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数继发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肌损害,部分情况下可以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的"健康"人.缓慢型心律失常大多是由于各种因素对心脏传导系统直接损害或其本身退行性变.缓慢型心律失常因其表现方式单一,心脏起搏器治疗非常有效,因而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2.
一、心律失常治疗所必需的基础1 心律失常的机制 :(1)激动异常 :这包括自律性增高性或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2 )传导异常 :折返性心律失常 ;持续性室速(VT)绝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所致。(3)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 ,一处或多处。2 药物作用的机制 ,试图控制何种心律失常 ?3 临床情况 :(1)急性、持续性或阵发性。(2 )是否伴低血压 (SP <90mmHg)、心衰或有无危险症状。(3)心脏病理情况、有无旁路、继发缺氧、急性失血、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有无心外情况 ,例如 :甲亢、慢阻肺或发热性疾病、气胸或甚至食管破裂等。4 预防用药或控制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3.
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1例经心电图确诊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可达龙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采用微量注射泵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30min后效果不满意依前法可再次静脉注射150mg,如仍无效则以20mg/h静滴维持不超过24h。治疗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可达龙能有效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采用缓慢精确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疗效并大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为良性。但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也可发生在心脏貌似正常者,可导致猝死。我院自1993年10月~2003年6月成功抢救了15例多形室速或室颤患者,这15例病人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兹报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ʧ��ҩ���Ӧ�ý�չ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1 概述 心律失常十分常见,种类繁多.它可以发生在健康人群,更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有的心律失常可以无症状、无害,不需治疗,而另一些尤其持续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则产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或引起死亡或猝死(大部分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引起),因此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指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严重者发生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LQTS常发生于较年长的患者,常因服用某些药物、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某些器质性心脏病等使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或伴  相似文献   

7.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之一,及时心脏起搏治疗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或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自1996年8月以来,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15年来使用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现就其机理及诱因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291例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规剂量治疗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是严重的心脏疾病。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也不少见。其他原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相似文献   

10.
恶性心律失常是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通常是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需要及时抢救.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都有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此文首先总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各种疾病及其诊断思路,然后根据基础心脏疾病的分类介绍现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并介绍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贾友宏综述朱兆仪审校由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对治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仍缺乏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药物[1],对药物分类的界限也不很明确[2]。对部分难治性心律失常,数个单一药达不到疗效或因剂量过大,患者...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Hoffman和Granefield提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有自律性、后电位触发与折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可由于突性冲动增快或异位冲动的产生而形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中毒等,使心肌细胞内钙增多,钠钾减少而诱发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除极  相似文献   

13.
非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的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常为单形性,虽偶可发生心脏停搏,但特发性单形性室速治疗或不治疗通常预后良好。多形性室速(PVT)和室颤(VF)亦可发生在貌似正常者,且预后较差。1 PVT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定义PVT是一种快速频率伴QRS波形变化的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属发生于长Q-T综合征(LQTS)基础上的PVT。非器质性心脏病诊断需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包括:(1)病史,包括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2)生化检查需排除心肌酶谱的升高或低钾血症。(3…  相似文献   

14.
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术(心导管术)中,心律失常为主要并发症,其中快速型常见,而缓慢型少见.本文对18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在心导管术中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慢-快综合征常合并有心悸、头晕、黑朦,起搏治疗心动过缓和药物治疗心动过速相结合,可避免药物治疗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可抑制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旨在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或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植入不同起搏器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以选择合适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为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影响预后的常见并发症,亦为其住院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诊疗有其特殊性。文章结合2008年12月ACC/AHA发表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和新近文献综述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特临床表现,以及相对于一般心律失常处理原则和方法的特殊性,以期为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致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0例报告姜凤梅南京市玄武医院内科(210018)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消除或抑制异位节律,同时有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传导阻滞或逸搏节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多见于老年人,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便可引起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QT分散     
QT分散[HighamPD,CampbellRWF.BrHeartJ,1994,71(6):508(英文)]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具有危险性,系由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或药物治疗的不利作用所产生。体表心电图研究了预示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或其临床后...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7,26(2):114-118,12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在发病机制上与心房扑动密切相关的主动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中仅次于期前收缩而居第2位。据估测,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主动泵血功能,心室搏动也极不规则,常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并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及动脉栓塞现象。由于心房颤动多为持续性,且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其危害性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2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窦房结本身及周围组织病变的综合征。临床常以缓慢与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曾也称之为快慢综合征。近年来快慢综合征重新引起关注,这种现象可出现在一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无窦房结功能障碍者。其发生机制,表现方式和治疗选择均与SSS不同。本文收集近几年来的7例,对其临床特点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