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0年AHACPR&ECC指南是当今全世界最高水平、最权威、最先进的心肺复苏救治指南,其主要的更新内容为:一是将基本生命支持(BLS)的救治程序从“A—B—C”更新为“C—A—B”,即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启动胸部按压(尤其是旁观者施救时),稍后再开通气道,施行人工呼吸;二是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施救者应快速完成生命链中BLS最初3个环节:早期识别和早期呼叫,并接通急救中心电话,早期CPR及快速除颤;三是建议旁观者实施只动手的CPR,以替代既往的标准CPR(胸部按压加人工呼吸);四是强调实施高质量的CPR;五是强调早期快速除颤对VF/VT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重要意义,提出除颤与CPR应有机整合进行;六是将原生存链的4个环节增为5个环节,强调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重要性,表明指南既重视院外第一线救治,这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同时又强调患者经院外救治恢复自主循环后,进入医院内作进一步救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循证医学证据推动着心肺脑复苏理念和方式的科学发展.国内外对心脏骤停(CA)实施的心肺脑复苏术(CPC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CPR和ECC指南),提出了CA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尽早电击除颤是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将之前的清理气道、人工呼吸放在次要位置.临床实践证明,在基础生命支持早期的10 min,人工呼吸环节可省略.当患者CA发生时:①即刻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CPR;③快速电击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⑤综合心肺脑监护、治疗(急救五环生存链).心搏骤停10min内采取的主要是CPR技术,10min后应该实施综合的CPCR技术.本文对CPCR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21例猝死患者院外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引起的自然死亡。2006年江西省宜春市急救中心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规程进行院外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抢救猝死患者共21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在院外这一特殊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现场CPR进行复苏抢救,以及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导言 参与修订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急诊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指南和证据评价过程的心血管急救专家们意识到复苏科学证据方面的局限性,对现有记载高质量心肺复苏益处的资料持乐观态度,并决定制定一些“推荐”,旨在提高心脏骤停和其他威胁生命的急症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总结了对重要改变有贡献的因素,而正是这些重要改变所包含的信息和讨论或引发了指南的重要改变,或重新证实了现存指南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5年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回顾性评价了自2000年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南实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进展,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胸部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生命链”的四早为: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CPR)中的基本方法,无论院外还是院内急救都必不可少,如何根据CPR时不同环境需要发掘适宜的呼吸支持方法,以确保有效通气是CPR成败的关键。对于因缺氧而导致的继发性心脏骤停患者应适时提供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猝死是一项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安全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死亡人数仍位居世界首位,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其中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实施率低于5%,成功率低于1%。在院外突发紧急情况下,我国专业急救人员无法在短短的4分钟黄金时间内及时赶到施救。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内紧急施救将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国内专家呼吁,应在公共场所执勤的警察、保安等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其在突发事件现场能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保安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公共场所24小时值守,常常成为心脏骤停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之一,往往也是第一时间的发现者和施救者。如果他们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拥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然而,目前国内保安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心肺复苏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对保安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研究做如下综述,为我国开展针对性的保安人员心肺复苏培训普及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心脑复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脑复苏(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CC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一种新的复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完好的存活率”,CCR的目标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改善患者的脑功能,因而称为心脑复苏,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重要进展。这一方法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aver心脏中心复苏研究组Ewy等于2003年推出的,  相似文献   

10.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智能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和远期技能保持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142名研究对象,完成2015 AHA指南的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指南的培训。培训完成后所有参与者随机分为反馈组和对照组。分组完成后在BLS导师指导下再进行CPR练习,对照组导师主要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反馈组导师除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外,还要向参与者讲解反馈装置的使用,直至熟练操作。在完成操作练习后和1个月后组织所有参与者进行无反馈CPR考核。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是通过心肺复苏的正确率平均按压深度、频率、胸廓回弹,按压指数和有效通气来定量。结果142名研究对象均完成此实验。反馈组的CPR培训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反馈组CPR质量较培训即刻后无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有显著下降。结论智能反馈装置有助于提升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和心肺复苏技能的保持。  相似文献   

13.
