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03年12月-2005年1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17例,on—pump组26例(P=0.000);off-pump组住院死亡2例,on—pump组死亡6例(P=0.025)。结论 在多支左主干病变中,off—pump和on—pump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off—pump后的心电图改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on—pump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采用on—pump,off—pump不能取代on—pump。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27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接受CABG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为非体外循环CABG组(off—pump组,18例)和体外循环CABG组(on—pump组,9例),并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14d off—pump组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on—pump组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较off—pump组多。体外循环(CPB)30min后/手术开始on—pump组患者的PaO2/FiO2高于off—pump组,而在术后6h和12h却明显低于off—pump组(P〈0.05);手术开始/CPB30min到术后24h血浆中ICAM-1的浓度off—pump组均低于on—pump组(P〈0.05);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on—pump组均高于off—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对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损伤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更适合于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结扎式单肺减容过度气肿肺组织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疗效。方法1999年4月-2006年5月,小切口结扎式切割36例重度COPD过度气肿肺组织。结果术后6例肺漏气,经治疗后漏气消失,时间180min~5d,平均1.6d;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复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显著高于术前[(839.9±76.0)ml vs(589.0±80.5)ml,t=18.451,P=0.000];肺总量(TLC)显著低于术前[(5167.6±639.9)mlvs(6725.8±976.6)ml,t=8.116,P=0.000];残气量(RV)显著低于术前[(3062.4±722.0)ml vs(4329.6±669.9)ml,t=7.720,P=0.000];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术前[(72±10)mmHgvs(62±8)mmHg,t=4.686,P=0.000];6分钟最长步行距离(6MWT)显著长于术前[(306.0±24.8)mvs(223.8±36.7)m,t=11.135,P=0.000]。结论小切口结扎式切割过度气肿肺组织术后可以明显改善具有手术适应证COPD患者的症状和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两孔法手术切除肺大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胸腔镜治疗肺大疱,2011年4~12月常规三孔法手术43例,2012年4~10月两孔法手术4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1日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液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2组均无中转开胸、术中输血、胸腔感染等。两孔组手术时间(48.0±18.8)min,术中失血(12.9±8.2)ml,三孔组分别为(51.8±19.4)min、(14.3±7.5)ml,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孔组术后1日疼痛评分(VAS)低[(2.1±1.0)分vs.(3.4±1.6)分,t=-4.926,P=0.000],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少[(270.6±192.3)ml vs.(360.2±210.5)ml,t=-2.020,P=0.046],引流管拔管时间早[(3.2±1.5)d vs.(4.7±1.9)d,t=-3.946,P=0.000],住院时间短[(5.8±2.0)d vs.(7.1±1.9)d,t=-3.099,P=0.003]。术后6个月复发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0.4%(1/24)vs .0%(0/31),P=0.436]。结论两孔法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可行,利于患者恢复,可以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off—pump组(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组(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off—pump组中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on—pump组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off—pump组的移植血管数、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时间〉24h、机械通气时间〉24h、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二次开胸止血的比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心房颤动、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住ICU和住院时间低于或短于on—pump组(P〈0.05)。off—pump组随访36例,on—pump组随访2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手术,有手术创伤小、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和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将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的21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CABG组: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OPCAB组:120例,行OPCA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损害、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等。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两组在死亡率、冠状动脉内膜剥脱率、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PCAB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Cr〉100μmol/L)、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或低于CABG组(P〈0.05)。结论OPCAB适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而且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减轻肾功能损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施行361例胃癌D2根治术,2组医生分别手术,腹腔镜组166例,开腹组195例。