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息肉分为腺瘤样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在胃息肉中比较常见,约占胃息肉的76%~90.6%。过去认为,GHP不易癌变,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活检、切除标本及随访观察发现GHP可以经过不典型增生发生癌变。现就我科近期诊治的55例GHP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癌变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经肠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未癌变)、腺瘤性息肉癌变、大肠癌患者各30例,为研究组,以息肉旁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息肉及息肉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其中增生性息肉组端粒酶检测阳性2例,腺瘤性息肉组端粒酶检测阳性11例,伴轻、中、重不典型增生分别为4例、3例、4例,而且随着不典型增生的加重,端粒酶相对活性值增加,腺瘤性息肉癌变组端粒酶检测阳性22例,大肠癌组粒酶检测全部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检测对发现腺瘤样息肉是否癌变或癌变倾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端粒酶可以作为消化道组织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中医病证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激酶插入嵌合受体/胎肝激酶-1 (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1,KDR/FLK-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及病理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KDR在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MVD.[结果]肠息肉分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及血瘀内停5种证型,脾胃虚弱型占41.21%,息肉表现为直径<1.0cm、亚蒂、表面光滑,多见于左半结肠伴直肠,好发于>50岁患者;VEGF、KDR在绒毛状腺瘤、息肉≥2.0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及年龄>50岁者中表达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状腺瘤、息肉>2.0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及年龄>50岁者,癌变概率高;VEGF、KDR、MVD及其相互作用对促进大肠息肉血管生成及癌变的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肠息肉脾胃虚弱型比例最高,故息肉预防治疗以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结肠息肉,胃息肉与癌变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癌变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息肉患者,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以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检出1825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3%。男女之比为l:2.3,663%为单发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并发息肉(2种息肉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例)分别占62.5%、32.2%、0.8%、1.7%和2.8%。贲门、胃底体和胃窦是增生性息肉较常见的发生部位。增生性息肉肠化生率和异型增生率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5.3%对0.2%,7.2%对0.4%,P〈0.001)。2例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0.3%。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36.5%对8.0%,P〈0.001)。结论:胃息肉检出率较低,以胃底腺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并发息肉并非罕见。增生性息肉的肠化生率、异型增生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且其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943例病理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01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9.64%,腺瘤性息肉占61.72%,其中管状腺瘤276例,绒毛管状腺瘤123例,绒毛状腺瘤46例。炎性息肉占29.16%,增生性息肉占9.12%。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242例,氩气刀治疗息肉564例,息肉消除率为100%,并发症率为0.41%。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高频电凝电切和氩气刀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附4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息肉患者494例,癌变者101例,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率也增加。恶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57.4%),次为乙状结肠(19.8%)。管状腺瘤瘤体较小,恶变率较低,绒毛型腺瘤瘤体较大,恶变率较高,且呈重度不典型增生多见。单发息肉癌变率13.1%,2-5个息肉者癌变率24.4%,6个以上者癌变率38.0%,腺瘤病12例全部癌变。息肉癌变时间1至15年。癌变术后标本病理均见癌旁组织残存良性管状腺瘤或绒毛型腺瘤成份,从组织学上证明了息肉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等特征,探讨结肠息肉发生及生物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1 198例中,筛选并分析630例以慢性腹泻症状就诊,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性别,年龄,症状,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及相互关系。[结果]结肠息肉多发年龄为40~88岁(88.6%),其中,息肉直径〉1.0 cm者占34.4%,复发息肉占25.4%,炎性息肉占48.1%,增生性息肉占1.7%,绒毛腺瘤性息肉占14.8%,息肉癌变占2.5%。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者占息肉发生的44.6%,占直径〉1.0 cm息肉的51.6%,占绒毛腺瘤性息肉的58.1%,占癌变息肉的56.2%,占复发息肉的43.1%,与脾虚夹湿证(29.8%、26.7%、27.9%、31.2%、25.6%)、脾气虚弱证(17.9%、18.9%、8.6%、12.5%、23.1%)、肝脾不调证(7.6%、2.8%、5.3%、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长息肉检出率增高,以〉60岁最为多见,年龄〉60岁者中脾肾阳虚占67.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肾阳虚者息肉发生率高、息肉大、分化差、癌变多,易复发,中医阳虚体质是结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温阳散结为主的治疗,应是结肠息肉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细胞核DNA含量和形态测定分析阎晓初,柳凤轩,贺光友,傅晓岚,李才安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图象分析仪对大肠各类息肉与癌变的细胞核DNA含量和组织学形态进行定量研究,以探讨息肉类型与癌变的关系和腺瘤型息肉不典型增生分级的客观标准,为临床...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息肉是指突起于消化道黏膜的广基或带蒂隆起性病变,起源于黏膜上皮。按组织学特征可分为腺瘤性(包括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癌三种),错构瘤性、炎性和化生性息肉四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0%~20%,其恶变危险性随腺瘤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不典型增生加重及绒毛结构增多而增加,宜尽早摘除。近年消化道息肉的发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主要依靠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保守治疗CRP的药物临床应用及相关报道较少,且疗效不理想.