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21医院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8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7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不同时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容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入院时,MAP组PLT和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PV和PDW则较对照组升高(P〈0.05);SAP组与MAP组比较,PLT和PCT明显下降(P〈0.01),而MPV和PDW显著升高(P〈0.05)。治疗1周后,MAP组PLT和PCT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PDW降低(P〈0.05);SAP组PLT和PCT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P〈0.01),而MPV和PDW则明显降低(P〈0.01,P〈0.05)。MAP组常规治疗患者PLT和PCT低于UTI治疗患者(P〈0.05),MPV和PDW无差异(P〉0.05);SAP组常规治疗患者PLT和PCT亦明显低于UTI治疗患者(P〈0.01,P〈0.05),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UTI治疗患者(P〈0.01)。结论AP患者血小板参数出现变化,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较MAP患者明显。UTI可升高PLT和PCT,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对SAP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Graves病(GD)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008年7-12月GD患者共267例,其中甲亢初发患者144例(甲亢初发组),甲亢缓解患者123例(甲亢缓解组),选取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甲亢缓解组PC为(250.18±62.13)×10^9/L,健康对照组为(234.21±41.10)×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初发组MPV、PDW和P-LCR分别与甲亢缓解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亢缓解组PDW为0.1102±0.0113,健康对照组为0.1136±0.0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在甲亢缓解患者中高于健康对照者,甲亢初发患者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甲亢缓解者和健康对照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 Plus全自动22项5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4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d、3d、7d、10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PC、MPV变化趋势,并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均低于正常生理范罔,死亡组PC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1d、3dP〉0.05,7d、10dP〈0.01)。存活组血小板在入ICU第3天明显下降(P〈0.01),继之于第7天、10天持续上升(P均〈0.01)。死亡组PC则呈持续下降趋势(P均〈0.01)。②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PV均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范围,但是死亡组MPV值比存活组患者高(P均〈0.05),病程中存活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上升趋势(P均〈0.01)。③PC与MP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MPV的变化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紊乱以及骨髓反应的间接标志,常规检测脓毒症患者的PC、MPV变化趋势,尤其早期检测MPV,可能成为评价脓毒症病情及骨髓反应情况的一种快速、可信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重度子痫前期心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硫酸镁,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硝酸甘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变化,检测血小板凝集率及24h尿蛋白量变化,并统计两组发生的产科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5min、30min、1h及3h,其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凝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尿蛋白量值显著少于对照组(尸〈0.05),发生宫内窒息、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前期在预防和治疗心衰方面能有效降低平均动脉压,保护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减少产科并发症,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erum free light chain ratio, rFLC)测定对鉴别骨髓瘤肾病致尿毒症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9例初诊为尿毒症患者的血清游离轻链值,根据其临床诊断分为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12例;非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27例;比较2组.c血清游离轻链(κ-sFLC)、x血清游离轻链(κ-sFLC)及rFLC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患者κ-sFLC、λ—sFLC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83.3%和66.6%;非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患者k-sFLC、λ-sFLC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96.3%和96.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rFLC均不在正常范围内,非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rFLC均在正常范围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κsFLC与λ-sFLC无显著相关性(P〉0.05);非多发性骨髓瘤致尿毒症组κ-sFLC与λ-sFLC呈正相关(P〈0.01,r=0.675)。结论rFLC可以反映κsFLC和λsFLC是否是单克隆性增高,可以作为鉴别骨髓瘤肾病所致尿毒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无肝素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的可能性。方法37例患者共行CVVH治疗75例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次,有高危出血倾向,采用无肝素抗凝;对照组32例次,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回顾性分析2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Cr、BUN下降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PT、APTT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管路和滤器使用寿命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管路和滤器使用寿命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肝素抗凝技术用于高危出血倾向患者的CVVH治疗疗效肯定,并无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的变化;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以及脂联素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分析脂联素对炎症、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30例体检健康者与76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凝固法测定血浆Fbg水平。结果:尿毒症组患者血脂联素CRP、Fb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或P〈0.01)。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联素与CRP、Fbg、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0、-0.37、-0.34(P〈0.05或P〈0.01)。将尿毒症组依据cRP水平分为A、B两组,A组CRP〈5mg/L,B组CRP〉5mg/L。A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脂联素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钙浓度腹透液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学改变。