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饮用水源水藻类繁殖的危害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和其他地表径流给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型水体带来大量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此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孟玉珍  张丁  王兴国 《卫生研究》1999,28(2):100-101
1996年-1997年对郑州市水源水藻类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检测,采用高敏感度ELISA方法测定了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郑州市水源水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月及12月份,是藻类生长的两个高峰期,藻类总密度最高达到1068万个/L。1995年7月、1996年1月郑州水源厂调蓄池水微囊藻毒素含量均超过200ng/L。按照Carlson提出的富营养化指数TSI判定标准,结合总氮、总磷、COD及藻类密度等指标,认为郑州市水源水已呈现富营养化特征。建议对郑州市水源水藻类毒素的季节变化,浮游藻类的密度、组成及优势藻种的生长变化规律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库作为自来水的水源,近年来因藻类生长、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他原因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十分关注。我们自1985~1987年对滁州地区饮用水源进行了观测,发现其水源中藻类生长与气象、水温条件、溶解氧、耗氧量及源水的自然净化有一定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氮和磷对有害藻类生长及产毒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氮磷营养物质是引起有害藻华(HABs)频发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浓度和形态的氮和磷对藻类的吸收利用和代谢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促进或者抑制藻类的毒素合成.氮和磷对藻类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其营养盐比例的变化能够表明氮和磷对有害藻类的共同作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有害藻类与氮磷营养物质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氮磷含量和形态对有害藻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为控制毒藻生长和产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染和工农业污染的加剧,大量氮、磷排入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生长代谢或藻体死亡破裂后向水体中释放出藻毒素,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3]).  相似文献   

6.
藻类是生长于淡水和咸水水体中的一类低等生物。藻类的种类很多 ,其中有毒的藻类约 40多种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 ,向水体中排放大量废水 ,使得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大量生长 ,引起饮用水污染。本文就沈阳市区给水中藻类生长及氯对藻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998年 10月~ 1999年 10月根据沈阳市区给水系统的分布 ,在市内五区设置 4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各选 2处 ,即水源(给水厂未加氯池 ) ,及相应水源供应管网中的二次加压储水池(加氯的管网末稍水 )进行采样 ,对藻类进行分离培养及定性定量分析。2 结果与讨论2 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山湖水中能抑制藻类生长的优势菌。方法于2005年8月,采集重庆四面山地区的山湖水水样,通过增菌培养、平扳划线分离、菌种鉴定实验获得优势菌,并将优势菌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生物-生态修复,观察藻类生长情况,并进行水质检验。结果四面山山湖水中含有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门多萨假单胞杆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共4种优势菌群。实验室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水样的藻类生长速度较快,实验前富营养水体的色度、浑浊度、CODMn,分别为30度、29.8NTU和8.7mg/L;含有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门多萨假单胞杆菌实验水样中藻类生长被抑制,CODMn分别为7.1、7.4mg/L,色度均为20度。结论山湖水中的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门多萨气单胞杆菌的藻类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某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造成某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方法:通过某校园人工湖泊水体中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透明度(SD)等水质参数进行实际检测,采用参数综合判断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目前人工湖仍处于富营养状态,但已经出现富营养衰退的现象。全湖的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平均比较高,湖水表面的溶解氧(DO)呈现过饱和状态。结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界输入过量的氮磷营养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光照下,藻类过量生长繁殖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繁殖生长而出现水华现象。当蓝藻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多种藻毒素而对人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由蓝藻水华现象引起的淡水污染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淡水湖泊、水库等水体均发生过水华现象,且分离及检测到多种毒素。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水源水质调查结果中显示34个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进入90年代,全国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更为严重,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汉江武汉段浮游藻类动态监测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浮游藻类发生发展规律及对汉江饮用水源水质的影响。方法:以汉江武汉段水源水为研究对象,测定藻细胞总数,分类,同时检测饮用水有关卫生指标。结果:汉江全年以硅藻为优势种,藻类繁殖高峰出现在每年春季枯水季节,一般2-3月,特点是生长快,持续时间短。通过连续性监测,对汉江水质作出评价,并总结出适用的评价方法。结论:汉江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藻类大量生长会引起水质下降和水处理困难,具有一定健康风险。夏季和秋季水质明显优于春冬两季,枯水季节应加强水源水藻类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疾病监测点人群健康状况动态变化,为进一步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积累本底资料,为及时制定卫生防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市选择5个县区设置疾病监测点,按照统一监测方案,收集出生和死亡、传染病、地方病和生物媒介等资料,对人群健康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09年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年粗死亡率为583/10万,略高于2004—2007年年均值;婴儿死亡率为883/10万,低于2004—2007年年均值;死因顺位前五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与2004—2007年死因顺位相同;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58.22/10万,低于2004—2007年平均值;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率为9.11%;重庆奉节县的地氟病阳性率达33.89%;室内鼠密度平均为2.66%,户外鼠密度平均为2.86%,鼠密度均分别高于2004—2007年平均值。人房成蚊总密度平均为31.11只(/间.人工小时),低于2004—2007年平均值,畜圈成蚊总密度平均为131.64只(/间.人工小时),高于2004—2007年平均值,但二者均低于1997—2007年平均值。