对2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41±55)min]、淋巴结清扫数[(29.8±6.5)个]与开腹组[(237±53)min、(30.5±7.0)个]差异无显著性(t=0.702、-0.978,P=0.438、0.329),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15±59)ml vs.(259±121)ml,t=-13.981,P=0.000],术中输血例数少(7例 vs.19例,=4.098,P=0.043),术后排气时间早[(3.6±0.9)dV8.(5.1±1.5)d,t=-11.271,P=0.000],首次进流质时间早[(6.1±1.3)dVS.(8.1±1.4)d,t=-13.977,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1.9±2.5)d VS.(14.3±3.2)d,t=-7.838,P=0.0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2.7%(21/166)VS.24.6%(48/195),X^2=8.303,P=0.004],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3.0%(5/166)vs.8.7%(17/195),X^2=5.101,P=0.024]。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及近期预后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三角吻合的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与传统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eopie—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2013年1—6月我科32例三角吻合TLDG与32例传统腹腔外吻合的LADG临床资料。结果64例手术均获成功。LADG组1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2%(2/32)。TLDG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三角吻合的TLDG组三角吻合耗时(30.0±12.8)min。与LADG组相比,TLDG组手术时间[(177.9±37.9)minvs.(186.7±39.1)min,t=-0.914,P=0.364]、清扫淋巴结总数[(33.4±11.8)枚VS.(31.8±12.1)枚,t=0.536,P=0.594]、进流质食时间[(3.5±1.8)d vs.(3.7±1.7)d,t=-0.457,P=0.649]均无明显差异,但住院时间[(8.2±2.4)dVS.(12.7±2.6)d,t=-7.194,P=0.000]、肛门排气时间[(2.0±1.2)dVS.(3.5±1.3)d,t=-4.796,P=0.000]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中位数40ml(15~96m1)vs.中位数98ml(50~158m1),Z=-2.388,P:0.017]明显减少,且术后患者VAS评分[术后第1天:(3.04-1.2)分vs.(6.0±1.6)分,t=-8.485,P=0.000;术后第3天:(1.7±0.7)分vs.(4.2±0.8)分,t=-13.304,P=0.000]和需要的止痛剂剂量[(1.6±0.8)支vs.(3.7±2.8)支,t=-4.079,P=0.000]明显减少。结论三角吻合技术应用于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皮下分离面积对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将我科2011年9月~2012年3月连续65例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标准分离组(n=32)和有限分离组(n=33)。标准分离组皮下分离方式和范围按传统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操作;有限分离组前胸壁皮下分离采用改良技术,从中央切口建立3条皮下狭长隧道,使分离范同限于乳腺上部胸壁。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标准分离组皮下分离面积显著大于有限分离组[(136.6±23.1)cm2 vs.(93.9±14.8)cm2 ,t=8.525,P=0.000]。2组切口长度[(26.4±0.9)mmVS.(26.6±0.8)mm,t=-0.910,P=0.345],手术时间[(110.7±23.9)minVS.(117.2±25.1)min,t=-1.027,P=0.309],术中出血量[(8.0±3.4)mlVS.(8.4±5.1)ml,t=-0.356,P=0.723],术后48h血清c反应蛋白增量[2.2(-1.8~7.3)mg/LVS.1.2(-2.6~8.6)mg/L,Z=-0.658,P=0.516]、IL-6增量[0.6(-1.9~4.8)Pg/ml vs.1.1(-1.3~5.3)pg/ml,Z=-0.030,P=0.980],术后12、24、48h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0~12h和12~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3.3%(7/30)VS.36.7%(8/30),x2=0.089,P=0.766;10.0%(3/30)VS.10.0%(3/30),x2=0.000,P=1.000];2组术后短暂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3%(1/30)VS.6.7%(2/30),x2=0.000,P=1.000];2组术后胸壁感觉异常及麻木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6.7%(11/30)vs.20.o%(6/30),x2=2.052,P=0.152]。2组术后24h引流量和48h总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74.3±23.8)ml VS.(64.2±24.4)ml,t=1.623,P=0.110;(121.7±37.1)ml VS.(106.8±40.5)ml,t=1.486,P=0.143]。结论皮下分离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影响内镜甲状腺手术创伤及术后效果包括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引流量及并发症等的主要原因。正确的分离层面可能有助于降低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安贞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226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d内是否出现AF持续5min以上分为非AF组和AF组,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并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24例患者(10.6%)发生AF.AF组中左心房前后径〉35mm的患者高于非AF组[41.7%(10例)vs.22.3%(45例),χ^2=4.380,P=0.036)];二尖瓣反流患者高于非AF组[37.5%(9例)vs.17.3%(35例),χ^2=5.568,P=0.018)];左主干病变患者高于非AF组[33.3%(8例)vs.12.4%(25例),χ^2=7.560,P=0.006];年龄AF组高于非AF组(65.7±9.5岁vs.60.1±10.1岁,t=-2.724,P=0.010)。