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 (2 7.7± 1.9)mm和 (2 0 .2± 2 .3 )mm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4.6± 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 1.8± 3 .4)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7.7± 3 .8)° ,向尾端倾斜 (7.1± 2 .3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 (86.5± 3 .8)mm。以此进针方法行 10枚螺钉固定 ,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 :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5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0mm ;螺钉长 75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5°~ 10° ,向尾端倾斜 5°~ 1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骨盆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迭代修改螺钉2个端点位置,达到最佳位置。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髋臼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的上方(18.90±1.19)mm处,垂足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上的比例位置为2:3;其进针方向与入钉点-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呈(85.99±2.04)°,进针方向与入钉点-垂足点连线的夹角呈(37.54±1.55)°;螺钉骨内段长度为(133.07±3.22)mm。结论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手工实物解剖测量的缺点,并且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骶结节和骶棘韧带附着处附近的骨性标志间的距离,获得两条韧带的解剖定位方法及其体表投影位置,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男、女性各10例20侧)正常成人防腐骨盆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髂后上棘至坐骨棘、髂后上棘至第4骶椎横突结节、髂后上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坐骨棘、坐骨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骶角的距离,并进行性别比较。结果男、女性骨盆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2.19±0.49)cm和(11.20±0.39)cm(P0.05);髂后上棘至骶角距离(7.62±0.50)cm和(6.70±0.92)cm(P0.05)。骶结节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骶角连线中点与坐骨结节的连线;骶棘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坐骨棘位置,约距髂后上棘8.5cm)与骶角的连线。结论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学数据,且提供的体表定位方法,为临床相关应用和康复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推辞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结果:S1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91.03±10.62)mm,同侧髂嵴后部(41.16±8.80)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头侧(11.29±5.87)mm,进钉方向与水平而夹角(30.76±5.34)°,欠状而(48.76±9.43)°,最佳长度(84.59q±5.29)mm.S2体表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127.82±15.63)mm,同侧髂嵴后部(59.34±9.03)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而尾侧(15.35±5.50)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61.15±8.38)°,最佳长度(64.04±6.65)mm.仰卧位和俯卧位骶骨倾斜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确、上的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可直接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分析确立的由CT扫描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定位和路径为临床骶髂关节修复手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 ,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 ,B为坐骨大切迹 ,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 :P位于AB的中垂线上 ,P点距AB的距离为 (15 .3± 4.7)mm ,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 (90 .1± 4.7)° ,与CD的夹角为 (2 5 .3± 3 .9)° ,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 (82 .0± 7.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 15 .0mm处 ,该截面平均直径为 :(5 .2± 1.9)mm。结论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 (15 .3± 4.7)mm处 ,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 (90 .1± 4.7)° ,与该线中垂线呈 (2 5 .3± 3 .9)° ,该拉力螺钉直径为 (5 .2± 1.9)mm ,长度为 (82 .0± 7.9)mm。  相似文献   

7.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骶髂关节最前缘,B为髂前下棘的基底,并经过P点作AB的垂线PC。将髂前上下棘间切迹命名为D点,作直线PD,并测量其距离。斯氏针与PD的夹角为α,斯氏钊与髂翼内侧的夹角为β。结果:PC为AB的中垂线,P点距AB的距离PC为(6.1±1.9)mm,PD平行于AB,PD距离为(2.5±2.6)mm,斯氏针与PD或AB的夹角仅为89.5°±3.2°,斯氏针与髂翼内侧的夹角β为24.1°±1.7°,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骨盆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迭代修改螺钉两个端点位置,达到最佳位置,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72±2.71) mm处;其进针方向与入钉点-髂前下棘连线呈(42.84±2.61)°,与入钉点-髂结节连线呈(31.96±2.58)°;螺钉骨内段长度为(101.12±7.2)mm。结论: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9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找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骨性最突出点,分别为(A)和(B),经AB的中点(M)做一垂直于AB的平面(α).