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HRCT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HRCT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确诊患者除1例胸部CT表现正常外,其余病例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7例伴小叶间隔增厚,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胸部CT阳性患者两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早期发现病变有一定意义。新冠肺炎预后较好,老年患者病灶吸收较年轻患者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SMPP患儿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岁组(60例)和≥5岁组(64例),比较2组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124例患儿的病变部位情况为双侧32例(25.81%)、左侧20例(16.13%)、右侧72例(58.06%),尤其以右肺下叶居多;<5岁组病变部位在左肺者比率为26.67%(16/60),高于≥5岁组的6.25%(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病变部位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组与≥5岁组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病灶均以大片状实变影为主要影像学特征,伴有肺坏死、肺不张、胸腔积液,而散在小斑片状影及支气管壁增厚等间质性改变较少。结论儿童SMPP胸部CT检查多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但<5岁者的病变分布部位与≥5岁者有所不同,熟悉其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对SMPP患儿尤其是年幼患儿进行及时诊断,进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自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CT图像,对其影像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患者有4例为双肺病变;264处病变,位于胸膜下区188(71. 2%),中央区76(28. 8%)。CT表现为纯磨玻璃影(GGO)者128(48. 5%)、GGO伴网格影者124(47%);斑片状、条带状及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分别为127(48. 1%)、61(23. 1%)、76(28. 8%),且有167/188处(89%)斑片状、条带状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8/76处(89%)小叶中心类圆形病变位于非胸膜下区。结论 COVID-19的CT表现以双肺多发胸膜下区斑片状GGO或GGO伴网格影为主,典型的CT影像表现对COVID-19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胸部CT用于小儿MP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98例小儿M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均行胸部CT检查,分析影像检查出病灶分布、影像学表现及影像特征情况。结果:CT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准确率均为100.00%;经CT检查98例患儿以单侧肺叶病灶为主,这一病灶总数为58例(59.18%),双侧肺叶病灶40例(40.82%);影像学表现主要上大面积的条索状阴影、斑点或者斑片状影。结论:采取胸部CT诊断小儿MP的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胸部动态影像学表现及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的胸片影像资料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与研究。结果:23例发病前期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片状浸润灶,7例胸片无异常表现;病变早期的X线表现为肺内大片状浸润,多发病灶21例,单发病灶9例;病变迅速进展,表现为"白肺"11例,肺野呈"毛玻璃"样3例,双肺野呈"毛玻璃"样并有片状浸润改变16例。14例经治疗后肺野透亮度改善,病灶有吸收,16例病变进展。结论:动态影像学检查可反映老年ARDS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临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影像资料。患者均于病初摄X线胸片,其中4例连续多次复查,5例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 47例患者胸部X线表现正常者11例(11/47,23.40%),表现异常者36例(36/47,76.60%)。36例异常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①分布特点:单侧分布11例(11/36,30.56%),双侧分布25例(25/36,69.44%);②病变特征:实变影8例(8/36,22.22%),磨玻璃密度影6例(6/36,16.67%),实变合并磨玻璃影4例(4/36,11.11%),网状影3例(3/36,8.33%);③主要集中带:中央带3例(3/36,8.33%),周边带13例(13/36,36.11%);④病变累及范围:限于1个肺野18例(18/36,50.00%),分布于2个肺野15例(15/36,41.67%),≥3个肺野3例(3/36,8.33%);⑤其他:胸腔积液2例(2/36,5.56%);部分患者CT检查见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初起时部分胸部X线表现正常;X线和螺旋CT常表现为单边或双边片状影、磨玻璃密度影,有或无合并灶,部分合并胸膜炎症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隔离3区收治的12例COVID-19重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肝肾功能、胸部CT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重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11例)、干咳(12例)、呼吸困难(9例)、乏力(11例)、纳差(11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下降,最低值(0.66±0.23)×10^9/L,持续(12.09±5.91)d;氧合指数下降明显,最低至(166.08±59.50)mmHg(1 mmHg=0.133 kPa),300 mmHg以下持续(10.00±4.95)d。早期胸部CT显示,双肺呈多叶多发斑片或片状磨玻璃;进展期阴影范围增多,部分实变,少数伴胸水;恢复期66.67%患者出现纤维条索影。结论: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早期胸部CT表现均为COVID-19重型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部DR和CT检查对SAR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4~5月137例SARS患者中同时行DR和CT检查的7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0例中65例胸片表现异常,5例表现正常,而CT扫描均表现异常。SARS典型的胸部DR和CT表现为演变迅速的片状阴影、斑片状浸润或云絮状阴影和伴有不规则实变影、磨玻璃影或结节状阴影。病变部位以单侧单叶最多,其次为单侧多叶和双侧多叶。结论:SARS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DR胸片是SAR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当胸片诊断或排除困难时,本院CT室条件具备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临床表现与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63例NC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根据NCP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13)普通型(31例)、重型(11例)和危重型(8例),分析CT影像学表现。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CP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有49例(77.8%),咳嗽36例(57.1%),乏力10例(15.8%)。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4例(85.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8例(28.6%),C反应蛋白升高33例(52.3%)。CT表现为双肺分布48例(96%),双下肺最多见47例(94.0%),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及纤维化等,其他常见征象包括铺路石征、胸膜平行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增粗征、晕征及反晕征等,有3例胸腔积液均为危重型患者。