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充小剂量L-甲状腺素对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3例早产低甲状腺素血症儿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L-甲状腺素片口服,观察两组在静脉营养、光疗、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消化异常、心率及颅内异常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生化方面改变。结果:治疗组静脉营养、光疗、恢复出生体重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消化系统异常天数减少(P<0.01),心率无明显增快(P>0.05),颅内出血及脑白质病发生率无增加(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前白蛋白、心肌酶及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早期小剂量补充甲状腺素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儿早期生活质量,减少家长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2例确诊为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临床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血清中FT_3为(4. 87±0. 41) pmol/L、FT_4为(13. 57±1. 95) p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 TSH为(2. 65±0. 20) m IU/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 05);治疗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17. 23±5. 81) d,静脉营养时间(11. 38±2. 95) d,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11. 08±2. 1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儿体质量增长(19. 47±4. 26) g,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 05);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早产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早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6月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101例早产儿进行促甲状腺素(TSH)筛查,7天后检测甲功5项(FT4、FT3、TSH、T4、T3)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族别、胎龄、出生体重、常见伴发疾病、病情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SH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甲状腺素筛查值低水平伴喂养不耐受可以作为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早期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保暖、预防感染,止血,“三维持,三对症”,静脉营养及鼻饲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6~ 1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腹胀消失时间、全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分别为(3.21±1.12)、(9.50±1.04)、(12.50±2.63)、(10.20±1.82)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2.36)、(13.40±1.87)、( 17.80±3.59)、(14.80±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成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3-271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经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儿科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后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62±0.43)d、(2.21±0.41)d、(2.78±0.19)d、(8.68±2.43)d。而对照组分别为(4.32±0.73)d、(3.21±0.49)d、(3.93±0.37)d、(10.84±2.21)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对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的消失及体重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莉 《工企医刊》2009,22(2):27-2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对37例有胃肠不耐受的早产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结果:治疗组于2天~4天后呕吐、呛咳、腹胀等消失,逐渐耐受胃肠道喂养,平均5.6天停鼻饲;对照组于5天~6天逐渐耐受胃肠道喂养,平均7.5天停鼻饲。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肠不耐受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王峥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100-510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100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均采用口饲管喂养,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8 mg.kg-1.d-1,12 h 1次,疗程5~7天,同时配合暖箱遮光(暖箱外壁罩上深色布罩)。结果:治疗后两组在胃残留量(每次喂奶前)、腹胀消失、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达到经完全经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加速胃排空,促进肠蠕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早产儿胎龄30~31周52例和胎龄32~34周68例,分别在两个胎龄内各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 mg/(kg·d),1次/d,共10 d;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 ml/(kg·d).结果 在胎龄30~31周早产儿用药组和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龄32~34周早产儿用药组与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13.8±4.5)、(17.2±4.2)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0.5±1.6)、(13.8±1.5)d]、住院时间[分别为(28.5±6.8)、(35.5±7.2)d]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6/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胎龄32~34周的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但对胎龄30~31周的早产儿效果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捏脊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腹部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捏脊法。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P <0.05)。结论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张文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41-5442
目的:观察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方法。方法: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喂养,观察组于生后第2天开始进行腹部抚触,并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早产儿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及腹胀、呕吐、胎粪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能避免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能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HP)发生情况比较及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24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将患儿分为A组(胎龄28~31周,87例)、B组(胎龄32~34周,80例)、C组(胎龄35~36周,77例)。评估各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比较各组早产儿THP发生率。THP患儿以胎龄、性别、体质量作为配对因素进行配对,对照组行常规早产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2周后,评估两组患儿甲状腺功能,于纠正胎龄40+2周时评估患儿神经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TSH、T4和T3水平分别为(5.38±1.08)mU/L、(108.48±19.15)nmol/L、(1.12±0.28)nmol/L;B组TSH、T4和T3水平分别为(4.87±1.24)mU/L、(116.41±18.10)nmol/L、(1.45±0.35)nmol/L;C组TSH、T4和T3水平分别为(4.53±1.13)mU/L、(137.53±14.84)nmol/L、(1.59±0.30)nmol/L。A组、B组和C组TSH、T4和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10、60.107、48.805,均P<0.05);B组和C组TSH均低于A组(t=2.840,P=0.005;t=4.922,P=0.000),B组和C组T4、T3均高于A组(t=2.744,P=0.007;t=6.753,P=0.000;t=10.755,P=0.000;t=10.374,P=0.000),C组T4、T3均高于B组(t=7.978,P=0.000;t=10.152,P=0.000)。