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美容美发类场所的卫生状况及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2013)采集罗湖辖区内226间次美容美发场所的空气及公共用品用具样品,并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16—2021年深圳市罗湖区美容美发类场所总合格率为75.86%。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甲醛、氨、PM2.5(室内)、PM10(室内)、PM2.5(室外)和PM10(室外)质量浓度中位数分别为0.043 mg/m3、0.065 mg/m3、44.83μg/m3、68.00μg/m3、49.00μg/m3和55.50μg/m3;室外PM10浓度低于室内(Z=-2.77,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年均超额死亡人数。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武汉市城区每日死亡人数、PM2.5和PM10日均浓度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表征武汉市PM2.5和PM10对暴露人群短期超额死亡的影响。 结果 5年间,PM2.5和PM10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88.7 μg/m3和115.4 μg/m3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51.6 μg/m3和75.0 μg/m3;每日PM2.5、PM10浓度与非意外死亡人数均显著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在lag 0 d,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升高1.03%(95%CI: 0.82%~1.23%)和0.67%(95%CI:0.51%~0.82%);5年间,PM2.5和PM10污染所致武汉城区当日暴露人群平均每年超额死亡338人和104人。 结论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可能导致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显著升高,显著增加居民的短期超额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典型城市住宅居室内PM2.5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做好居室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2018年4月—2019年3月,选取12个典型城市共612户家庭,分别于暖季和冷季检测其室内PM2.5浓度、温度和湿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家庭居室基本特征。利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温湿度校正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居室内PM2.5浓度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居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12城市家庭居室内PM2.5质量浓度几何均数为54.0μg/m3,M(P25,P75)为53.9(30.6,94.5)μg/m3。51.4%的居室PM2.5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中规定的PM2.5的标准限值50μg/m3。冷季居室内PM2.5质量浓度高于暖季(...  相似文献   

4.
王凯  张霞  苏瑾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539-1541
目的 比较光散射法与滤膜称重法(简称重量法)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趋势的一致性,确定地铁站内密闭环境中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 方法 选择3个客流量最大的地铁车站,在站台中心位置和室外同时采用光散射法和重量法对PM2.5和PM10进行平行测定。在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各选择1个工作日,每间隔4 h监测一组样品。重量法样品采用电子天平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对光散射仪器每4 h的读数进行加权平均计为1个数据。 结果 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法测得浓度分别为(85.7±30.6)μg/m3和(134.5±42.2)μg/m3,重量法分别为(83.4±29.8)μg/m3和(123.6±41.7)μg/m3;前者分别比后者高1.03倍和1.09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结果呈正相关(P<0.001),对应r值分别为0.81和0.73。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均值分别为1.02和0.95,95%CI分别为0.69~1.60和0.83~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8%和29.1%。站台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5x+28.5和y=0.74x+42.8结论 地铁密闭环境光散射与重量法测定结果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地铁环境使用光散射法替代重量法测定时,应先确认转换系数K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西安市不同季节PM2.5浓度水平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2018年西安市逐日PM2.5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日均二级浓度限值标准(75 μg/m3),按照不同季节对PM2.5日均浓度进行分析评价。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季节PM2.5日均浓度与气象影响因素的关系。通过多重线性回归评价不同季节各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程度。通过二元logistc回归评估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超标风险的影响。结果 各季节PM2.5达标天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100.00%)>春季(78.26%)>秋季(70.33%)>冬季(3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458,P<0.001)。各季节PM2.5浓度中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102 μg/m3)>秋季(52 μg/m3)>春季(50 μg/m3)>夏季(30 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326,P<0.001)。不同季节与PM2.5日均浓度存在相关关系的气象因素不同。夏季PM2.5日均浓度同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冬季PM2.5日均浓度同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最小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其它显著性相关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调整后R2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0.436)>秋季(0.272)>春季(0.241)>夏季(0.083)。二元logistc回归方程R2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0.547)>秋季(0.360)>春季(0.340)。结论 西安市冬季PM2.5浓度高于其它季节,不同季节影响PM2.5浓度的气象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倩  张锋  赵永钢  刘萍 《中国校医》2023,(5):362-364