在髋臼后柱的α截面上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测量其最大直径(d),以及置入点(C)到坐骨结节远端(D)的距离CD.比较d、CD在男女之间及左右两侧间的差异.结果:共获得58个半骨盆,男26个,女3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置入成功率为87.9%,其中男性为96.2%,女性为81.3%.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11.44±3.20)mm,且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CD为(19.10±5.10)mm.结论:沿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最突点连线的中垂线置入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是可行的,该方法更适用于男性,可作为研发导向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的解剖参数,评估术前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的风险。方法收集155例成人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91例,女64例,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应用MIMICS软件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螺钉,测量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长度、进钉点,并计算虚拟螺钉方向。垂直髋臼前表面虚拟截骨,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上下径。计算髋臼前柱在真骨盆缘MN段的弧度。结果髋臼前柱允许置入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在男性为(7.95±0.98)mm和(124.84±6.79)mm,女性为(6.42±1.15)mm和(120.00±7.52)mm;虚拟螺钉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为(21.55±2.67)°、(42.15±2.54)°,女性为(21.85±5.10)°、(41.51±5.23)°;前柱MN段的弧度在男性为(38.29±3.28)°,女性为(43.41±3.50)°。以上数据除进钉方向外男女间均有显著差异。螺钉直径与性别、前柱弧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64。女性髋臼前柱置入直径为6.50 mm、7.00 mm螺钉的风险分别是男性的9.081倍、13.316倍。结论对于中国人,建议使用直径为6.50 mm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当女性髋臼前柱弧度大于(44.49±2.47)°时,宜行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 结果 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 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结论 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角α及矢状面的夹角β。结果:拉力螺钉的进钉点为坐骨小切迹中点,后柱纵轴长男(105.7±6.3)mm、女(99.1±3.1)mm,α角男26.3°±5.6°、女21.5°±3.0°,β角男27.5°±3.8°、女24.1°±4.0°,男、女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对80具成人尸体坐骨神经进行了定位测量。结果如下:1.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垂线下33.3mm;2.骶尾连合与大转子连线中点外侧9.7mm;3.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上距坐骨结节外29.2mm;4.坐骨结节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外31.6mm。此外,还对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进行了分型统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gic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进钉点、方向与固定范围。方法 应用Mimics19.0软件对10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髋臼后柱置入虚拟Magic螺钉,确定螺钉进钉点、方向、长度、直径和安全范围。对有Magic虚拟螺钉固定的髋臼后柱进行截骨并建立模型,应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测量该螺钉通道的解剖参数。结果 Magic螺钉骨面进钉点男性位于髂前下棘向后(33.37±5.53)mm及髋臼顶头侧(13.40±3.70)mm;女性分别为(33.97±5.46)mm及(9.01±3.86)mm。男性螺钉后倾 (57.40±6.57)°,内倾(52.09±5.65)°,与髂骨翼的夹角为(15.21±3.42)°;女性为后倾(55.64±8.01)°,内倾(51.55±5.58)°,与髂骨翼夹角(9.85±3.68)°。男性螺钉最大直径为(6.97±0.98)mm,女性为(6.39±0.85)mm;男性螺钉长度为(76.73±9.20)mm,女性为(63.64±8.37)mm。男性直径5.5 mm螺钉后倾和内倾安全范围分别为(7.19±3.30)°和(9.41±3.95)°,女性直径5.2 mm螺钉后倾和内倾安全范围分别为(8.37±2.82)°和(10.32±3.93)°。在螺钉方向上,男性螺钉固定后柱的范围长度为(56.87±7.60)mm,20/50的标本螺钉可固定的骨折位于髋臼顶上,女性螺钉固定范围长度为(41.71±7.97)mm,8/50的标本螺钉可固定的骨折位于髋臼顶上。结论 经皮Magic螺钉是手术难度较大的后柱骨折微创固定方式,可固定位于后柱中上段的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S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63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实验组38例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医生置入S2骶髂螺钉,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透视下医生徒手置入S2骶髂螺钉.通过评价术后CT扫描图像评估所有螺钉置入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分析天玑?(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螺钉置入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在临床上的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共置入89枚S2骶髂关节螺钉,相比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实验组具有提高置入精准度、减少手术过程中辐射暴露、降低患者损伤等优势.其中实验组置入54枚,对照组35枚,均未出现螺钉相关的并发症及翻修手术.实验组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7%(P<0.001).实验组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及导针调整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01).