本文通过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大肠息肉与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中医四诊,从而精准辩证得出某一特定阶段CRP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拟定出个体化的方药,进而调整患者体质类型从而有效预防CRP术后复发,以期减少腺瘤恶变,临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中医四诊及内镜下大肠息肉大小、形态、数目、病变部位等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分析并总结内镜下息肉形态学特点、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结果 300例大肠息肉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且腺瘤性息肉发生率与性别、职业、各年龄层、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数量、发病部位等因素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RP发生相关的中医证型中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中息肉直径多1 cm,呈光滑形多发息肉为主,多无蒂或亚蒂.气滞血瘀证、血虚肠澡证、肝郁气滞证以1-2cm息肉多见,多呈颗粒形单发息肉,多带蒂.各中医证型与息肉数目多少、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寒湿阻滞证及肝郁气滞证中病理分型以管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其它证型以增生性息肉为主.并发现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与大肠息肉数目多少、形态变化有关,但不会影响息肉的大小及发病部位,同时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通过中医体质调摄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复发率,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RT-PCR寻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早期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求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外周血分子标记物,为大肠癌临床筛查提供早期、可靠、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RT-PCR检测28例大肠癌、8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炎性息肉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CK-20,GST-π,hTERT,survivin及 skp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炎性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2.1%(23/28)、87.5%(7/8)、27.8%(5/11)、 9.1%(1/11)、10%(1/10),大肠癌组及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别显著 (P<0.05);survivin mRNA在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4.2%(18/28)、50%(4/8)、 11.1%(2/18),炎性息肉组及正常组未见表达, 大肠癌组与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无差别, 与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炎性息肉及正常组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CK-20,GST-π, skp2 mRNA在各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RT-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 survivin mRNA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子肠镜下运用高频电切方法 摘除大肠息肉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采用日本PENTAX3830MK电子肠镜配合olympus PSD-20型高频电烧灼器及附属设备,摘除大肠息肉,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0例中腺瘤性息肉130例(72.3%)、炎性息肉31例(17.2%)、不典型增生及腺瘤癌变患者19例(10.5%),一次治愈171例(95%),二次治愈9例(5%),其中穿孔1例.结论 在电子肠镜下运用高频电切行大肠息肉摘除术,疗效可靠,病人易接受,可有效地防止和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为探索肝硬化DN中医证候内涵和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3年3月—2021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硬化DN的患者共138例。采集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记录病因、中医证候、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资料,归纳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征。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肝硬化DN患者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97.83%、94.93%),其次为肾(23.91%);病性证素以气虚、气滞为主(73.91%、58.70%),其次为湿(34.78%);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盛证、瘀毒蕴结证、水湿内阻证,以肝郁脾虚证多见(58.70%),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DN患者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20,P<0.05),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肝郁脾虚证多见(5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差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的临床特点,找出不同息肉之间的差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4年820例结直肠息肉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癌变情况。结果 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混合状、绒毛状三种息肉,其变化规律为平均体积逐渐增大、分叶和黏膜改变逐渐多见、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亦逐渐增高。②幼年性息肉:发病年龄一般较小,直肠多见,平均体积大,多带蒂,分叶少见。③炎性息肉:平均体积小,多无蒂、光滑和不分叶。结论 各型息肉内镜下具有一定特征,可以做为初步判定息肉性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组有168例大肠腺瘤,癌变18例,癌变率为10.7%。本文将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并联系文献分析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寻求一条早期诊断及治疗大肠癌的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调查了我院近10年来行结肠镜检查的2051例患者,发现癌变18例。癌变病例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左半结肠17例,右半结肠(横结肠)1例。瘤体大小:>2cm 16例,<2cm 3例。将2051病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8例和非腺瘤性息肉组264例。根据年龄影响腺瘤的非典型增生率,又将腺瘤性息肉组病例分为35岁以下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类型以及与粘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2203例胃粘膜活检发现的278例胃息肉(检出率12.6%)进行组织学分类.并对胃窦粘膜活检组织同时行HP检测和粘膜炎症、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观察,比较不同类型胃息肉的HP感染率及其与癌相关病变的关系。结果 278例息肉中.组织学分类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最为多见,有130例,占息肉总数的46.8%,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67例、占24.1%。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较少见.分别为55例(19.8%)和26例(9.4%)。约53.9%的胃息肉存在HP感染,其中以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感染率最高.达73.1%。这型息肉常伴有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且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接近腺瘤性病变。胃体腺型增生性息肉.无论是HP感染率,活动性炎症及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发生率均较低,提示这两种息肉在组织发生和病理生物学形态上存在差异。结论 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由于该型息肉常伴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以及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变化.因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潜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