目的 探讨西安市大气PM2.5短期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影响,为空气污染治理及保护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在西安市雁塔区(轻污染区)和莲湖区(重污染区)2个国家监测点内各选择1所小学(A校与B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三~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于采暖前后开展一次肺功能检测。同时收集检测当天及前29 d的PM2.5日均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M2.5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指数的影响。结果 2所小学采暖期PM2.5的日均浓度分别为132.80μg/m3和110.00μg/m3,均超过二级浓度限值;采暖期PM2.5的日均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P<0.05)。在控制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后,PM2.5暴露对B校学生肺功能指数FVC和FEV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肺功能指数FVC相较于非采暖期平均降低0.080,肺功能指数FEV1平均降低0.056;PM2.5...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宜昌城区霾与非霾天气下PM2.5中元素污染特征,为本地区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以及环保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利用中流量采样器采集大气中PM2.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铍、铝、铬、锰、镍、砷、硒、镉、锑、汞、铊和铅含量后,对12种元素霾与非霾天气下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宜昌市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的年均值为56.4 μg/m3,呈冬季(94.0 μg/m3)>春季(50.6 μg/m3)>秋季(36.6 μg/m3)>夏季(28.1 μg/m3)趋势;12种元素中污染水平最高的是铝(141.2 ng/m3),其次依次是铅(37.8 ng/m3)、锰(25.3 ng/m3)、砷(5.29 ng/m3)等。检测的12种元素占PM2.5质量浓度的0.393%,非霾日(0.555%)高于霾日(0.232%)。 结论 宜昌市大气中PM2.5污染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但砷、铬、铅等金属污染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成都市城区冬季PM2.5的污染状况及其污染来源,为成都市更好的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成都市城区PM2.5中水溶性离子、金属元素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并通过富集因子法、特征比值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 成都市城区冬季PM2.5中浓度较高的污染组分为金属元素[(108.2±95.7)ng/m3],而多环芳烃[(3.51±1.29)ng/m3]和水溶性离子[(0.31±0.11)ng/m3]的浓度相对较低。水溶性离子主要成分是硫酸根离子[(0.19±0.07)ng/m3],主要污染源为煤炭的燃烧;金属元素以铁[(40.2±33.96)ng/m3]和铝[(23.82±16.81)ng/m3]浓度相对较高,主要污染来源为土壤尘、建筑尘、燃煤尘、冶金尘和垃圾焚烧;多环芳烃中苯并[b]荧蒽[(0.61±0.30)n...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合肥市TSP和PM2.5颗粒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7Be和210Pb浓度的年度变化情况及其与颗粒物质量的关系。方法 通过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和PM2.5粒径切割器采集合肥市一年中各月份同时段的TSP和PM2.5样品,使用超低本底高纯锗谱仪对样品中放射性核素7Be和210Pb的活度进行测量。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TSP样品中7Be和210Pb的活度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34 ±1.48) mBq/m3和(1.66 ±0.84) mBq/m3,PM2.5样品中7Be和210Pb的活度浓度年均值分别为(4.32 ±1.23) mBq/m3和(1.35 ±0.68) mBq/m3;PM2.5与TSP中7Be的活度浓度月均值比值范围为0.59~0.99,PM2.5与TSP中210Pb的活度浓度月均值比值范围为0.61~0.94;TSP和PM2.57Be和210Pb的活度浓度的年度变化趋势均与颗粒物质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冬春季节高,而夏秋季节相对较低,但是TSP和PM2.57Be和210Pb的比活度均与颗粒物质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合肥市TSP和PM2.5颗粒物中7Be和210Pb的活度浓度主要取决于颗粒物质量,并且大气颗粒物中7Be和210Pb主要分布于PM2.5中,因此,在评估大气中放射性颗粒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时应主要考虑PM2.5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凤霞  先兆娟  韦丽  张艺  葛明  熊丽林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0-1974+2002
目的 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污染控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健康收益。方法 收集2013―2020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根据整合风险模型评估归因于南京市大气PM2.5暴露导致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结果 2013―2020年,南京市大气PM2.5年均浓度从77.05μg/m3降低到31.65μg/m3,下降幅度达58.92%;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由54.25%升高到85.25%;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4%~0.56%);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44%(95%CI:0.07%~0.81%);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0%~0.59%);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阳市不同温度条件下PM2.5对医院门诊量的影响,为制定人群健康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2018~2020年安阳市大气PM2.5、气象资料与综合医院内科疾病门诊量及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时间序列数据库,利用广义相加模型获得PM2.5与门诊量暴露-反应关系,进一步通过张量积相互作用函数检验PM2.5与温度之间交互作用对不同门诊量影响,最后利用广义相加温度分层模型分析高、中、低不同温度层中PM2.5对不同门诊量的影响。结果2018-2020年安阳市综合医院内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总计为2 911 611、163 473、412 958人次,日均值分别为2 657、149、377人次;PM2.5的日平均浓度为68.95μg/m3。