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大、左主干病变等手术前临床指标是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χ^2=4.190,P=0.040),心电监护时间(χ^2=5.948,P=0.015),住院费用(χ^2=4.110,P=0.043)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后发生AF与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增大、左主干病变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有助于预测CABG后是否发生AF,以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内皮素(ET)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总结冠心病围术期的一些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37例冠心病患者及10例心瓣膜疾病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5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CABG+LVAN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激光心肌打孔术(TMLR组),对照组为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术前,主动脉阻断前(血管移植前或打孔前),主动脉开放时(血管移植结束时或打孔后),心肌再灌注后3h、6h、24h血ET值;并于术前、心肌再灌注后3h、6h、24h测定心排血指数(CI)。结果ET值组内比较:CABG+LVAN组主动脉开放时(69.93±7.20pg/ml),心肌再灌注后3h(89.99±5.76pg/ml)、6h(60.94±8.69pg/ml)、24h(68.99±10.30pg/ml)时ET值显著高于术前(40.17±13.37pg/ml,P〈0.05);CABG组主动脉开放时(66.59±4.86pg/ml),心肌再灌注后3h(95.97±10.72pg/ml)、6h(61.51±7.65pg/ml)、24h(57.85±6.34pg/ml)均显著高于术前(43.22±9.13pg/ml,P〈0.05);OPCAB组血管移植结束时(66.47±5.90pg/ml)显著高于术前(44.80±6.51pg/ml,P〈0.05);TMLR组打孔术后无显著升高;对照组主动脉开放时(69.92±10.80pg/ml),心肌再灌注后3h(77.99±7.49pg/ml)、6h(46.76±7.61pg/ml)、24h(52.07±6.94pg/ml)显著高于术前(35.14±8.10pg/ml,P〈0.05)。组间比较:CABG组心肌再灌注后3h显著高于OPCAB组(95.97±10.72pg/ml vs.59.72±4.81pg/ml,P〈0.05)。心肌再灌注后各组CI均较术前明显增加,CABG组心肌再灌注后3h CI明显低于OPCAB组(2.17±0.46L/min·m^2 vs.3.25±0.05L/min·m^2,P〈0.05)。?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10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患者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09例行单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LMWH分为两组,LMWH组:386例,男290例,女96例;年龄49~81岁;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40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直至手术前一天早晨。对照组:423例,男321例,女102例;年龄46~78岁;直接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不应用LMWH或其它抗凝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等。结果LMWH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96±94)mlVS.(249±81)ml,P=0.03]、术后胸腔引流量[(526_+159)mlVS.(410±125)ml,P=0.02]、输红细胞量[(2.6±1.1)UVS.(1.4±0.9)U,P=-0.04]以及手术时间[(172±34)minVS.(154_+41)min.P=0.04]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手术死亡率(1.0%VS.1.2%,P=I.00)、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4.4%VS.3.8%,P=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稳定的缺血性心脏病,术前不用LMW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和输血量,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1月,对8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做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55-80岁(65±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CCS)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56例。有心肌梗死史36例(43.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病变78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25%~65%(51%±16%)。83例共行11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其中左前降支系统67支,回旋支、钝缘支9支,右冠状动脉系统34支。20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左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行旁路血管移植;应用左乳内动脉8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每例移植血管3.9±1.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移植血管血流满意101支(92%),血流量为22±16ml/min。术后发生心肌梗死4例,梗死面积小,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未给予特殊治疗。83例患者皆痊愈出院。随访75例(90.4%),8例失访,随访时间8~5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8例患者在手术后3~2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的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92例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同期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其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2~81(68.7±10.5)岁。CE术后和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观察患者心功能和心绞痛的改善情况。结果92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靶血管直径均〉1.5mm。术中有63例(69支CE桥)行桥血管血流量测定,显示59支(85.5%)桥血管血流量满意[血流量13~42(23.4±12.7)ml/min,搏动指数(PI)1.6~4.2(2.1±1.1)o术后6例(6.5%)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术后30d内死亡4例(4.3%),其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随访73例,随访率83%(73/88),15例失访;随访时间6~108(49-3±26.7)个月。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CE术后的桥血管通畅率为83.9%。随访期间死亡4例(5.5%),1例死于心力衰竭、肺部感染,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恶性肿瘤。CE术后5年生存率为87%。CE术后6个月射血分数(EF)较术前增高(55.6%±9.7%VS.50.2%±10.5%,P〈0.05),患者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缓解。结论CABG同期CE可提高弥漫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近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