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有食用蛙肉、蛇肉史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胸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4例.6例患者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检查均呈阳性,肺部CT均表现为片状、斑片状或结节状影,其中5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为减少误诊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临床实践中要注意掌握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及时行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和肺部CT检查,必要时可进一步作病理活检及虫体鉴定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5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确诊的15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中,男8例,女7例.患者年龄3~61岁,平均年龄(34.0±19.6)岁.10例来自江苏省...  相似文献   

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2):147-148
<正>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感染裂头蚴的途径主要是经口、皮肤或黏膜感染,而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的曼氏裂头蚴病的危害远较成虫大,严重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1].裂头蚴寄生于人体较常见的部位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中枢神经系统、口腔颌面部和内脏,我国已有多例报道[2-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1例眼部曼氏裂头蚴病病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资料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确诊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脑裂头蚴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或者肢体无力,41.7%患者有颅内压增高,50.0%的患者脑脊液蛋白增高,66.7%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70.8%的患者脑脊液Ig G增高,头颅MR见87.5%患者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具有"绳结状"強化特征,T2WI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围有大范围水肿带,91.6%的患者曼氏裂头蚴抗体呈现阳性,83.0%的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结论以癫痫或者肢体无力就诊的颅内占位患者需注意检查脑裂头蚴病询问流行病学史、寄生虫抗体及头颅MR检查是降低脑裂头蚴病误诊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农贸市场青蛙裂头蚴感染调查及104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贵阳市综合农贸市场青蛙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及临床裂头蚴感染病例特点及感染方式.方法:收集4 432只青蛙,解剖检查和镜下鉴定曼氏裂头蚴,对2000年以来国内报道的裂头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市场出售青蛙裂头蚴的自然感染率为18.69%(836/4 472);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的104例裂头蚴病例中,脑脊髓裂头蚴病的发病率最高,占40.38%(42/104),其次是皮下裂头蚴病、眼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及内脏裂头蚴病,分别占35.58%、14.42%、8.65%及0.96%.在104例病人中,因生吃或半生吃蛙、蛇肉等导致感染者占34.62%(36/104);因局部用蛙、蛇肉敷帖疮疖感染者占19.23%(20/104);因饮用生水感染者占25.00%(26/104);感染原因不明者占21.15%(22/104).结论:人体裂头蚴病不仅与青蛙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率有关,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和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宗来斌  李娜  孔铖英  毕文姿  朱志强  吴剑涌  阮卫  夏肖萍 《浙江医学》2023,45(23):2560-2561,2567
内脏型裂头蚴病报道较少,肝脏合并肺脏曼氏裂头蚴病极其罕见。本文报道2021年9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收治肝脏合并肺脏曼氏裂头蚴病1例患者的诊治经过,为临床诊治内脏型裂头蚴病带来一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 ,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 随着医疗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 ,被确诊的裂头蚴病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仅我国目前就已经发现上千例 ,本文2 例来自同一地区的小儿曼氏裂头蚴脑病患者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2005年曾报告湖北兴山籍曼氏裂头蚴病1例[1],2010年8月在三峡库区淹没区峡口镇再次发现曼氏裂头蚴病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屈××,女,49岁,农民,籍贯湖北兴山。  相似文献   

9.
<正>孟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中绦期裂头蚴在人体内寄生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孟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可见.本病在我国亦有报道,但乳腺部位的病例较少见.乳腺孟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与乳腺肿瘤类似,易造成误诊.1991—2018年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了5例乳腺孟氏裂头蚴病确诊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状况。方法从市场购买人工养殖的虎纹蛙和野生泽蛙,逐只解剖查找曼氏裂头蚴。结果检查100只人工饲养的虎纹蛙,均为阴性;检查107只野生泽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为41.12%(44/107),平均感染度为6.55条/只;不同大小泽蛙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P0.01);曼氏裂头蚴可在蛙体内任何部位的肌肉寄生,其中以大腿部肌肉寄生最为常见,占62.85%(181/288)。结论清远市市售人工养殖的虎纹蛙未发现曼氏裂头蚴,野生蛙类体内曼氏裂头蚴感染率较高,野生蛙类为重点防范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曼氏裂头蚴病的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CN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结果 4.44%(2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22.22%(10例)合并有艾滋病,28.89%(13例)合并有肺结核、肝病等其他基础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36/45,80%),发热(31/45,68.89%),恶心、呕吐(15/45,33.33%),复视、视力下降(3/45,6.67%),意识障碍(4/45,8.89%),抽搐(2/45,4.44%),听力下降(1/45,2.22%),脑膜刺激征阳性(11/45,24.44%)。80%(36例)出现高颅压,20例脑脊液压力大于300 mmH2O。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20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菌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45例患者中,18例给予AmB联合5-FC治疗,12例接受AmB联合氟康唑治疗,4例接受氟康唑+5-FC治疗,8例单用AmB,3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4例,好转2例,有效率57.78%。 结论 CNM患者主要以颅内高压为特点,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明确诊断,隐球菌对多种抗真菌药敏感,临床可个体化采用AmB、氟康唑(或)5-FC的联合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的临床、脑脊液(CSF)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方法:对67例SI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影像学检查等客观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亚急性起病,均有体位性头痛,以枕部胀痛最为常见,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行走不稳、复视、颈肩部疼痛等,查体可有颈强直,脑神经麻痹等体征。CSF压力均〈70 mm H2O(1 cm H2O=0.098 kPa),可有糖及蛋白含量升高、白细胞轻度增高,并可出现血性CSF。影像学特点可见脑结构下移并可见硬膜下血肿或积液,MRI增强显示硬脑膜增厚并弥漫性强化。给予大量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结论:SIH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体位性头痛是SIH特征性症状,结合腰穿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3.