与不同滞后时间相比PM2.5当天浓度每上升10μg/m3,内科疾病门诊量、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及循环系统门诊量上升超额危险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金华市大气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门诊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于Poisson 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GAM),控制气象因素、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分析2015-2016年PM2.5浓度和0~14岁儿童呼吸系统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结果 2015-2016年金华市大气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50.32 μg/m3,PM2.5 浓度与5种气象因素日均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气PM2.5日均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日门诊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298, P<0.05)。广义相加模型结果分析,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门诊量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效应第1 d最强,PM2.5质量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0.048 8%(95%CI:0.030 1%~0.059 5%)。结论 金华市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儿童呼吸系统患病风险增加,应采取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圳市新生儿早产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选取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妊娠满28周不足37周的200例新生儿母亲为病例组,妊娠满37周~42周的200例新生儿母亲为对照组。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SO2、NO2、PM10、PM2.5、CO和O3逐日浓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5年深圳市空气质量良好。病例组和对照组孕早期SO2暴露浓度分别为(10.00±5.10)μg/m3、(8.66±5.03)μg/m3,NO2暴露浓度分别为(38.23±15.98)μg/m3、(35.33±15.01)μ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孕晚期PM10暴露浓度分别为(54.26±28.00)μg/m3、(51.39±27.92)μg/m3,PM2.5暴露浓度分别为(32.96±19.20)μg/m3、(30.11±18.36)μ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产妇年龄分别为(29.2±5.4)岁、(27.6±6.0)岁,家族早产史所占比例分别为38.5%、2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62.5%、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早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OR=1.009, 95%CI:1.002~1.018)、有家族早产史(OR=1.308,95%CI:1.019~1.714)、孕晚期PM2.5(OR=1.387,95%CI:1.112~1.579)、孕晚期PM10(OR=1.267,95%CI:1.108~1.531)、孕早期SO2(OR=1.118,95%CI:1.009~1.329)、孕早期NO2(OR=1.106,95%CI:1.009~1.273)对早产有影响。 结论 深圳市空气SO2、NO2、PM10、PM2.5污染、产妇年龄和家族早产史与早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7年广州市不同城区大气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并评估其对人群产生的健康风险。方法 根据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区域特征,选取广州市越秀区、番禺区、从化区设置采样点,于2017年1—12月对3个区进行PM2.5逐月连续采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PM2.5中5种主要金属元素铝(Al)、砷(As)、镉(Cd)、铅(Pb)、锰(Mn)的质量浓度。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价其健康风险,以非致癌风险商(HQ)评价单种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并评价单种污染物的致癌健康风险,10-6为可接受风险水平。结果 广州市3个区PM2.5浓度中位数分别为越秀区0.048 mg/m3、番禺区0.048 mg/m3、从化区0.040 m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重金属元素中,以Al元素浓度最高,分别为越秀区105.0 ng/m3、番禺区63.9 ng/m3、从化区78.6 ng/m3,Mn元素分别为越秀区32.2 ng/m3,、番禺区24.2 ng/m3、从化区15.0 ng/m3,3个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s元素分别为越秀区6.57 ng/m3,、番禺区5.85 ng/m3、从化区5.04 ng/m3,Cd元素分别为越秀区1.15 ng/m3、番禺区0.95 ng/m3、从化区0.91 ng/m3, Pb元素分别为越秀区33.0 ng/m3、番禺区28.0 ng/m3、从化区29.8 ng/m3,3个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越秀区和番禺区PM2.5中Mn元素的非致癌风险最高(HQ>1.0),但仅对儿童存在健康风险,从化区PM2.5中的重金属元素无非致癌风险。3个区As和Cd的致癌风险值范围为3.7×10-6~4.9×10-5,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0-6,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结论 广州市城区大气PM2.5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但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多种重金属联合作用对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与PM2.5)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深圳市龙岗区2家公立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逐日门诊量资料,深圳市龙岗区逐日大气污染物浓度及逐日气象资料分别来自深圳市环境监测站及气象局,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广义相加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 深圳市龙岗区2013-2015年SO2 、NO2 、PM10 与PM2.5浓度中位数分别为8.08、38.08、46.05 μg/m3及31.04 μg/m3。2家医院三年呼吸系统门诊总量为549 169人次,日门诊量中位数为499人次/d。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除NO2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种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污染物每升高10 μg/m3,滞后2 d时SO2对门诊量影响最强(相对危险度RR为1.030 7,95%CI:1.015 7~1.045 9),滞后3 d时PM10与PM2.5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最强(PM10:RR=1.005 4,95%CI:1.002 8~1.008 0,PM2.5:RR=1.006 0, 95%CI:1.002 7~1.009 4)。 