心肺脑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存活出院率,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46例ROSC后收住急诊ICU治疗,16例存活出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ROSC组及初级复苏失败组,存活出院组及高级复苏失败组,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开始复苏时间、持续复苏时间。结果①6min内开始行CPR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均高于6min后开始复苏患者。②高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青壮年患者相仿,但存活出院率显著低于青壮年患者。③不同病因对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有影响。结论开始复苏时间、年龄、病因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外心肺复苏成功后生存出院病例的特点,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及生存出院率寻找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2年时间内上海中心城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送院病例和生存出院病例,对院外能够影响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生存出院率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91例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生存出院病例35例,出院率为12.03%。②生存出院率在0~20岁年龄组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生存出院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P<0.0001。③生存出院率在导致心搏聚停的各基础病因中有显著差异,P〈0.0001,其中电击伤的生存出院率最高。④生存出院率与急救反应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421。⑤复苏前心电图表现对生存出院率有显著差异,P〈0.0001,以室颤(VF)的生存出院率最高。⑥生存出院率随着转复用时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01。⑦生存出院率随着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01。⑧生存出院率与除颤次数无显著差异,P=0.2119。结论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转复用时,合理使用肾上腺素和电击,积极处理心源性猝死和电击伤对于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存出院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CPR实时信息反馈对急救人员进行CPR操作情况的影响。方法10名急诊医师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常规进行CPR操作,另一组在按压时借助AED的信息反馈功能观察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CPR的质量。结果借助AED信息反馈进行CPR操作组胸外按压频率、按压深度的准确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结论实时CPR监测反馈功能可以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短效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苯丙酸甲酯盐酸盐(Esmolol)对复苏早期生存率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并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B组:单纯肾上腺素组,在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0 μg/kg);C组:肾上腺素+Esmolol组,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10 μg/kg)联合Esmolol(200 μg/kg).记录电除颤次数、生存时间,并在致颤前15 mim,复苏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及240 min采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和cTnT.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复苏成功后BNP、cTn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P〈0.01),其中B组升高幅度大于C组(P〈0.01).C组电除颤次数小于B组(P〈0.05),C组生存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联合Esmolol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实验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P〉0.05),均呈偏态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平均78岁。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②复苏成功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占45%,显著高于复苏无效组(17%,P〈0.05)。③复苏成功组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平均10.2min发出呼救,呼救时间显著短于复苏无效组(平均为21.7min,P〈0.05)。④复苏成功组现场施行CPR的占5%,复苏无效组2.3%(P〉0.05)。⑤从接到调度指令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两组都平均在7min左右(分别为7.25min和7.83min,P〉0.05)。结论患者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部分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部分社会公众在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前后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个单位的407人进行3h CPR技能的培训,用问卷调查培训前后有关知识的水平。被调查者男286人、女121人,年龄(31.0±5.0)(20~52)岁,高中学历占4%,大专占40%,本科以上占56%,职业构成:公安干警占13%,小学教师占43%,非医学科研人员占45%。结果培训前被调查人群中15.6%缺乏CPR知识;40.7%主要从电视、报刊获取信息,仅7.2%直接从科普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许多人甚至自身没有学习的必要。被调查人员在培训前后对急救知识的六个关键问题知晓率均显著提高至80%以上(均P〈0.01)。结论社会公众对CPR的知晓率不高,培训后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必净对心肺复苏(CPR)后复苏后综合征(PRS)的防治作用。方法经标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期≥7d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血必净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静滴),每天2次,连续7d,余治疗措施两组相同。观察并记录ROSC当天和7d后的心率、血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测定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PLT),行格拉斯哥评分(GCS),结合上述指标进行Marshall氏评分,判断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耳及程度,统计PRS的发生率、28d存活率等。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PRS发生率为57.9%,显著低于对照组(68.2%,P〈0.01);治疗组器官功能障碍数为(2.4±1.1),显著少于对照组(3.6±2.1,P〈0.01);治疗组Marshall氏评分为(3.5±1.7),显著低于对照组[(4.8±2.2),P〈0.01];治疗组28d存活率为63.2%,显著高于对照组(45.5%,P〈0.01)。结论血必净能有效降低CPR后PRS的发生率,减少脏器衰竭数目及程度,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