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群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应持续开展疾病监测和危险因素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1997-2008年三峡库区主要蚊媒传染病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的流行特征及蚊媒生物的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1997-2008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点乙脑、疟疾和蚊媒生物的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1.76/10万,疟疾年均发病率为0.79/10万~0.19/10万.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均低于蓄水前密度,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房和畜圈蚊密度与月均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和0.355;乙脑和疟疾合计月发病例数与人房和畜圈月均成蚊密度分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和0.328.结论 1997-2008年三峡库区乙脑和疟疾发病率及蚊类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峡水库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的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于2002年5-12月开展涪陵区库底卫生清理,范围为坝前135 m抵抗20 a一遇洪水回水线(又称二期迁移线)以下的库底.库底卫生清理对象分为一般性污染源(5 882座)和传染性污染源(68座).一般性污染源包括1 786座畜厩、2 316座粪池、233座化粪池、188座沼气池、202座公共厕所、1 157座普通坟墓;传染性污染源包括22家医疗卫生机构和18座医院垃圾、13座屠宰场、5座兽医站、4座牲畜交易所、6座传染病疫源地、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墓地.灭鼠与鼠密度监测的范围包括拆迁区、耕作区、人群居住地、仓库、码头、垃圾堆等场所共1 308.62×104m2.主要采用生石灰搅拌、净土回填、漂白粉消毒等方法.结果完成全部库底卫生清理对象的卫生清理工作.灭鼠前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3.97%和2.97%,灭鼠后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0.65%和0.33%,分别下降83.63%和88.89%.结论通过库底卫生清理,清除了移民区的传染性污染源和一般性污染源,减少了污染源对三峡水体的污染;通过灭鼠工作的开展,降低了鼠密度,控制了鼠介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三峡库区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对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主要死因顺位发生改变,死因排序中循环系统疾病仍居第1位,损伤中毒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肿瘤由第4位上升为第3位,呼吸系统疾病从第2位降至第4位。结论蓄水后库区的环境改变对库区居民带来了影响,应从病因入手监测、治理饮水及其他环境污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个人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保护库区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保障库区人群的健康。方法:对库区主要淹没区万州区段的EHF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段9个县(开发区)除巫山县外,均有EHF疫情报告,并有爆发点;正常人群抗体水平低;各县(开发区)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差异较大,病例数也分布不匀。结论:EHF对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因不同地段而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及运行期间库区人群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4-2016年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传染病资料及人口资料,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传染病流行特征。结果 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2004-2016年库区监测点累计报告传染病6 892例,年均发病率565.29/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215.88,P<0.001);传染病发病顺位蓄水期以肺结核、乙肝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居前三位,运行期以乙肝、肺结核和手足口病居前三位;蓄水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运行期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06,P<0.001),且35~<80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增大;报告传染病主要集中在0~<5岁和45~<60岁年龄组;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农民为主,丙类传染病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2004-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结合库区发病流行病学特点针对库区乙肝、肺结核和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以及重点人群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2004-2017年传染病发病率趋势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04-2017年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传染病发病资料及人口资料,应用Joinpoint转折点回归分析对传染病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2004-2017年库区监测点累计报告传染病7 409例,年均发病率564.48/10万,报告发病率在2004-2009年间呈现明显上升(APC=15.00%, P=0.009),2009年后发病率趋于平稳(P=0.532)。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χ2=326.52, P<0.001)。库区传染病主要以乙型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9.70%。按病种分析显示库区乙肝发病率在2004-2010年间呈现快速上升(APC=30.75%,P=0.006),肺结核在2007-2017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APC=-6.53%,P=0.011)。 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监测点2004-201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未发生特异性变化,与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情况基本一致。需针对库区乙型肝炎、肺结核和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湖北段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峡库区传染源及钉螺情况。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库区居民440人(其中外出打工返乡人员36人)及流动人口45人;在监测点调查耕牛并对全部耕牛进行间接血凝检测;在库区长江支流、两岸洲滩、沟渠等适合钉螺孳生的危险环境进行查螺;调查钉螺输入情况。结果监测点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牛;未发现钉螺孳生及输入。结论针对可能引起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应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血吸虫病在库区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退水后、蓄水前的蚊虫种类构成和密度情况,为蚊媒后续监测及蚊媒病的防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于2010年分别在库区退水后和蓄水前进行蚊媒监测。每个监测点按10 m海拔高程差设置3个梯度,每个梯度每次设3盏诱蚊灯。结果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2只,占捕获总数的21.78%;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扰阿蚊占6.93%,其他蚊种占37.63%。结论 三峡水库消落区提供了蚊类孳生环境,蚊密度处于低水平,表现了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和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最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