根据Matta标准评定的术后优良率,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9.5%与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0).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置入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的骨盆后环骨折比透视下徒手操作成功率更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是安全且临床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1椎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时,置入S2横形螺钉的安全参数。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96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横形置入S1、S2螺钉,根据能否横形置入S1螺钉将骶骨病例分为正常组与变异组。重建骨盆周围软组织,确定S2横形螺钉进钉点B、髂前上棘顶点M、髂嵴上点N的体表投影点B1、M1、N1,并测量各点间的长度。 结果 正常组男、女B1M1长度分别为(140.94±16.64) mm、(143.95±16.27) mm,均明显大于变异组男、女B1M1的长度(129.37±14.93) mm、(132.07±16.84) mm (P男<0.05,P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B1N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69.92±6.73) mm、(72.64±7.46) mm,女性分别为(60.80±7.05)mm、(58.85±7.81) 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男>0.05,P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M1N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157.58±16.83) mm、(150.48±13.21) mm,女性分别为(156.79±15.84)mm、(151.49±16.58)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男>0.05,P女>0.05)。 结论 当S1椎为腰骶移行椎、高位骶骨或骶骨翼斜坡陡峭变异时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可经S2横形置入直径7.0 mm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术者在透视监视下可通过触摸髂前上棘及髂嵴来确定S2螺钉的体表进钉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限元法能对复杂的结构、形态、载荷和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应力分析比较,模拟的条件更接近正常,结果更加可信,已经是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目的:以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骨盆骶髂关节(单侧)脱位模型,比较前路钉板内固定及骶髂关节拉力内固定治疗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截断骶髂关节间的骶髂前后韧带(包含骶髂骨间韧带)以及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盆底韧带,造成骶髂关节脱位。分别在前路钉板内固定系统(共2块重建钢板6枚螺钉)及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2枚拉力螺钉)两种固定方法的模型上,加载后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该加载方式下的骨盆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建立了高精度骨盆骶髂关节脱位两种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应力应变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采用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内固定相对于前路钢板内固定移位的总位移小,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高度集中现象,固定强度更大,固定后的骨盆更稳定。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骨盆骶髂关节脱位两种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较高真实性、精确度和可重复性,结果与其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相一致,能满足临床骨盆损伤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选择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椎(C3~C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56例颈椎(C3~C7)进行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对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进行测量,包括理想螺钉的长度、直径、螺钉的偏角(外偏角)及矢状角。结果C3~C7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分别为(28.2±1.9)、(27.9±2.1)、(29.7±2.0)、(30.8±2.3)、(30.6±2.4)mm;直径分别为(4.3±0.8)、(4.5±0.8)、(4.9±0.8)、(5.4±0.9)、(6.2±0.9)mm;外偏角分别为(48±4)°、(50±5)°、(48±4)°、(43±4)°、(36±3)°;矢状角分别为(9±5)°、(6±4)°、(1±3)°、(-1±4)°、(-1±3)°。结论C3~C7椎弓根的形态变异范围较大,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测量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测骶骨侧位前上方“非安全区”的解剖学数据,为经骶1(S1)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8具正常成人骶骨防腐标本。行骶骨“非安全区”测量:应用游标卡尺及直尺测量S1椎体中线前后径长度( D)、测量骶骨翼斜坡在S1椎体投影的长度( L);圆规找到S1椎体前缘在椎体与骶骨翼移形侧面的投影点,游标卡尺测量两点间距离( H)。以L为底,H为高,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S1椎体“非安全区”面积,并比较不同性别间的S1椎体“非安全区”面积。结果去除观测中变异较大的4具标本,余14具中,男(7例)、女(7例) S1椎体 D 分别为(27.68±0.90) mm 和(26.30±2.38) mm,L 分别为(23.62±2.62) mm、(22.05±1.25)mm,H分别为(17.70±0.98) mm、(16.40±1.03)mm。骶骨“非安全区”的面积分别为(209.10±30.99)mm2、(180.79±15.21) mm2,男、女骶骨“非安全区”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70, P>0.05),且面积较恒定。结论 S1椎体侧位前上方存在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非安全区”,且面积较恒定。避开“非安全区”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可有效减少螺钉误置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