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报告两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病人。其中经绝期前后妇女各一人。病理诊断本瘤需注意其与子宫内膜腺鳞癌和腺棘皮癌,以及分化差的实性腺癌组织块区别。本瘤病人预后可能与肿瘤生长范周、浸润宫肌层的程度及有无肿瘤扩散或转移有关,子宫内膜腺上皮的鳞状化生及癌变可能为本瘤的组织发生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复发,且复发后治疗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术后辅助化疗在其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与复发相关的预测因素,并分析术后辅助化疗对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6±24.0)个月. 结果: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10例复发,复发率为10.4%.平均复发时间为(17.3±8.0)个月;其中盆腔复发3例,远处转移6例,盆腔复发并远处转移1例.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8±6.4)岁,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的(53.6±10.1)岁(P=0.015).复发患者中Ⅰ c及G3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分期及病理分级者(P=0.011,P=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FIGO分期和病理分级是判断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P=0.013,P=0.000).Ⅰ c期患者术后给予辅助化疗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未化疗者(P=0.046).结论: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是判断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Ⅰ c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腺鳞癌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影响子宫内膜腺鳞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1980年1月到1999年12月共收治子宫内膜腺鳞癌104例,其中78例采用手术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本文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按FIGO1988年分期Ⅰ期22例,Ⅱ期17例,Ⅲ期30例,Ⅳ期9例,中位随访时间43.7个月(1-216个月)。总的5年生存率61.1%,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87.2%,35.8%,0,病理分级G1、G2、G35年生存率100%,73.0%,34.1%(P=0.0003)。病灶侵及子宫内膜,浅肌层,深肌层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41.8%(P=0.0000)。COX模型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手术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总的预后较典型内膜腺癌差;但其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并不低,可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手术病理分期,吸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动脉化疗加全身化疗有利于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其确切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1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病例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7.3%(3/11)患者未育.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63.6%(7/11),盆腔包块为主要体征90.9%(10/11).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4 例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和卵巢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占36.36%.9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1例接受放疗.9位患者随访14-61个月,均存活,2例失访.结论: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有未育史,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辅以放疗和化疗.此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癌43例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生存情况及其预后.结果 43例患者的年龄为28~73岁,中位年龄49岁.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和盆腹腔疼痛.查体发现盆腹腔肿物17例(39.5%),子宫增大12例(27.9%).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超声发现盆腔肿瘤29例(67.4%),子宫内膜增厚或异常回声10例(23.3%).行CT或MRI检查的25例患者中,子宫增大11例(44.0%),盆腔肿瘤13例(52.0%),1例未见异常.15例患者分段取内膜活检,病理均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行CA125检查的34例患者中,22例(64.7%)CA125值升高,中位值为500 U/ml,平均为812.9 U/ml.31例患者接受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12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内膜样腺癌为主的子宫内膜癌38例(88.4%),卵巢癌中内膜样腺癌或含内膜样腺癌成分的混合癌患者30例(69.8%).子宫内膜癌中,ⅠA期18例,ⅠB期20例,ⅠC期2例,ⅡA期3例;卵巢癌中,ⅠA期19例,ⅠB期4例,ⅠC期7例,Ⅱ期4例,ⅢC期9例.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均早期(均为Ⅰ期)患者24例,占55.8%.术后接受化疗26例(60.5%),接受化疗联合放疗12例(27.9%),单纯放射治疗1例.43例患者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4%和71.1%.子宫内膜与卵巢肿瘤均为内膜样腺癌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2.0%;子宫内膜与卵巢肿瘤不均是内膜样癌患者分别为79.7%和69.0%.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早期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93.3%,明显高于非早期患者(69.7%和36.7%,P=0.0002).患者治疗后复发15例,复发率为34.9%.单因素分析显示,CA125值升高、手术病理分期、化疗联合放疗对预后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化疗联合放疗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子宫内膜和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多为早期,病理分化较好,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监测患者CA125水平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早期患者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和大网膜切除,但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尚不能肯定;晚期患者术后可行化疗联合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9例子宫苗勒管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者中,子宫内膜腺肉瘤6例,宫颈腺肉瘤3例.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和盆腔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或阴道肿物,可扪及子宫增大和盆腔包块.肿瘤间质以腺周套袖样及息肉样突入腺腔结构为特征性病理表现.子宫苗勒管腺肉瘤术前正确诊断率为66.7%,以临床Ⅰ期为主(7/9).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7例,辅以放疗1例,高效孕激素治疗3例.有5例患者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3例行病灶局部切除术.2例子宫内膜腺肉瘤复发,其中1例临床Ⅲ期患者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术后13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患者行宫腔病灶切除术后2年复发,切除子宫后随访正常.另7例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子宫苗勒管腺肉瘤临床罕见,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其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学检察.子宫苗勒管腺肉瘤呈低度恶性,临床以早期病例为主.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临床早期且完整切除病灶者的预后较好,临床晚期且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者的预后差.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复发率较高,应长期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局部晚期(ⅠB2、ⅡA2期)宫颈癌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169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鳞状细胞癌149例,腺癌或腺鳞癌20例)患者,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同期放化疗组、根治性手术组、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模式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析120例接受过根治性手术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与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比较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组中不同病理类型局部晚期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结果截至随访结束,随访超过2年者137例,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3.9%(115/137),其中,鳞状细胞癌患者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腺癌或腺鳞癌患者(P﹤0.05)。