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大气SO2、PM10与PM2.5浓度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6—2017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与雾霾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市大气中气溶胶开展了大流量采样,利用BH1217型低本底α、β测量仪对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进行总放射性测量。结果 2016年32个监测日大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范围分别为0.36~9.02 mBq/m3、0.06~3.75 mBq/m3;2017年47个监测日大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范围分别为0.01~4.31 mBq/m3和0.02~2.61 mBq/m3结论 大气中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与季节有关,与PM2.5和PM10浓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郭江林  李明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262-1264
目的 了解绍兴市不同类型公共场所室内颗粒物浓度,分析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7—2018年绍兴市宾馆(酒店)、理发店、美容店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相关因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绍兴市主要公共场所室内PM10合格率为99.1%,高于PM2.5的82.9%(χ2=52.331,P<0.001);宾馆(酒店)、理发店、美容店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中位数分别为61、63、85 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844,P<0.001);室内PM2.5的质量浓度中位数分别为43、47、59 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99,P=0.003);PM2.5对PM10贡献率中位数为0.80;室内温度与室内PM10、PM2.5均存在负相关关系(rs=-0.316,P<0.001;rs=-0.304,P<0.001)。结论 绍兴市主要公共场所均存在室内颗粒物污染,但浓度较低,以室内PM2.5为主,美容店受影响较大,冬春季低气温天气有加剧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郊区和城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差异及空气污染指数与儿童哮喘患病情况的关系,为哮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11例哮喘患儿,均进行肺功能、哮喘评分评估,同时选取辽宁省沈阳市城区面积23.71 km2,郊区面积22.86 km2进行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并分析城区、郊区空气污染物、儿童哮喘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城区空气污染物中总计PM10浓度[(0.139±0.032)mg/m3]、API浓度(65.455±8.741)、PM2.5[(0.061±0.010)mg/m3]高于郊区空气中总计PM10浓度[(0.048±0.012)mg/m3]、API浓度(56.955±8.774)、PM2.5[(0.061±0.010)mg/m3](t=24.256、6.827、17.575,P<0.001)。从哮喘发生情况分析,城区总计哮喘发生率高于郊区(χ2=26.626,P<0.001),组间对比FEV1、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3,P<0.001)。经Pearson法分析,城区、郊区患者哮喘评分与NO2、SO2、PM10、PM2.5、API呈正相关性(r城区=0.197、0.318、0.252、0.451、0.167,P<0.05;r郊区=0.281、0.241、0.428、0.395、0.487,P<0.05);经Spearman法分析,城区、郊区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与NO2、SO2、PM10、API、哮喘评分、PM2.5、FEV1、PEF呈正相关性(r城区=0.458、0.398、0.478、0.498、0.356、0.524、0.511、0.528,P<0.05;r郊区=0.457、0.419、0.589、0.524、0.398、0.425、0.424、0.407,P<0.05)。结论 城区和郊区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存在差异,与哮喘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污染越严重,儿童患病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PM2.5和O3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选择广州、佛山和珠海市为研究点,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2015—2017年3个城市3家三甲医院的每日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数据,从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获得每日大气PM2.5和O3浓度数据,从广东省气象局获得每日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分析PM2.5和O3平均浓度上升10 μg/m3引起的超额风险(ER)及PM2.5和O3的交互作用,并采用Meta分析对多城市的结果进行合并。结果 2015—2017年,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引起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的ER分别为2.45%、0.64%和0.95%; 3个城市大气PM2.5和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引起的合并ER分别为1.34%(95%CI:0.25%~2.43%)和-0.17%(95%CI:-0.47%~0.14%)。O3对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存在修饰效应,其中在O3浓度低时PM2.5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最高,ER为4.19%(95%CI:1.82%~6.56%);而PM2.5对O3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的修饰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大气PM2.5可增加居民的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风险,O3对其存在修饰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病人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分析绵阳市2021年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联系。结果 在控制气象因素后,单污染模型发现二氧化硫(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当日效应,OR值为41.078(11.637~77.284);二氧化氮(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滞后效应,滞后2 d(NO2lag2),OR值为5.093(1.557~8.751)。多污染模型发现,在控制气象因素和一氧化碳(CO)后,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增加;在控制气象因数和PM2.5、PM10后,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