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自身对照法观察75例(150眼)接受LASEK的患者,一眼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作为试验组,另一眼用常规药物治疗作为自身对照组,观察1个月。结果两组在控制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是控制LASEK术后眼部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早期使用双氯芬酸钠对术后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依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双氯芬酸钠组50例(50眼),均为左眼,采用双氯芬酸钠+0.1%氟关瞳+0.3%氧氟沙星;对照组50例(50眼),均为左眼,用0.1%氟关瞳+0.3%氧氟沙星。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混浊6项指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术后1、2、3、5d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术后1、2、3周检查视力,术后1、2、3个月观察角膜雾状混浊(Haze)发生情况,第5天开始根据指征尽早取镜。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2天双氯芬酸钠组术后反应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取镜时间为5.2d,对照组为6.15d,双氯芬酸钠组早于对照组。两组恢复最佳视力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Haze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氯芬酸钠能减轻术后早期反应,缩短术后绷带镜片的佩戴时间,安全、无不良反应,有助于LASEK术后角膜上皮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C防止LASEK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疗效。方法108例216眼行LASEK术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MC组56例112眼及对照组52例104眼。MMC组在激光切削完毕后用浸有0.02%MMC的棉片覆于角膜切削区1-1.5min;对照组采用常规LASEK手术。术后早期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3、6、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Haze及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MMC组Haz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未出现2级及2级以上的Haze;术后1年两组达最佳矫正视力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MC组中高于及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的眼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术后1个月与1年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中应用低浓度MMC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Haze的产生,防止屈光状态回退,有助于视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前应用国产0.1%双氯芬酸钠眼液(佳贝眼液)控制屈光回退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PRK36例(72眼)。患者左眼术前滴0.1%双氯芬酸钠眼液,右眼作为对照眼滴0.5%环丙沙星眼液作为安慰剂。观察术后1,3,6,12月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角膜Haze。结果:术后第一天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术后3天两组上皮愈合程度无差异。0.1%双氯芬酸钠眼液能减轻PRK术后的疼痛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同时期实验组(左眼)与对照组(右眼)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Haze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双氯芬酸钠眼液可以缓解PRK术后疼痛,但对PRK术后1年屈光稳定性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七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应用LASE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患者35例(35眼)。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检查情况、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下混浊(Haz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未出现激素性青光眼;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者34眼,占总眼数97.1%,术后第1天、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1.0分别为29眼(82.8%)、31眼(88.6%)、34眼(97.1%);术前、术后屈光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3个月、6个月屈光度在±1.00D以内分别为31眼(88.6%)、33眼(94.3%)、34眼(97.1%);术前、术后平均角膜屈光率(K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Haze主要以≤0.5为主,半年后Haze的发生全部消失。结论应用LASEK治疗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LASEK治疗薄角膜近视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薄角膜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5例(150眼)薄角膜近视患者行LASEK手术,其中高度近视患者术中加用丝裂霉素,时间根据屈光度大小而定。术后定期对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LASEK术后患者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有的患者术后几乎没有刺激症状,上皮愈合平均时间为(5.15±1.3)d,术后视力5~15d基本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所有患者角膜曲率较稳定。2例(3眼)出现屈光回退。Haze形成较轻微,多数患者为0—0.5级,2例(4眼)为1级,1例(1眼)为2级,3—6月Haze逐渐消失。3例(5眼)出现上皮延迟愈合。1例(2眼)出现丝状角膜炎。结论LASEK治疗角膜偏薄的近视是安全有效的,但对LASEK相关并发症要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效果。方法65例127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LASEK术后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观察Haze形成及视力、眼压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0天均有Haze出现,术后1、3、6个月Haze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术后12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裸眼视力和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激素冲击疗法治疗LASEK术后Haze形成安全有效,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和地塞米松抑制兔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疗效。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即MMC组,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双眼均行LASEK。MMC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在术中一次性应用0.02%MMC、生理盐水棉片湿敷术区60s,地塞米松组术后用0.1%的地塞米松眼液滴双眼3个月。术后早期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1周、1、3个月观察Haze的形成情况,并行角膜光、电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查,扫描电镜检查MMC组角膜内皮细胞和晶状体。结果术后三组间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MMC组和地塞米松组Haze明显轻于对照组,其中MMC组最轻(P〈0.05)。光、电镜及PCNA示:术后不同时期MMC组术区角膜上皮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均受抑制,纤维排列较整齐;而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前基质细胞增生活跃,纤维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尤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三组间均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 MMC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细胞的增殖而减轻Haze,其效果优于地塞米松,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防治角膜Haze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抑制术后角膜雾状浑浊(Haz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高度近视患者(26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对其分组,共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130只眼)。给予对照组患者仅行LASEK术,试验组患者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角膜Haz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术治疗过程中应用MMC能够有效抑制术后发生角膜雾状浑浊,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角膜上皮瓣异常的无瓣化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行LASEK手术出现角膜上皮瓣异常的19例(22只眼)患者中,对其中观察组(11只眼)进行无瓣化处理即转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与对照组(其余11只眼)对比,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以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例上皮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平均3.27d,对照组平均6.09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的随访中,在两组视力、屈光度、Haze程度的对比中,观察组要好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ASEK手术上皮瓣制作异常时,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可以去除上皮瓣转成PRK治疗。  相似文献   