同期放化疗组、根治性手术组、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3%、87.0%、87.2%。接受根治性手术或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中,肌层浸润情况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可能有关(P﹤0.05)。接受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的62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患者58例,包括CR患者14例,PR患者40例,SD患者4例;腺癌/腺鳞癌患者4例,包括CR患者1例,PR患者3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与腺癌/腺鳞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预后较好,腺癌或腺鳞癌患者的预后较鳞状细胞癌患者差。对于病理类型为腺癌/腺鳞癌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建议在治疗方式上较鳞状细胞癌更激进,不建议保留卵巢功能,更倾向于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1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病例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7.3%(3/11)患者未育。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63.6%(7/11),盆腔包块为主要体征90.9%(10/11)。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4例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和卵巢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36.36%。9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1例接受放疗。9位患者随访14—61个月,均存活,2例失访。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部分患者有未育史,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辅以放疗和化疗。此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7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属于Ⅲ、Ⅳ期的病人占85%。为术后放疗或化疗和单纯放疗两组,5年随访率为96.2%。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3.2%,39.2%和10.2%。单纯放疗组和术后加放疗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50%。分析认为对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癌及肿瘤残存者应采用术后放疗。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应加用化疗。涎腺癌除病变位于颌下者外,原则上不作选择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10.
宫颈腺癌105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宫颈腺癌是除鳞癌外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预后欠佳,近几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卵巢转移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197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05例宫颈腺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前16年内患者中位年龄50岁,后16年内患者中住年龄46岁.按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24%、49.48%、21.20%.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临床分期Ⅱ期的患者,单纯手术组、手术加放疗组预后较单纯放疗、手术加化疗、手术加放疗加化疗预后佳(P=0.0014).68例行双侧卵巢切除,3例卵巢转移,转移率4.41%.结论:宫颈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预后较鳞癌差.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相关因素.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放射治疗.中晚期患者卵巢转移率高,但对早期宫颈腺癌的年轻患者,仍可考虑保留一侧正常卵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参数对宫颈鳞腺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02例宫颈癌患者,探讨了鳞腺癌组间构成差别,分别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了各自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在702例宫颈癌中,鳞癌630例,占89.4%,腺癌72例,占10.6%。与鳞癌相比,腺癌趋于年轻化、小体积、淋巴结转移,腺 癌5年生存率低于鳞癌(58.3% VS 57.3%),但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分化、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鳞癌独立预后评价指标,而腺癌预后独立评价指标为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结论 尽管宫颈鳞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组间构成存在差异,但两者预后评价参数基本一样,即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可能是评价两者最重要的临床、病理参数。  相似文献   

12.
季瑞  陆云燕 《现代肿瘤医学》2019,(19):3491-349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临床病理资料,探讨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9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非内膜样腺癌、FIGO Ⅲ 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GO Ⅲ 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2 cm、治疗前CA125水平高于正常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FIGO分期、病理类型、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FIGO分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FIGO分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治疗前CA125水平、盆腔淋巴结与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a well known feature of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oweve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apparently lymph node negative patients die early of metastatic disea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ETHODS: Lymph node sections from esophagectomy specimens of 78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negative esophageal carcinoma (49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29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cut serially, it toto, and immunostained with the cytokeratin antibody AE1/AE3 and evaluated for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with patient survival. RESULTS: Fifteen of 49 patients (31%)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5 of 29 patients (17%)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ad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detected by cytokeratin staining. In the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the presence of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increasing depth of invasion, but was not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any other clinical or pathologic feature. In th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the presence of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d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any clinical or pathologic parameter, except that patients with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received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r radiation therapy.