结论 NCP患者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样骨瘤的99Tcm-MDP SPECT/CT特征。方法 对36例临床疑诊骨样骨瘤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分析其特征;以手术病理或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价SPECT/CT显像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36例中,最终确诊28例骨样骨瘤。99Tcm-MDP SPECT/CT诊断骨样骨瘤28例、其他疾病8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为100%。28例骨样骨瘤中,骨皮质型8例(8/28,28.57%),骨膜下型4例(4/28,14.29%),松质骨型16例(16/28,57.14%);17例(17/28,60.71%)病变位于关节囊内,11例(11/28,39.29%)位于关节囊外;99Tcm-MDP SPECT/CT显像均可见双密度征,瘤巢显像剂摄取明显高于周围骨质硬化,并逐渐递减。结论 骨样骨瘤的99Tcm-MDP SPEC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征分析及CT分级的初步探索,探讨CT分级对评估肺间质性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诊断为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并根据C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0。所有病例进行HR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肺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细网格状影、网格状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条索状影、结节影、胸膜增厚等,其中:磨玻璃影(23例),实变影(11例),小叶间隔增厚(37例),网格状影(21例),蜂窝影(13例)。CT分级: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结论: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CT征象的分析与分级,对临床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向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肺诺卡菌病胸部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的8例肺诺卡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单纯肺诺卡菌病,3例为播散型肺诺卡菌病。肺部病变以斑片、实变影最为多见(n=8),其次为结节影(n=5)、空洞影(n=4)、团块影(n=2)。4例合并胸腔积液或积脓,5例肺内病灶区域胸膜增厚,3例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多样,常合并四肢或躯干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感染;当肺部病灶发展迅速,出现实变、结节、空洞、肿块等多样病灶时,应考虑肺部诺卡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肋骨病变的SPECT/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217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肋骨病灶的SPECT/CT结果。方法 对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病变的217例肺癌患者加行肋骨病变SPECT/CT显像,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共发现154个肋骨放射性浓聚灶,其中良性病灶71个,包括肋骨骨折灶55个,肋软骨钙化灶11个,骨质增生灶5个;恶性病灶51个,包括破骨性转移37个,成骨性转移14个;性质待定病灶32个,CT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为肋骨髓腔局部稍高密度影,多位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结论 肺癌患者肋骨病灶性质多样,肋骨骨折、肋软骨钙化等良性病变占较大比例,诊断时要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确诊病例完整影像学资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短期动态影像特征。方法 按胸部CT检查时间及影像学改变过程,将病程分为早期、高峰期及转归期,并观察肺内病变在不同时期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有阳性改变患者16例,胸部CT始终无阳性表现患者5例。早期(1~6天,平均3天)HRCT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23个,磨玻璃结节12个,实变结节伴“晕征”1个;高峰期(5~11天,平均8天)HR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9个,磨玻璃影伴实变影17个,磨玻璃影伴“铺路石征”6个,实变结节伴“晕征”7个,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危重型病例高峰期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高于普通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CT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及亚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于患病第2周诊断为重型/危重型,HRCT复查对危重型患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特征性CT征象,并从影像病理学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月26日至2月12日河北省确诊为NCP的40例病人的CT图像,对其72侧肺部,234个肺段,共459个病灶进行分析;同时与随机抽取的20例本院诊治的其他性质肺炎(非NCP)病人的28侧肺部,79个肺段,共258个病灶的CT图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NCP组病灶多位于两肺下叶(分别为30个,23.44%),多累及双侧(32例,80.00%),且累及5个肺叶的比例较大,其在左、右侧肺分布上差异不大,伴有胸腔积液的仅为1例(2.50%)。NCP组与非NCP组在病灶累及肺叶数量、扇形分布、肺血增多或肺水肿、伴有血管增粗和支气管壁增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例有复查资料的患者中有进展的为13例(占72.22%),其中8例有肺血增多或肺水肿(占62%),11例累及双侧(约占85%)。结论NCP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而且其可能更容易侵犯血管引起血管炎,进而会导致肺水肿和心肺循环紊乱的发生,这对于预测患者病情发展可能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7例PPM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 27例患者中,仅2例(2/27,7.41%)表现为典型的咳白色泡沫痰,余无特异性表现,其中13例(13/27,48.15%)患者体检发现病灶。27例患者共检出28个病灶,24个(24/28,85.71%)为周围型,4个(4/28,14.29%)为中央型。实性病灶15个(15/28,53.57%),囊实性10个(10/28,35.72%),磨玻璃结节3个(3/28,10.71%);病灶内空泡征11个(11/28,39.29%),短毛刺10个(10/28,35.72%),浅分叶11个(11/28,39.29%),胸膜侵犯3个(3/28,10.71%)。对10例患者行增强扫描,9例表现为轻度强化,1例为中度强化。27例患者中11例(11/27,40.74%)发生淋巴结或/和脑、骨、胸膜转移。结论 PPMA临床症状不典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肺内孤立结节周围病灶的HR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肺内常见孤立结节周围病灶的HR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结核球、球形肺炎、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周围型肺癌、错构瘤及硬化性血管瘤的CT资料,记录分析结节周围病灶的HRCT特征.结果 结核球周围病灶以结节为主(66.67%),树芽征占12.64%,后者在其他性质结节中很少出现.球形肺炎周围病灶主要表现为絮状影(96.92%).周围型肺癌周围主要表现为胸膜凹陷征(76.04%)、血管集束征(14.58%).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周围以絮状影(64.00%)、斑片影(24.00%)及局灶肺气肿(64.00%)为主.1例硬化性血管瘤周围出现絮状影.本组错构瘤均未出现周围病灶.结论 分析肺内孤立结节周围病灶的HRCT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肺内肺结核球、球形肺炎、周围型肺癌及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等常见孤立结节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