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总体人群中AF发生率为1% ~2%,而在年龄超过80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高达5% ~15%[1].AF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其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近期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风险评价体系包括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脑卒中风险、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预防性治疗原则为高度和中度风险行抗凝治疗、低度风险行抗血小板治疗或不治疗。华法林目前仍是主要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虽具有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率低、无需监测等优点,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约40%病因不明[1].1990年,Tunick等[2]首次通过经食道超声发现复杂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能是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后多项研究证实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明显相关[3-6].而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70%为AIS[1].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目前早期开通血管的有效治疗办法,但由于诊断的不确定性、出血风险高和溶栓时间窗短等原因,早期血管再通率有限.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AIS的病理生理过程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充分了解血管新生机制、生物标志物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部和颅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根据TOAST分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四分之一[1].而且这种类型的卒中往往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因此,积极防治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于卒中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药物治疗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左房内(主要是左心耳)内血栓形成脱落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已经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房颤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率明显增高[1~3],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率[1,3,4].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药物溶栓是目前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经典方法[2].然而,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药物溶栓对颅内大血管闭塞作用均有限,其治疗时间长,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率高,出血风险也相对增加.机械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部位,快速开通血流,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3-5]. 颅内自膨胀支架由于其较好的柔韧性和可操控性,可以到达颅内多数血管,已被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我们回顾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应用颅内自膨胀支架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其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2017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卒中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每年约有200万例患者死于卒中[1].在卒中患者中,约80%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期的救治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1].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对急性卒中患者尤为重要.阿替普酶(rt-PA)溶栓具有明显的时间窗(3h或4.5h),且并发出血风险大.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S)为有创治疗,风险大费用高且再次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卒中 (stroke in progressive, SIP)的定义在不同文献上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一般指发病7 d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国内常指发病后48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义为:卒中发生后,经临床积极、正确干预,导致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一段时间内明显继续恶化的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在脑梗死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20%~40%[2].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延长寿命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期望值相应增加.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新发脑血管病的87%[1].脑梗死的高致死率及致残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自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患与卒中研究院的首个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NINDS试验[2]发表以来,溶栓治疗已被公认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3].影响溶栓疗效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起病至治疗的时间间隔(时间窗),但在我国,目前能在3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例仅为21.3%[4].溶栓治疗时间窗历来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扩大治疗时间窗是临床上迫切希望的.本文拟在三个方面对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时间窗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2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前,脑卒中在全球全因死亡中占第2 ~ 3 位,是成人首位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为主要发病类型,占脑卒中的43.70% ~ 80.50%[1].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5% ~ 20%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2].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2].  相似文献   

18.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当降低血压是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压升高是卒中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由于缺乏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血压控制原则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意见[2].国际高血压协会对此提出了3个尚待解决的问题[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时是否需要降压治疗;无高血压者是否应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行升压治疗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流灌注?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是否需要降压治疗?长期降压治疗的患者,急性卒中后应继续使用还是停用降压药物?我们综述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及血压管理的研究,并总结目前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与致残原因,占所有卒中的75% ~80% [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目前虽作为脑缺血损伤公认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具有治疗时间窗短、再通率低等弊端.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1位原因,也是导致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1].在既往报道的大量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仅少数患者完全恢复,大多数患者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缺陷[2].然而,尽管卒中造成的功能损害很严重,但由于受损神经的重塑及相应部位的功能重组,受损功能仍能得以不断的恢复.本综述旨在介绍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为康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