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poorer survival rates in patients with either adenocarcinoma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atio: 1.42; P - 0.46) 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atio: 0.86; P = 0.90). CONCLUSIONS: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not an independent poor prognostic feature in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refore, the authors do not recommend extensive lymph node sectioning with keratin immunostaining for prognost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se malignanc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新疆132例舌体鳞状细胞癌(TS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病例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32例初治TSCC患者,其中24例未手术,108例手术(94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治疗29例,单纯放疗10例及综合治疗93例。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性别、民族、年龄、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侵犯舌根、侵犯中线、侵犯口底及局部复发)及治疗方式(原发灶手术、放疗、化疗、颈部淋巴结清扫及手术情况)的5年生存率,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32例患者共随访5~120个月,9例失访,随访率为93.2%。61例生存,死亡62例,其中58例死于肿瘤相关疾病。13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0.0个月,5年生存率为59.8%。临床病理参数中不同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否侵犯中线、侵犯口底和局部复发及不同治疗方式中的是否为原发灶手术、放疗、颈部淋巴结清扫和手术情况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局部复发、原发灶手术、TNM分期和放疗是影响TS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原发灶彻底手术、合理颈部淋巴结清扫及预防局部复发能够改善TSCC患者的预后。早期TSCC建议首选手术治疗,而中晚期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疗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子宫颈腺癌与腺鳞癌经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生存及复发情况,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2011年10月50例ⅠB2~ⅡA2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接受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前均接受1次静脉化疗,宫颈肿瘤直径大于等于6 cm,给予阴道腔内放疗1次。回顾分析患者的生存及复发情况,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0例ⅠB2~ⅡA2期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中,随访期内死亡15例,2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0.12%和72.2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8个月;2年和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是95.38%和73.56%,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最大直径缩短小于3 cm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而年龄、术后放化疗、淋巴管间隙受累分期、FIGO分期、是否保留卵巢和病理类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放化疗后肿瘤直径缩小是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提高了ⅠB2~ⅡA2期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手术切除率,而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放化疗后宫颈肿瘤最大径消退程度是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郑州地区长期定居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地区长期定居84例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少数民族组)、46例汉族宫颈癌患者(汉族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分型及预后等指标差异性.结果 ①少数民族组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小于汉族组(P<0.05),孕次、初次大于汉族组(P<0.05);②少数民族组肌层浸润深度较深、淋巴管及盆腔淋巴结淋巴转移发生率高于汉族组(P<0.05);③临床分期少数民族组以Ⅲ~Ⅳ期为主,汉族以Ⅰ~Ⅱ期为主,病理分型少数民族组以腺癌及其他分型为主,汉族组以鳞癌及腺癌为主,组织学分级少数民族组以中分化及低分化为主,汉族以高分化及中分化为主,两组在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少数民族组3年生存率为33.87%,低于汉族组(54.76%)(P<0.05).⑤3年生存率,少数民族组Ⅰ~Ⅱ期为47.50%,Ⅲ~Ⅳ期为9.09%,鳞癌患者为53.33%,腺癌及其他分型为27.66%,组织学分级高分化患者为69.23%,中分化及低分化为24.49%;汉族组Ⅰ~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为65.63%,Ⅲ~Ⅳ期为20.00%,病理分型鳞癌为68.18%,腺癌及其他分型为40.00%,组织学分级高分化患者为88.24%,中分化及低分化为32.00%;少数民族组、汉族组均为Ⅰ~Ⅱ期较Ⅲ~Ⅳ期、鳞癌较腺癌及其他分型、高分化较中分化及低分化患者预后好(P<0.05).结论 郑州地区长期定居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汉族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患病与性生活早、多孕、多产可能有关,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和宫颈腺癌(AC)在生物学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宫颈癌的合理诊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SCC和AC的相关文献,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共5篇,包含2151例患者,宫颈鳞癌1675例、宫颈腺癌476例.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指标:肿瘤生长方式、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 结转移、卵巢转移及宫旁浸润.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鳞癌肉眼观呈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腺癌 患者(RR=1.96,95%CI:0.99-3.90,P=0.047),而内生型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腺癌患者(RR=0.50,95%CI:0.32-0.78,P=0.002);宫颈鳞癌和腺癌FIGO分期和总体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宫颈腺癌淋巴结转移和卵巢转移都明显高于鳞癌患者(RR=0.56,95%CI:0.35-0.90,P=0.02),(RR=0.17,95%CI:0.07-0.44,P=0.0002);宫颈鳞癌和腺癌宫旁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鳞癌与腺癌肿瘤生长方式存在差异;宫颈腺癌淋巴结转移和卵巢转移都明显高于鳞癌患者;宫颈鳞癌和腺癌FIGO分期,总体分化程度,宫旁浸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宫颈癌临床分期(FIGO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性,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81例早期宫颈癌(FIGO分期ⅠA~Ⅱ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FIGO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ⅠA、ⅠB、ⅡA、ⅡB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分别为57.9%、73.6%、52.1%和39.5%,临床分期总的符合率为59.1% (107/181)。ⅠA、ⅠB、ⅡA、ⅡB各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13.1%、27.1%和50.0%。单因素分析显示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FIGO分期、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肌层浸润深度、脉管内瘤栓及宫旁组织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CCA、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瘤栓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可减少淋巴结的转移(P<0.05)。结论 随着FIGO分期的升高,两种分期的符合率呈下降趋势,淋巴结转移率升高。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为制定其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Galectin-7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lectin-7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alectin-7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外阴皮肤(P=0.001).其在临床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35);中、低分化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P=0.039);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 =0.020).结论:Galectin-7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的发生有关,且与外阴鳞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