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7例DMD患者作为试验组,7例非DMD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抗dystrophin杆状结构域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肌膜dystrophin表达.结果 7例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阴性,7例非DMD患者dystrophin染色阳性.结论 证实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表达阴性,揭示dystrophin缺失是其发病机制,可以作为确诊DMD手段,对临床诊断DMD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DMD/BMD肌细胞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免疫荧光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肌细胞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对5例DMD,2例BMD肌细胞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进行检测,以2例正常人的肌细胞作为以照。结果:对照组肌细胞膜上染色阳性,胞核及胞浆呈阴性;DMD患者肌膜完全无显色;BMD患者染色弱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斑片状荧光带。结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乏或表达异常是DMD/BMD基本病理基础。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有助于DMD和BMD的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在DMD骨骼肌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DMD的患者(DMD组,81例),另以怀疑为肌病,但肌肉病理未见明显病变者为对照组(6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心肌酶学、肌电图、骨骼肌活检常规组织学和酶学染色、抗dystrophin-N,-C,-R和抗dysfer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中6例DMD患者及对照组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81例DM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4.60±2.35)岁,首发症状多以双下肢起病为主。血清肌酸激酶值的高峰出现在患者年龄的6~8岁,随着肌细胞明显坏死,肌酸激酶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在DMD患者骨骼肌中,组织病理均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半定量Western blot提示DMD患者骨骼肌中LC3-II的表达降低,而p62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自噬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DMD骨骼肌细胞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骨骼肌组织中nNOS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抗nNOS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对照(10名)、肌营养不良(36例)和其他神经肌肉病患者(18例)肌组织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正常对照和非肌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病以及LGMD、FSHD屠 肌膜上染色阳性,DMD肌膜上染色阴性,BMD肌膜上染色弱阳性或阴性。结论 正常对照和非DMD/BMD神经肌肉病肌膜上存在丰富的nNOS,DMD/BMD肌膜上nNOS缺乏或减少。nNOS参与调节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其减少可能与DMD/BMD肌肉变性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比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在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活检骨骼肌、皮肤立毛肌中的表达。方法用肌营养不良蛋白三个不同区域的单克隆抗体(Dystrophin-N、-C、-R)对11例DMD患者,5例BMD患者和3例其他神经肌病患者同时行活检骨骼肌、皮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与对照例相比,11例DMD患者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骼肌肌纤维膜Dystrophin-N、-C、-R呈完全欠损;皮肤立毛肌Dystrophin-N、-R完全欠损,Dystrophin-C轻微表达。5例BMD患者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营养不良蛋白在骨骼肌肌纤维膜和皮肤均呈不完全欠损。结论DMD和BMD患者肌营养不良蛋白在骨骼肌肌纤维膜、皮肤立毛肌呈完全/不完全欠损,与骨骼肌活检相同,皮肤活检也是分子病理学诊断DMD、BMD简便、易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Dystrophin在不同类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dystrophin在不同类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变化及分型诊断价值.方法用抗dystrophin抗体对107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结论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对于年龄较小临床不易区分的DMD/BMD患者,可区分开来,以早期预测功能影响程度.该方法也有助于区分临床表现相似的成年散发BMD和LGMD患者,对于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DMD和正常对照骨胳肌基膜层粘连蛋白(LN)定位分布进行观察,表明LN定位于肌基膜,高电子密度反应产物呈线状分布于肌细胞质膜外层。DMD肌基膜和毛细血管基底膜显示高电子密度产物呈带状分布,外观粗糙并可出现双层或多层结构。对其中2例DMD进行的LN·IgG·Fab-辣根过氧化物酶交联物(HRP)酶标染色观察,证实了DMD肌基膜确有缺损改变,这为DMD膜缺陷理论提供了新的病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免疫荧光检测对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检测对Duchenne型、Becker型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和LG-MD)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 10例,BMD 4例,LGMD 11例)的骨骼肌冰冻切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Dys)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及α、-β、-γ-肌聚糖蛋白(SG)多克隆抗体在肌膜的表达。结果10例DMD患者Dys染色均为阴性,4例BMD患者呈弱阳性;11例LGMD患者的SG染色中,分别有1例α-SG阴性及1例β-SG阴性。结论Dys免疫荧光检测对DMD/BMD的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价值,是临床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SG检测对LGMD的临床诊断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Ezrin蛋白在肌病患者骨骼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取肌纤维再生活跃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9例)和多发性肌炎(PM,5例)患者的骨骼肌标本,冰冻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及抗-Ezrin、抗-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被检肌的病理改变和Ez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DMD、PM患者被检肌HE染色所见再生肌纤维直径较小、核位于中央、胞浆嗜碱性;NCAM染色再生肌纤维深染;再生肌纤维Ezrin呈阳性表达,伴随肌纤维成熟Ezrin表达逐渐减弱,成熟肌纤维无Ezrin表达;成肌细胞Ezrin呈阳性表达.结论 Ezrin蛋白与DMD、PM肌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针吸型肌肉活检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应用针吸型活检术取533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415例DMD, 118例BMD)的肌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 以2 例正常人的肌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人肌细胞膜上抗肌萎缩蛋白染色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完整的荧光条带; DMD 患者肌膜染色阴性,肌细胞膜完全不显色; BM D患者染色弱阳性, 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斑片状荧光带。