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针刺的刺激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效果是以毫针等针具,通过行针(运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对机体腧穴、经络进行刺激来实现的.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疗效,而能引起这些效应的刺激量就是有效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刺激量为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乘以刺激时间.在临床上笔者体会到针灸的刺激量对针灸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决定刺激量的依据,以及如何掌握刺激量等问题谈谈在随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最佳刺激量是机体感受针刺刺激的足够有效剂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是针刺"量-效"及"时-效"关系研究的核心。本文从针刺前准备、针刺操作及针刺后因素入手,总结治神、针具、腧穴、针刺手法、得气、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及个体化差异等量学参数与针刺最佳刺激量之间的关系,并就量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作了一些探讨,强调针刺操作的量化、标准化之"同",又不可忽视针刺"剂量"的因人因病之"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特种针具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其优势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针刺,特种针具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刺激量大,复合治疗、效率提高,方便快捷、依从性强等优点,可提高针刺疗效、扩大针刺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4.
一、针灸刺激量的组成及分度刺激量是指人体感受所有针灸刺激的总量。一般认为:针具粗、针数多、针刺深、持针重、取穴于感觉反应敏感的部位留针时间长,以及艾炷大者,刺激量为大;反之,刺激量为小。针灸刺激量的大小,既往一般按手法的不同分为强、中、弱三种。根据目前临床应用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样分还不够,还需要补充一种针刺后患者仅有皮下异物感的更小刺激量,即微刺激量。故可分为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经》相关条文从病性判断、得气标准、针具选择、针刺深浅、留针时间5个方面探讨针刺刺激量,提出针灸临床应仔细审求辨证论治、综合判断得气指征、合理选择针灸器具、准确把握针刺深浅、适度控制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6.
小鼠实验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主要方式,文章从针刺小鼠安全刺激量入手,探讨针刺过程中如何保障小鼠的生命安全。总结分析了针具、选穴、针刺量学参数、得气等与安全刺激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量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对实验的指导意义,强调开展针刺小鼠安全刺激量研究的必要性,减少实验动物无谓的牺牲,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7.
蒙医温针疗法是针刺与温灸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它具有针刺与温灸的双重作用,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及防治疾病的作用。它通过针刺刺激、温热刺激及穴位的相互作用,对机体产生一些生物学效应,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蒙医温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改善睡眠、安神、镇静,及对自由基的影响等。这些作用均通过温热刺激与针刺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这与蒙医温针针具——银针有关,去除自由基的作用也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快速针刺法是一种针刺却不留针的针刺手法,即在较短暂的时间之内,对某些穴位施以一定的针刺刺激,得到针感后随即起针,既能极大地缩短了刺激时间,最大限度地控制针刺量,达到有效调节机体的目的,同时又可兼顾减轻患者痛苦之功效。马玉侠教授之清热止咳方选择双侧风池、大椎、双曲池、双外关、双鱼际、双合谷组方,针刺获得针感后随即起针。适宜对象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脑梗塞针刺疗法的综述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刺治疗脑梗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从腧穴选择和针刺治疗脑梗塞时机的掌握、针具的选择及针刺手法、刺激量的调整等4个方面研讨脑梗塞针刺治疗的现状与进展。多个方面总结针刺治疗脑梗塞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筛选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优化途径,取得最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针灸刺激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采用不同的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刺激量,它直接影响到治病的疗效,也就是说刺激量是针刺治病的关键。而正确的刺激量需根据患者证候、体质及环境来定。从主观上取决于机体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客观上要求术者根据证候的轻重、缓急,体质的胖瘦、强弱,采用不同的刺激手段。刺激量的大小与取穴的多少、针体的粗细、刺入的深浅、手法的轻重、留针时间的长短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激痛点针刺疗法由于其疗效独特而日益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文章从主要针刺部位(激痛点)、针刺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激痛点针刺疗法的临床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刺激痛点在治疗疼痛性病症、内脏相关疾病及耳鸣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针刺激痛点的疗效与针具选择、针刺手法、角度和深度等参数关系密切。但目前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13.
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Y  Bu H  Jia JR  Zhang X 《中国针灸》2012,32(6):573-576
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激痛点)、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病的中医和现代研究机制及治疗该病时针刺激痛点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针刺激痛点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且针刺激痛点时选择的针具、针刺的手法、角度、深度等各项参数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缺乏多因素分析的系统性研究,且在临床诊断及基础性研究等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日两国的针刺手法形成了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中国手法重视得气,通常进针较深,刺激量较大,留针时间长。而日本手法轻柔,刺激量较小。此外,由于所用针具不同,具体操作方法也  相似文献   

15.
为临床针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切实可行且科学的安慰针装置——"山幕针"。其特征是,真/假针具皆由毫针、针管及底座组成,假针具底座下端开口完全封闭,使毫针针尖无法与皮肤接触,从而不产生任何轻微刺激,而外形又与真针具完全相同。假针具内置的填充物可以模拟腧穴内软组织,同时结合试验前暗示诱导,起到降低破盲风险的作用,使针刺双盲试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试论针刺治疗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量概指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作用量的总合,从刺数的多少、针具粗细、针刺深浅、手法轻重、留针时间等形成针刺治疗量的要素入手,结合笔者针灸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量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适度的针刺治疗量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治疗量的基本原则是得气和适度,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确定留针时间、治疗次数和针灸疗程.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刺激量     
刺激量,是指机体接受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强度和效应指标反应的大小。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机体和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刺激量。药物治病有剂量;针刺治病有刺激量。针刺激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只用刺激手法、力学重量和数字大小衡量。刺激量来源于刺激,有良性与恶性两种刺激。前者为有效刺激,后者属于无效刺激或反效刺激。从程度不同上考虑,可分为强刺激、中刺激、弱刺激和混合刺激。混合刺  相似文献   

18.
蒙医和中医针刺疗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或其它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蒙医针刺疗法的指导理论、基本特征、使用的针具及各自的医学哲学思想,探索了蒙医与中医针刺法的差异及其渊源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皮部特种针具及其发展源流,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探讨了皮部特种针具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相关针灸书籍及文献,结合临床所用针具,总结了针具可分为按摩皮肤针具、皮部刺血针具、皮下浅刺针具等多种类型。皮-脑轴是皮部刺激疗法发挥作用的核心。皮肤表面机械压力、机械针刺力、微循环变化及药物叠加作用是皮部特种针具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介绍孙学全教授自身针感体验的研究总结。孙学全教授通过自身针感体验,从针感的表现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针感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提出了新认识。孙老认为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量与刺激总量的概念。认为刺激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产生补泻的主要基础,刺激总量与针刺的深度、强度,留针的时间,针刺的数量等因素相关。孙老认为针灸补泻是针对疾病的虚实性质相对而言,是针刺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并认为个体对针刺刺激量的耐受程度也是影响补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