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各20min,每次共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MAS-UE)和MBI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FMA-UE、MBI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2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Z1.153,P0.05)。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显著增加(Z5.645,P0.001),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Z2.275,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770,P0.001)。结论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视觉运动诱导的脑机接口(BCI)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患有上肢手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进行传统被动式手功能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视觉运动诱导的BCI康复训练,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对计算试验组的脑参与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UE、MBI和MoC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2周后,两组FMA-UE、MBI和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 2.481, P <0.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453, P <0.05);试验组平均脑参与度在治疗后上升21%。结论 基于视觉运动诱导的BCI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认知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试验组(n=1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另加1 Hz rTMS刺激健侧初级运动区8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任务态f MRI观察大脑激活,计算偏侧化指数(LI)。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t=6.248,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Z2.084,t=-2.095,P0.05)。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对照组较试验组激活增强的脑区有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感觉运动区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治疗后,两组M1区LI提高(t2.366,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2.430,P0.05)。两组M1区LI变化与MAS、FMA-UE评分改善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低频rTMS可能通过促进皮层功能重组、诱导皮质功能正常化,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脱落2例)和试验组(n=33,脱落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22.11,Z>4.79,P<0.001),试验组MoCA总分及部分维度分,MMSE总分及部分维度分,FMA-UE总分及手臂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6,Z>3.19,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d,持续12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MBI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54.66±18.61)分]、8周[(65.54±15.78)分]、12周[(74.96±15.61)分]后的MBI评分显著较高(P<0.05)。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腕关节MAS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提高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手工训练对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48例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每天进行30min手工训练,对照组每天进行30min传统的作业治疗,两组患者每周进行6次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1-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上肢简易运动功能评分(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其FMA-UE、STEF、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FMA-UE(48.45±3.93)、STEF(68.45±10.76)、MBI(71.87±8.69)与对照组FMA-UE(46.54±1.97)、STEF(59.16±8.37)、MBI(66.67±8.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手工训练可明显改善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0例)、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0例)和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12例),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性康复训练,每日40min,每周5d,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20min,每周5d,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增加机械手康复训练,每日40min,每周5d,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结果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MBI、AR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MBI、ARAT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比较,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治疗后FMA-UE[(47.0±2.6)分]、ARAT[(47.0±3.5)分]较高(P<0.05),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MBI、ARAT均较高(P<0.05)。与神经机械手治疗组比较,强化神经机械手治疗组FMA-UE[(51.0±1.8)分]、MBI[(78.0±4.5)分]、ARAT[(51.0±2.3)分]均较高(P<0.05)。 结论 神经康复机械手强化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局部阻滞结合针康法与常规针康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针康法基础上给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阻滞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主动关节活动度量表(AROM)分别评定患者上肢的肌肉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肘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MAS分级、FMA-UE、MBI、ARO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MAS分级、FMA-UE、MBI、A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具有实质性改善(P0.01);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MA-UE评分差值分别为(14.7±3.7)分、(9.7±2.5)分,观察组FMA-UE评分比对照组有实质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MBI评分差值分别为(28.3±5.1)分、(20.3±5.1)分,观察组MBI评分比对照组有实质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ROM评分差值分别为(42.0±34.5)分、(25.5±18.7)分,观察组AROM评分比对照组有实质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局部阻滞结合针康法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肌痉挛,改善肘关节活动能力,增强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53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后12周随访时,采用上肢徒手肌力测试(MMT)、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时,两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1.511, P 0.05);治疗后12周随访时,治疗组腕背伸肌力、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t 2.312, P 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进一步促进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双侧上肢训练对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n=24)、对照组(n=24),前者接受双侧(患侧、健侧)上肢同向、节律运动的重复练习,后者接受常规上肢训练,即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单侧训练。两组患者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1h/d,5d/周,持续4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上肢的近端部分(FMA-PUE)和远端部分(FMA-DUE)、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双侧训练组患者FMA-UE、FMA-PUE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于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双侧上肢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其患侧上肢,尤其是上肢近端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予以假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项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AS、MBI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M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以内脑卒中单侧忽略患者4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20min/次,1次/天,5天/周,共9周。治疗前后选取单侧忽略行为注意障碍测试(BIT)、凯瑟琳-波哥量表(CBS)、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9周后,2组患者CB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T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及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5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增加虚拟现实技术康复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提高(t3.120,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510,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