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保暖、预防感染,止血,“三维持,三对症”,静脉营养及鼻饲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6~ 1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腹胀消失时间、全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分别为(3.21±1.12)、(9.50±1.04)、(12.50±2.63)、(10.20±1.82)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2.36)、(13.40±1.87)、( 17.80±3.59)、(14.80±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7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浓度不超过0.1%,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在开奶期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两组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吸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王峥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100-510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100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均采用口饲管喂养,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8 mg.kg-1.d-1,12 h 1次,疗程5~7天,同时配合暖箱遮光(暖箱外壁罩上深色布罩)。结果:治疗后两组在胃残留量(每次喂奶前)、腹胀消失、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达到经完全经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加速胃排空,促进肠蠕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04月一2016年04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20ml净脉滴注,1次/d,疗程7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结论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方法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重增长及测定血GAS、MOT的变化值。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应用红霉素治疗后喂养困难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早产儿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症状发生,增加患儿食欲,提高体重,从而影响胃肠激素水平,提高了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红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9):1304-130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体位治疗+饮食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mg.kg-1.d-1,分2次静脉滴注,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呕吐症状、食管钡餐造影、体重增长等方面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体位治疗+饮食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并分析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除使用常规静脉输液及护理干预方式外,予以10%葡萄糖溶液5 mL加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d)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滴注7d,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输液及护理干预方式,针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可以有效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治疗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在残奶量、呕吐、腹胀消失及体重增长等方面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从而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李成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3-271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经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儿科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后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62±0.43)d、(2.21±0.41)d、(2.78±0.19)d、(8.68±2.43)d。而对照组分别为(4.32±0.73)d、(3.21±0.49)d、(3.93±0.37)d、(10.84±2.21)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对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的消失及体重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充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早产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5μg/kg·d)口服。比较两组早产儿在甲状腺功能、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FT3水平(1.5±0.4)p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0.3)pmol/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早产儿早期给予短疗程、小剂量补充左甲状腺素可以促进胃肠成熟,优化胃肠道管理,缩短住院日,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n1=40)、治疗2组(n2=40)和对照组(n=40)。对3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1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1~3mg· kg-1· d-1加入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次/日,连用7天;治疗2组在综合治疗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3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日体重增长值、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用药前后肝功能,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有无哭闹。结果治疗1组和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3.92±1.05/3.16±0.92)、腹胀消失时间(3.65±0.82/3.08±0.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9.51±2.12/8.12±2.61)、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17.91±8.13/14.62±6.22)、住院时间(23.82±8.13/20.73±5.34)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6.19、4.31/5.47、5.28/7.29、2.01/4.54、4.07/6.64,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76,P<0.05)。治疗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治疗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2.29、2.69、2.05、2.43,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更好地促进胃肠运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早产儿胎龄30~31周52例和胎龄32~34周68例,分别在两个胎龄内各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 mg/(kg·d),1次/d,共10 d;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 ml/(kg·d).结果 在胎龄30~31周早产儿用药组和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龄32~34周早产儿用药组与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13.8±4.5)、(17.2±4.2)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0.5±1.6)、(13.8±1.5)d]、住院时间[分别为(28.5±6.8)、(35.5±7.2)d]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6/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胎龄32~34周的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但对胎龄30~31周的早产儿效果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的42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时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静滴3~51μ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对照组予少食多餐、体位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比较患儿在呕吐、体重增长及胃潴留量方面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呕吐,体重增长及减少胃潴留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0.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4.3%、9.5%及9.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白俊华 《现代保健》2013,(1):114-115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实验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口服加腹部抚触;对照组25例,常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在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刘育红 《现代保健》2011,(26):49-50
目的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均采用鼻(或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0.2mg/kg,3次/d,于喂奶前30min喂入,疗程5~7d。结果治疗组应用西沙比利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为(110±42)ml/kg,胃潴留量为(1.60±0.61)ml,体重增加(1.12±0.51)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8例VLBWI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以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5 mg/(kg.d),疗程7~10 d];监测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达全量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6个月体重、身长及其赶上生长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极低VLBWI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对其早期体格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倩  刘松林  邓晓毅 《中国校医》2014,28(8):612-613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和连续鼻饲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90例,随机分成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A组)和连续鼻饲喂养组(B组),均同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比较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结果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较连续鼻饲喂养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数的例数少(P〈0.05),且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更耐受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