杨先文  王凡  侯敏 《西部医学》2014,(2):201-20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所致单纯颅内积气、颅内积气合并脑脊液漏及张力性气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8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单纯颅内积气、颅内积气合并脑脊液漏及张力性气颅患者的颅内积气产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 80例颅脑损伤致颅内积气患者中,合并脑脊液漏22例,合并张力性气颅2例,合并颅内感染3例.76例颅内积气患者治愈,4例颅内积气患者因特重型原发性脑损伤死亡.结论 颅脑损伤所致颅内积气发生率高,合并脑脊液耳鼻漏比例高,部分病例可发生复发性气颅,甚至张力性气颅或颅内感染,都需积极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HIV阳性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患者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HIV阳性CM患者40例,其中20例腰椎持续引流为观察组,20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计数、脑脊液检查及隐球菌墨汁染色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70±12.04)×106/L]、蛋白含量[(477.25±198.61) mg/L]比治疗前[(68.80±34.71)×106/L、(712.15±427.89) mg/L]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的CD4计数[观察组(31.30±22.00)cells/µL、对照组(27.70±20.18)cells/µL]、糖含量[观察组(3.41±0.62)mmol/L、对照组(2.80±0.77) mmol/L]、氯化物[观察组(127.78±9.47)mmol/L、对照组(125.25±8.03) mmol/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间CD4/CD8、白细胞计数、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最终,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有效15例,无效5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治疗7例有效。结论 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加快脑脊液的更新,缩短病原菌清除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9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9例血清和脑脊液梅毒学试验均阳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脑梗死病灶,位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等,可以肢体麻木、偏瘫等症状就诊,首诊常被误诊为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颅内肿瘤等。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其分型密切相关;首诊易误诊;临床表现及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性,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机会性感染的诊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1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在本研究期间总共收治艾滋病5 785例,其中合并马红球菌感染11例。马红球菌感染确诊时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21个/μL。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90.9%)、发热(72.7%)、乏力(72.7%)。马红球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血液(81.8%)、骨髓(57.1%)、支气管灌洗液(66.7%)、胸水(80.0%)、痰液(9.1%)。肺部CT异常表现11例(100.0%),均为浸润性改变,其中多叶受累9例(81.8%),空洞8例(72.7%),胸腔积液5例(45.5%),纵膈淋巴结病变5例(45.5%),心包积液5例(45.5%)。治疗转归好转6例,放弃治疗或未治4例,死亡1例。结论 马红球菌是晚期艾滋病患者中一种罕见的机会性感染,常引起败血症和空洞性肺炎,在临床上需引起重视及鉴别诊断,联合并长疗程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2月16日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特殊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为COVID-19患者组和阴性为非COVID-19患者组,分析两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就诊前用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VID-19患者组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有基础疾病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5例、CT影像学异常16例(占94.12%),就诊前使用过抗感染、退烧药10例(占58.83%);两组WBC、NEUT#和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两组实验室检查的不同水平分布比较,两组WBC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史、就诊前用药情况、外周血WBC、NEUT#、LYM#以及影像学特点有利于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依据,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红细胞数及颅内压的动态变化对有症状但CT正常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有临床症状但CT正常颅脑外伤患者脑脊液红细胞数与颅内压的动态变化。结果:56例脑脊液检查正常,颅内压180—250mmH2O。38例脑脊液红细胞数数个~数十个,颅内压250—300mmH:O。16例直观脑脊液血性,细胞学检查红细胞满视野,颅内压〉300mmH2O。结论:脑脊液红细胞数、颅内压及患者临床症状三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邹永红  陈志成  方毅敏 《医学综述》2009,15(15):2376-237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前均长期服用激素。血清白蛋白下降6例(6/15),低钠低氯血症6例(6/15),蛋白尿12例(12/15)。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9/15),蛋白定量升高15例(15/15),糖降低14例(14/15),氯化物降低13例(13/15),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13/15)。腺苷脱氨酶定量升高7例(7/10),ATA-IgG阳性5例(5/15),聚合酶链反应阳性2例(2/8),抗酸杆菌涂片阳性0例(0/15),抗酸杆菌培养阳性2例(2/15)。结论脑脊液中发现抗酸杆菌是确诊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可靠依据,但阳性率低。对无病原微生物证据的SLE患者是否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有无流空血管、瘤周水肿以及脊髓空洞等)。结果 大囊小结节型3例(20%),实性结节型12例(80%);颈段9例(60%),胸段2例(13%),腰骶段4例(27%);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其中1例合并VHL综合征(VHL)。6例(40%)肿瘤的最大径≥3 cm,其余肿瘤最大径均<3 cm;10例(67%)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4例(27%)肿瘤继发脊髓空洞,6例(40%)肿瘤周围广泛脊髓水肿,5例(33%)肿瘤未见脊髓空洞及周围水肿改变,其中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内部及周围多见流空血管、增强以后显著强化,常伴发瘤周水肿或脊髓空洞。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