并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40例初行CAPD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标准钙腹透液治疗组(A组,20例)和低钙腹透液治疗组(B组,20例),行正规CAPD治疗并配合碳酸钙口服。观察治疗12个月前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以及血清钙、磷、钙磷乘积、甲状旁腺素(iPTH)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初行CAPD治疗前颈动脉IMT、粥样斑块的数量、检出率和超声分型无差异。经过12个月的治疗随访后,B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溃疡斑的检出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与此同时,B组患者的血清钙、磷及钙磷乘积也有着显著意义地降低(P〈0.05或P〈0.01),且均低于治疗后的同期A组患者(P〈0.05或P〈0.01),iPTH则有显著意义地上升(P〈0.01)。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低钙抽搐、低血压等情况发生。结论:钙磷代谢紊乱可加重尿毒症CAPD患者的血管损伤,低钙透析液有助于减轻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减轻其对血管损伤,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1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复发时患者有或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分为症状复发组和无症状复发组。结果症状复发组72例.无症状复发组91例。两组患者的淋巴结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复发组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9.8个月,显著长于症状复发组的15.7个月(P〈0.05);无症状复发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显著长于症状复发组的4.8个月(P〈0.01)。症状复发组的中位无复发间期为10.0个月.长于无症状复发组的9.2个月(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术后化疗(P〈0.05)、复发类型(P〈0.01)、临床分期(P〈0.01)、无复发间期(P〈0.05)和复发后手术(P〈0.01)是影响胃癌复发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1)、复发类型(P〈0.01)、无复发间期(P〈0.05)和复发后手术(P〈0.05)是影响胃癌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差.胃癌术后2年内是检测随访的重点,积极行再手术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D+唧组)24例和单纯血液透析组(m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使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MQSGA)评估营养状况;健康人1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血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各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两组之间营养不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HD+HP治疗后各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下降,MQSGA评分显著降低(P〈0.01);HD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透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血液灌流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何慧新 《中国科学美容》2014,(5):170-171,17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对育龄女性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婚未育或有生育需求患者80例,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统计3年内两组随访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距离妊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育龄女性卵巢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妊娠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尿毒症患者118例,以死亡患者为研究组,存活患者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原发病、合并疾病和死亡原因,临床指标包括透析前及透析3个月时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结果:(1)糖尿病肾病(38.1%)是主要病因,死亡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原发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存在合并症的比例更高(P〈0.05);(3)47例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0例(42.6%),脑血管疾病11例(23.4%);(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年龄、透析开始时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血磷、钙磷乘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透析3个月时的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血浆白蛋白、低总胆固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年龄、糖尿病、低血浆白蛋白、低总胆固醇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浓度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法在围手术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围手术期血液透析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枸橼酸钠组(45例,169例次)采用30%的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无抗凝剂组(45例,157例次)采用无抗凝剂法透析,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检测透析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出血情况、测定尿素清除率(Kt/V)。结果枸橼酸钠组中,I级凝血12例次(占7.1%);未发生Ⅱ级或Ⅲ级凝血。无抗凝剂组中,I级凝血18例次(占11.5%),Ⅱ级凝血15例次(占9.6%),Ⅲ级凝血15例次(占9.6%)。无抗凝剂组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率高于枸橼酸钠组(P〈0.05)。无抗凝剂组透析器前APTT低于枸橼酸钠组(P〈O.05)。枸橼酸钠组Kt/V为(1.35±0.15),高于无抗凝剂组的(0.96±0.18)(P〈0.05)。透析后,2组血肌酐、尿素氮均较透析前降低(P〈O.05)。透析后枸橼酸钠组较无抗凝剂组血HCO3^-明显升高(P〈0.05)但仍在正常值内。枸橼酸钠组透析后血钙较透析前降低(P〉0.05)。结论作为围手术期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方式,局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较之无抗凝剂法抗凝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对比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其清除效果,探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每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及尿毒症未透析组,观察12个月。结果尿毒症未透析组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透析后进一步升高(P〈0.05);12个月后,HD+HDF组及HD+HP组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D组(P〈0.05)。结论①尿毒症患者HD后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升高;②HD+HDF或HD+HP血液灌流能降低尿毒症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继发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脑梗死是否存在缺血耐受现象。方法136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同侧TIA史的38例患者(有TIA组)及无同侧TIA史的98例患者(无TIA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阳性表达率,头颅MRI测量梗死面积,并评定其入院时及发病第3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有TIA组患者入院时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无TIA组[(4.21±0.43)%比(6.01±0.03)%,P〈0.05]:有TLA组患者梗死面积较无TIA组小(P〈0.05)。有TIA组患者发病第30天时ADL评分低于无TIA组[(21.12±1.45)分比(30.83±3.47)分,P〈0.05]结论继发于TIA的脑梗死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16.