11.
蒋林志  谭少健  梁皓  黄崧健 《广西医学》2011,33(11):1407-141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中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8例72眼等效球镜-3.00~-6.00D中度近视的患者进行LASEK矫正,将病例随机分成丝裂霉素C组38眼及对照组34眼.观察术前常规指标及术后裸眼视力、角膜上皮下混浊、对比敏感度等指标,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应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的有效性和毒性作用。方法167例患者根据手术中应用MMC的浓度不同分为4组:200 mg.L-1MMC组40例,0.2 mg.L-1MMC组46例,0.02 mg.L-1MMC组39例,术中应用不同浓度MMC浸泡角膜基质床2 m in;对照组42例,术中不应用MMC。观察术后2周、1月、3月和6个月时各组上皮愈合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上皮下混浊、屈光状态和裸眼视力。结果术后各组上皮愈合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差别(P>0.05)。200 mg.L-1MMC组和0.2 mg.L-1MMC组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屈光度近视化改变及裸眼视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与0.02 mg.L-1MMC组和对照组相比,200 mg.L-1MMC组和0.2 mg.L-1MMC组术后上皮下混浊明显减少,屈光度近视化改变轻,裸眼视力高(P<0.05)。结论MMC有预防LASEK手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增生的作用,最低有效浓度为0.2 mg.L-1。  相似文献   

13.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76例152眼高度近视行LASEK,观察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测量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幂术后1周、1个月干眼发生率及角膜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但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可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5.
许梅  于小玲 《中外医疗》2011,30(26):11-13
目的比较Flap-free LASEK(去上皮瓣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和Flap-free Epi.LASIK(去上皮瓣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辦下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位患者143只眼(-1.50D~-6.00D),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A组行Flap-free LASEK,B组行Flap-free Epi.LASIK术式。观察术后眼球疼痛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及haze情况。结果 A、B2组术后3d眼球疼痛刺激症状1、2、3级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81±0.07)d,B组平均为(4.15±0.12)d,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术后1、3、6个月时视力和haze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ap-free 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与Flap-free Epi.LASIK相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更快,术后疼痛刺激、视力恢复和haze的形成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糖皮质激素对上皮下角膜激光磨削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的疗效、副作用以及合理用药.方法:19例(38眼)上皮下角膜激光磨削术后2-3°角膜雾状混浊患者,12例单独使用0.1%氟甲松龙滴眼液,7例加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0.1%氟甲松龙点眼4-6个月,0.1%地塞米松滴眼1个月.结果:角膜雾状混浊:16例完...  相似文献   

18.
夏璐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8):1327-1329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病例,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6月1日—12月31日期间50例92眼行LASEK术后,随诊12个月的病例,分析术后是否发生Haze,发生Haze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措施。 结果 术后发生Haze 36眼(39.1%),平均(0.81±0.48)级,其中20眼为屈光度大于-5.0 D。经过局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皮质类固醇药物,同时叮嘱患者术后眼部防晒等措施,术后6个月后患者角Haze 3眼(3.3%),平均0.5级。发生Haze的36眼中有15例24眼为夏季手术。 结论 LASEK是一种治疗近视,提高视力安全而有效的手术,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并发症,尤其要重视可能产生的严重Haze。Haze的发生与高度近视、过敏症、自身免疫疾病、经常暴露于紫外线中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前认真地做好筛查工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完善随访制度,督促患者术后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Haze的产生及其发展,并根据其严重程度结合眼压状况调整用药;除了合理用药,有效的护理措施亦对减少术后Haze的发生以及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