结论 应用针吸型活检术联合免疫荧光染色可以有效的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 有助于DMD 和BMD 的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三例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Ullrich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UCMD、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1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并对标本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2例UCMD和1例DMD患者的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UCMD患者均以新生儿肌张力低下为首发表现,其临床标志为近端关节挛缩和远端关节弹性过度.组织化学染色提示UCMD患者存在肌纤维发育不良伴结缔组织增生,坏死和变性不及DMD患者显著.抗Ⅵ型胶原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UCMD患者中1例为完全缺失,2例仅为部分缺失.免疫荧光染色能更清晰地显示Ⅵ型胶原的部分性缺失.结论近端关节挛缩和远端关节弹性过度是UCMD的标志性临床特征.抗Ⅵ型胶原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确诊UCMD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南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ustrophy,DMD)患者HLA-A、B、DR基因多态性,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DMD发病中的作用,并为临床骨髓移植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 采用PCR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技术与美国骨髓库编码软件(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NMDP),对29例DMD患者HLA-A、B、DR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DMD组HLA-A24等位基因频率9.03%,与对照组22.16%相比有所降低(P=0.017);DMD组HLA-B13等位基因频率16.95%,与对照组6.75%相比显著增高(P=0.007)。但校正后P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255和0.231)。结论 DMD患者HLA-A、B、DR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HLA遗传易感性与DMD发病无明显相关,但尚需要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高分辨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准确、快速的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筛查方法.方法 以35个家系中的3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dystrophin基因(DMD基因)缺失突变热区的11对引物分2组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分别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的基因缺失情况进行判断.结果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共出现11条电泳条带,分别代表11个外显子;DMD基因缺失型突变患者表现为部分电泳条带缺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共出现11个洗脱峰,分别代表11个外显子;DMD基因缺失型突变患者表现为部分洗脱峰消失.3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19例呈缺失型突变,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 联合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准确、快速,可应用于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骨骼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肌营养不良症模型 (mdx)鼠、C57鼠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患者骨骼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以及dystrophin在肌细胞膜上的分布。方法 取mdx鼠、C57鼠和DMD患者骨骼肌作常规HE染色 ,比较其组织学改变 ;同时对mdx鼠、C57鼠骨骼肌作dystrophin的免疫组化染色 ,比较dystrophin在肌细胞膜上的分布。结果 mdx鼠骨骼肌肌纤维大小不等 ,轮廓变圆 ,肌间隙增宽 ,少量脂肪、结缔组织增生 ,细胞核中心移位增多 ,部分肌纤维变性坏死 ,而DMD患者骨骼肌的改变和mdx鼠基本一致。mdx鼠肌细胞膜缺乏完整环行棕色条带 ,而C57鼠则呈一完整环行棕色条带 ,提示mdx鼠dystrophin蛋白缺乏。结论 mdx鼠有类似于DMD患者的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骨骼肌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例DMD基因携带者和2例DMD患者姐妹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其中大部分病例都有结构上的变化,但病变程度和累及范围都较DMD患者轻,故可视为亚临床肌病。提出肌活检的超微结构研究有利于确定基因携带者,并可发现血清CPK水平正常的基因携带者。本文还结合国外近年来的进展,对DMD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认为肌营养不良蛋白对维持三联体正常结构和机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ue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为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30例经免疫组化测定Dystrophin蛋白而确诊的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9岁,5例有家族史,2例伴有智力障碍.25例患者可见典型双下肢腓肠肌肥大,Cower征阳性25例,鸭步21例,翼状肩胛18例.30例患者血清肌酶升高,以肌酸激酶(CK)升高为主.28例行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典型肌营养不良病理表现,其中5例可见肌纤维分裂及漩涡状肌纤维,4例NADH染色可见虫噬状肌纤维,ATP染色2例Ⅰ型肌纤维优势,1例Ⅱ型肌纤维优势,ORO染色部分肌纤维脂肪成分轻度增高9例.结论 DMD起病年龄较早,肌无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血清酶学与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肌肉活检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血清肌酸激酶(S—CK)对诊断肌病和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携带者是很敏感和特异的,有报告在DMD亲戚中检出率达70—75%。本文讨论70例神经肌肉疾病和17例DMD患者之女性亲戚静脉血中血清肌红蛋白(S—Myg)、S—CK与血清肌酸激酶亚单位(S—CKB)的检查结果;对照组为94名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和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病情的关系,并探讨DMD中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n NOS、utrophin 3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DMD患者26例,并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7例),收集正常对照患者21例,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 NOS和utrophin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MD患者中23例n NOS呈完全缺失、3例明显减少,22例DMD患者utrophin表达增多,4例患者utrophin阴性表达,正常对照中n NOS均为阳性、utrophin均为阴性,DMD患者n NOS表达减少而utrophin表达增多(Z=-6.557、-5.426,P0.05)。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n NOS、utrophin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DMD中utrophin与dystroph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19,P0.05),而n NOS与utrophin、dystrophin均无相关性。结论 DMD患者中n NOS的表达减少、utrophin的表达增多,且两者可能参与DM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证实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对各种神经肌病的诊断价值,作者对111例患者(肌营养不良71例,肌强直病6例,重症肌无力7例,神经原性肌萎缩27例,10例X 连锁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MD)肯定携带者(definite carrier)及86例女性可能携带者(possible carrier)进行了研究,同时设36例(女22例,男16例)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中,男性平均正常上限值为CK66U/L,Mb91μg/L;女性CK 为62U/L 和Mb90μg/L。CK 或Mb 与年龄之间及CK 和Mb 二者之间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病人组中,DMD 的CK 活性(730~11555U/L 和Mb 含量(140~1400μg/L)特别高,同时发现CK 和Mb 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而CK 与Mb 之间正相关(P<0.01)。肌强直、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及脊肌性肌萎缩(SMA)平均CK 活性和Mb 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