均较术前有效改善,但研究组伤椎高度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患者行PVP与PKP治疗均具一定优势,前者有利于其椎体高度的恢复,后者则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措施。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115例(共13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术前、术后第2天及术后半年随访时分别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AS评分由术前的(7.8±1.2)分下降至术后第2天的(2.7±0.7)分,术后半年随访时为(2.6±0.9)分。术后第2天与术前、术后半年与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12例患者(共13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7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2个椎体出现静脉渗漏,2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出现椎管渗漏。渗漏原因与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入路、手术操作、骨水泥的注射等有关。结论: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在术中可能出现骨水泥渗漏,给患者造成损害,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认真进行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与水平,骨水泥渗漏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70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以及随访结果,比较经皮椎体成形(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3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高度变化、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及术后cobb角的变化、骨水泥渗漏率,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通过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术前伤椎高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后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量方面存在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两者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但PKP较PVP能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和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OVBF),评估临床疗效及探寻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途径。方法根据AO分型,将2005年10月至2013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OVBF患者45例(45个椎体),采用PKP治疗,通过术后CT平扫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2例,渗漏途径主要是通过椎基静脉孔,骨水泥向上位椎间隙渗漏高于下位椎间隙。椎体高度恢复、Cobb矫正、VAS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OVBF不是禁忌证,OVBF经PKP治疗后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主要途径是椎基静脉孔,向椎间隙渗漏与终板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影像学观察及临床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发的骨水泥渗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138例(共177椎体)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术后CT影像学中椎体外骨水泥渗漏的解剖位置分5型: 椎旁渗漏型、椎间盘渗漏型、椎管渗漏型、椎弓根渗漏型,混合渗漏型(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渗漏),评估骨水泥渗漏与终板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CT提示125椎发生终板破坏,发生率70.6%,术后CT发现81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5.8%,29椎为椎旁渗漏型,17椎为椎间盘渗漏型,12椎为椎管渗漏型,9椎为椎弓根渗漏型,14椎为混合型渗漏型。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密切相关。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以椎旁渗漏最为多见,其次为椎间盘渗漏和椎管渗漏,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以期能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56例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PKP手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  256例患者中共有100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39.06%。其中3例椎管内硬膜外渗漏患者和1例脊柱旁软组织渗漏患者出现神经根受压迫症状和脊髓受压迫症状,其余患者均无显著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术前Cobb角、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椎体骨折情况、穿刺路径、主刀医师技术水平、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同与PKP手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椎体骨折情况、骨水泥注入量为PKP手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术前椎体前中柱高度、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椎体骨折情况、骨水泥注入量均会对PKP手术后骨水泥渗漏产生影响,因此,掌握PKP手术适应证、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注入适量的骨水泥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椎骨折PKP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1例OVCFs PKP术后邻椎骨折病人,胸椎10例,腰椎11例。所有病人再次经PKP治疗,并给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Cobb角,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用时(49.45±6.43)min,出血量(23.23±4.87)mL,骨水泥注入量(4.91±1.21)mL。术后1个月、6个月、1年VAS评分和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ODI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比明显高于术前(P < 0.01);术后6个月、1年的VAS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P < 0.05)、ODI指数高于术后1个月(P < 0.01);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低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P < 0.05)。术后3例病人出现慢性腰痛,无切口感染、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出现。结论OVCFs PKP术后邻椎骨折再次经PKP治疗能有效降低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高度,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的31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2011年3月~2013年2月16例(20个椎体)为研究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2010年3月~2011年2月15例(20个椎体)为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及随访3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脊柱前柱高度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并做比较分析。结果①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段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随访时前柱高度与术后比较轻微降低.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术后及随访3个月时两组间脊柱前柱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5.00%比3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PKP能更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个球囊一期多次扩张行PKP治疗多发性疼痛性椎体病变18例45椎,年龄平均68.77岁。其中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11例29椎,椎体转移肿瘤2例4椎,多发性骨髓瘤5例12椎。监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对手术满意程度等。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127min,平均29.3min/椎。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为87~210Psi,平均为165Psi;扩张体积为1.5~4ml,平均3.25ml;扩张次数为2~5次,平均2.94次,1例球囊在第5次扩张时破裂,1例球囊在第3次扩张时破裂。骨水泥注射量为2~8.5ml,平均3.95ml/椎。1例1椎出现椎管内少量渗漏,1例2椎出现椎旁渗漏,均无症状。患者VAS由术前(8.00±0.97)分降低到术后的(3.28±0.75)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的72.8%降低到29.5%。椎体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明显恢复,Cobb角改善。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3个月,受防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均得到稳定的维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未见手术椎体再塌陷或手术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和多发性椎体肿瘤的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1年9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KP治疗的患者136例(256椎).采用PKP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手术前后疼痛评估;观察椎体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疼痛症状均缓解.VAS评分分别为术前(9.12±4.00)分、术后(2.89±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均有明显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4.28±2.43)mm,术后为(20.51±2.26)mm;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为(22.18±2.12)mm,术后为(23.49±2.3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0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到椎体旁,2例出现椎体后缘渗漏,均未出现神经症状;3例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死。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恢复病椎的高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91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Oswestry功能评分、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两组VAS、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能显著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但费用较高;PVP费用低,操作简单,但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均能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后椎体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206例,共399个椎体.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首次组(185例共364个);手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作为再次组(21例共35个),都再次行PKP治疗.根据首次及再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再次组骨水泥量(4.08 ±2.12)mL、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值(0.58-0.10)均高于首次组[(3.53±1.55)mL和(0.49±0.08)](P<0.05);而骨密度T值(-3.89±0.68)低于首次组(-3.16±1.55)(P<0.05).结论 低骨密度、超量骨水泥注入、伤椎前缘高度过度复位可能是PKP术后继发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前、术后3天疼痛缓解情况和椎体高度恢复程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天(2.6±0.3)较术前(7.8±0.1)明显下降(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8±2.3 mm增加到术后的22.7±1.5 mm(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手术精心操作,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