A组、B组及C组患儿THP发生率分别为37.93%、22.50%、14.29%,不同胎龄患儿TH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1,P=0.002),C组THP发生率低于A组(P<0.05);观察组达全胃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4.84±2.11)d、(10.81±2.94)d、(23.83±4.73)d,均短于对照组的(16.04±2.42)d、(13.32±3.99)d、(27.37±5.4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42;t=2.820,P=0.007;t=2.746,P=0.008);治疗两周后,两组T4、T3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4、T3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NABA总分、行为能力均分、肌张力均分分别为(37.55±1.98)分、(1.87±0.20)分及(1.93±0.2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5.95±1.91)分、(1.69±0.22)分及(1.70±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8,P=0.002;t=3.371,P=0.001;t=4.211,P=0.000);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28~31周胎龄早产儿THP发生率较高,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早产儿TH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捏脊对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捏脊干预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果 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很快消失,纳奶量增加,但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捏脊辅助治疗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无害,可以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早期微量胃肠营养支持,了解其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住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早期微量胃肠营养)54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微量胃肠营养)49例,治疗组患儿出生后4~6 h,如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胃肠喂养禁忌证,开始0.1~4ml·kg-1·d-1缓慢加奶,对吸吮能力欠佳者,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生后仅给予静脉营养,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则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每次5~10 ml,每天每次增加奶量2.5~5 ml/kg。观察两组间生长速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2.12±5.23)、(11.84±3.76)、(15.93±4.15)、(21.34±4.21)g·kg-1·d-1。对照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3.6±5.23)、(9.43±4.27)、(14.23±3.64)、(18.14±4.49)g·kg-1·d-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营养对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显著,且减少出现喂养不耐受,应积极开展早产儿微量喂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24 h内的早产儿336例为研究对象。将33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观察1组125例和观察2组11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暖、对症治疗和护理并给予营养支持;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口服枯草杆菌活菌散剂;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加服多潘立酮悬液。观察3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吸收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胃肠动力情况、并发症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每日奶量添加速度、第15天摄入奶量、肠内营养热卡达60 k Cal·kg~(-1)·d~(-1)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耐受率较低,不耐受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不耐受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初次排便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较短,平均大便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全肠意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和败血症发生率,观察1组和观察2组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使用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和联合使用胃动力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都可有效防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尽快建立全胃肠道喂养,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且联合使用药物要优于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活菌散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7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浓度不超过0.1%,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在开奶期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两组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吸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病例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胃肠外营养的190例危重症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分析病例特点。以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患儿为观察组,其他病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贫血、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肺炎、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结果 190例研究对象中,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41例,发生率为21.6%,男女性别比为9∶8,发生在使用胃肠外营养后(23.6±4.9)d,持续时间(41.2±13.5)d,总胆红素峰值(189.4±72.9)μmol/L,直接胆红素峰值为(128.7±31.2)μmol/L,伴发肝损伤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开始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新生儿窒息、脂肪乳累计用量及氨基酸累计用量为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结论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临床工作者针对早产儿情况制定正确的干预措施并及早实施,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03~2018-05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32)。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试验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5~7天。对比2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进奶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90.63%(29/32)较对照组68.75%(22/32)高(P<0.05);试验组胃潴留、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每日进奶量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3/32)与对照组6.25%(2/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可增强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n1=40)、治疗2组(n2=40)和对照组(n=40)。对3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1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1~3mg· kg-1· d-1加入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次/日,连用7天;治疗2组在综合治疗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3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日体重增长值、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用药前后肝功能,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有无哭闹。结果治疗1组和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3.92±1.05/3.16±0.92)、腹胀消失时间(3.65±0.82/3.08±0.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9.51±2.12/8.12±2.61)、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17.91±8.13/14.62±6.22)、住院时间(23.82±8.13/20.73±5.34)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6.19、4.31/5.47、5.28/7.29、2.01/4.54、4.07/6.64,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76,P<0.05)。治疗2组患儿在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部达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治疗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2.29、2.69、2.05、2.43,均P<0.05),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更好地促进胃肠运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