暴发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治疗经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Mao EQ  Li L  Qin S  Liu W  Lei RQ  Tang YQ  Zhang S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85-1188
目的探讨暴发性胰腺炎(FAP)急性反应期治疗的对策。方法将64例FAP患者分为死亡组(27例)和治愈组(37例)。分析急性反应期内休克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液体复苏参数;机械通气前24h氧合指数(PaO2/FiO2)及肺泡动脉氧差(AaDO2)、持续血液滤过(CVVH)应用率、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发生率和疾病严重度。其次,分析外科干预方式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休克持续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治愈组显著延长(P〈0.05);入院至入院后72h的晶体量两组无显著差异,而治愈组输注的胶体总量和胶晶比值显著高于死亡组,且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人院日治愈组的液体输注速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机械通气前24h死亡组PaO2/FiO2和AaDO2较治愈组呈负性变化(P〈0.05)。发病72h内,治愈组CVVH应用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入院72小时内死亡组ACS发生率高于治愈组(P〈0.05);入院后3d内,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治愈组(P〈0.05)。7—14d内接受手术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7d内和14d后接受手术的治愈率(P〈0.05);手术组第1次手术时间较穿刺引流组显著提前(P〈0.01),且治愈率明显低于穿刺引流组(P〈0.05)。结论缩短缺氧时间、控制持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合理的外科干预是FAP急性反应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复方硝苯地平软膏在肛门部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将166例肛门部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治疗组(56例)、对照组(59例)和空白组(51例),分别给予复方硝苯地平软膏、消炎祛腐生肌膏、凡士林软膏换药,观察3组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排便疼痛指数、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出血、创面水肿、肛门控便能力、心血管副作用、肛管动力学变化、肛门肌电图、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疼痛指数、排便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3组患者出血症状、肛门控便能力、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创面水肿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肛管动力学变化:治疗组术后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3组患者肛管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肌电图检测:3组患者术后检测静息相及缩肛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UP)分析显示,治疗组静息相MUP波幅(Am)、面积/波幅(Ar/Am)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缩肛相MUPAm、面积(Ar)、Ar/Am、频率(Freq)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副作用:治疗组有5例(8.9%)出现头晕或头痛、面色潮红等反应,未予干预处理,其中4例为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较大。空白组没有发现心血管相关反应。结果表明,复方硝苯地平软膏能有效减轻肛门部手术后疼痛,加快创面愈合,不良反应少,但在较大创口中应用,不良反应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CA724和CEA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清糖链抗原724(CA724)和癌胚抗原(CEA)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胃癌患者33例,良性胃疾病患者31例。在33例胃癌患者中有6例远处转移,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分别检测了空腹血清CA724和CEA水平。结果 胃癌组血清CA724和CEA水平高于胃良性疾病组,差异显著(P〈0.01)。胃癌患者术前组血清CA724、CEA水平高于术后组,差异显著(P〈0.01和P〈0.05)。胃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组血清CA724、CEA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著(P〈0.01)。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组术后血清CA724、CEA水平低于姑息性切除组,差异显著(P〈0.Ol和P〈0.05)。结论 手术切除肿瘤特别是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血清CA724、CEA水平显著降低。动态观察CA724、CEA水平及其变化,结果表明CA724、CEA水平与胃病变性质及胃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提示:血清CA724和CEA的测定,对胃癌的筛选、诊断有无转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o EQ  Tang YQ  Li L  Qin S  Wu J  Liu W  Lei RQ  Zhang SD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31-1334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液体治疗策略。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1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8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纳人研究。根据人院后扩容达标时间分为早期扩容达标组(I组,21例)、中期扩容达标组(Ⅱ组,35例)和晚期扩容达标组(Ⅲ组,27例)。观察人院日至人院后72h内的液体治疗参数、血清乳酸水平、急性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I组、Ⅱ组、Ⅲ组的扩容达标时间分别为(13±6)h,(38±5)h和(614-8)h,且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达标时的血清乳酸水平较人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压积(HCT):人院后第1天I组(334-6)%,显著低于Ⅱ组(404-6)%和Ⅲ组(424-11)%(P〈0.01),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院日,I组输注晶体(40144-2887)ml、胶体量(12204-705)ml,显著高于Ⅱ组(23664-1959)m1和(8214-600)ml以及Ⅲ组(26154-1574)m1和(7014-585)m1(P〈0.01),Ⅱ组和Ⅲ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院日,III组胶、晶体比值显著低于I组和Ⅱ组(P〈0.05)。4d的液体输注总量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速率人院日I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4d液体潴留量Ⅱ组显著低于I组和Ⅲ组(P〈0.05)。人院后1~3dI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I组的机械通气率(85.7%)显著高于Ⅱ组(37.1%)和Ⅲ组(63.0%)(P〈0.05);Ⅱ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37.1%)最低(P〈0.05);I组存活率(38.1%)显著低于Ⅱ组(85.7%)和Ⅲ组(66.7%)(P〈0.05)。结论SAP发病72h内控制性血容量扩充和防止体液潴留可显著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0例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后处理.IPC组在常规术后处理的基础上使用IPC。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和7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一二聚体(D—D)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髂外、股及胭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计算平均血流速度(v)及血流量(Q)。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DVT8例(13.3%),IPC组发生1例(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frr、APTT、INR、FIB和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两组frr、APTT、IN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FIB和D.D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PT逐步缩短(P〈0.05),APTr和INR均无显著变化(P〉0.05),FIB和D—D逐步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3、5和7d,对照组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小于I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能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是一种安全而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