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我院门诊31例男性糖尿病(DM)患者的性功状态、年龄、DM病程、测血压、查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蛋白、生殖内分泌激素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性ED患病率为45.16%,随年龄、糖尿病的病程增加而增加,与HbAlc(P<0.05)及UAER(P=0.004)显著差异.结论 糖尿病性ED患病率高,且随年龄、糖尿病病程长和有微血管病变的以及血糖控制不良的ED而加重.它与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一样共同具有不可逆的.因此控制血糖有助于延缓DM性E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的变化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ED分为糖尿病ED组与糖尿病非ED组。两组患者均检测睾酮、泌乳素和雌二醇水平,以及年龄、病程、血糖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性ED组T激素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非ED组,P〈O.01;两组的PRC、E2、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O.05,而两组的年龄、病程也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糖尿病性ED与糖尿病致T激素水平低下有关,也与年龄、糖尿病的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3.
78例Ⅱ型糖尿病人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病程、空腹血糖、HbAlc呈负相关。结论 随着病程增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控制空腹血糖及HbAlc有助于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足部振动感觉阈值(VPT)与血清胱抑素C(Cys 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足部VP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43例,轻度异常组37例,重度异常组28例。比较各组间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清Cys C、HbAlc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3组间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Cys C、HbAlc、VPT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年龄、病程、SBP、TG、FPG、Cys C、HbAlc与T2DM患者VPT均呈正相关(P<0.05)。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病程、Cys C、HbAlc是T2DM患者足部VP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 C、HbAlc是T2DM患者足部VP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白蛋白(GA)对血清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 募集29例正常糖耐量(NGT)个体及371例住院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按HbAlc水平分为良好(<6.5%)、尚可(6.5%~7.5%)、控制差(>7.5%)3组.比较4组CA199水平;分别计算HbAlc和GA与CA199的相关性;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FBG),HbAlc、GA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各变量对CA199的影响程度.结果 (1)HbAlc控制差组的CA199水平显著高于HbAlc尚可及良好组;(2)HbAlc与CA199相关(r=0.394,P=0.000),GA与CA199相关(r=0.381,P=0.000);(3)回归分析显示HbAlc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364(P=0.000).结论 (1)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尚可及良好的患者;(2)CA199与FBG、餐后2 h血糖、HbAlc及G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3)HbAlc是影响CA199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CA199升高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T2DM组137例和对照组130例,测量腰椎L1-4的BMD,同时测定T2DM组的年龄、体质量及T2DM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病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钙、血磷、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多元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腰椎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T2DM患者随BMI值升高,BMD值也升高(β=0.106,P<0.05);随病程增加及HbA1c值升高,BMD值缩小(β=-0.032、- 0.033,均P<0.05);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 T2DM患者随BMI值升高,BMD值升高;随病程增加及HbA1c值升高,BMD缩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艾灸对糖尿病(DM)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血糖及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影响.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M大鼠模型,再以阿朴吗啡(APO)阴茎勃起实验筛选DM性E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艾灸组取肾俞、三阴交穴,以麦粒灸施治,观察艾灸对DM性ED大鼠血糖、血清AGEs的影响.结果 艾灸能降低DM性ED大鼠血糖、血清AGEs水平.结论 艾灸能改善DM性ED大鼠血糖及血清AGEs水平,可能是对DM性ED大鼠勃起功能治疗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并发脑血管病(CVD)的影响因素及糖尿病合并CV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6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CVD与同期住院的516例单纯性糖尿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CVD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病程的延长而升高,糖尿病合并CVD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CVD以脑梗死多见,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并研究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自我血糖监测频率、胰岛素使用量、实验室检查和家庭状况。根据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分为达标组(HbAlc<7.5%)及未达标组(HbAlc≥7.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 61例患儿纳入分析(男27例,女34例);城市48例(78.7%),农村13例(21.3%);年龄7.0(3.9,10.1)岁;病程(3.3344±1.2604)年,HbAlc(8.3754±2.0819)%。HbAlc达标组血糖监测频率为5(4,6)次/天,HbAlc未达标组血糖监测频率为3(2,4)次/天(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自我血糖监测频率与血糖达标独立相关。结论对于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75名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电生理学检查是否具有神经传导异常,分为DPN组与DM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肾病(DN)、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PN组年龄、HbAlc、FBG更高,病程更长,另外吸烟、合并DN和DR的比例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lc、FBG、吸烟、合并DN、合并DR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糖、吸烟、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戒烟、改善微循环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HbAlc控制与其慢性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T2DM现患病例353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合并症及并发症信息、血糖、HbAlc值等.根据HbAl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lc<6.5%,78例)和未达标组(HbAlc≧6.5%,275例).结果 ①HbAlc达标率为22.1%;②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P<0.001,P=0.008);③39.3%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患者HbAlc监测频率≥3次/年,5.8%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lc监测频率≥3次/年,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4%、31.4%、53.1%.结论 目前T2DM患者的HbAlc达标率低,HbAlc控制与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有关,提示应通过加强个性化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尤其加强血糖、HbAlc监测力度及饮食和运动管理.  相似文献   

12.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HbAlc控制与其慢性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T2DM现患病例353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合并症及并发症信息、血糖、HbAlc值等.根据HbAl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lc<6.5%,78例)和未达标组(HbAlc≥6.5%,275例).结果 ①HbAlc达标率为22.1%;②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P<0.001,P=0.008),③39.3%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患者HbAlc监测频率≥3次/年,5.8%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lc监测频率≥3次/年,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4%、31.4%、53.1%.结论 目前 T2DM患者的HbAlc达标率低,HbAlc控制与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有关,提示应通过加强个性化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尤其加强血糖、HbAlc监测力度及饮食和运动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528例住院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以及甲状腺彩超检查的结果,并按肥胖、糖尿病病程、性别、年龄、血糖控制水平分析各亚组的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情况,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2DM患者总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64.39%,单结节、多结节分别为35.00%、65.00%,女(74.62%)多于男(57.87%)(P0.0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不随病程增加而增加(P0.05),但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组(74.6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53.29%)(P0.05),肥胖亚组(68.10%)高于非肥胖亚组(61.49%),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7.0%亚组患病率(65.25%)较HbA1C7.0%亚组(61.72%)亦无明显增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年龄、BMI、FPG、HOMA-IR独立相关(β=1.32,OR=3.46;β=0.58,OR=2.37;β=0.61,OR=2.45;β=0.34,OR=1.87;P0.05)。结论:T2DM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T2DM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实践中,甲状腺结节筛查应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查,尤其对于肥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通常指男子在性刺激下,持续的或反复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性交,是男性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中ED的发生率高达30%-70%,比非DM患者高2~5倍,且随年龄和病程的增长发生率明显增加。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E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艾灸对糖尿病(DM)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作用及其对阴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影响.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M大鼠模型,再以阿朴吗啡(APO)阴茎勃起实验筛选DM性E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艾灸组取肾俞穴、三阴交穴,以麦粒灸施治,观察艾灸对DM性ED大鼠阴茎勃起、血糖、阴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影响.结果 艾灸对DM性ED大鼠血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较明显改善其阴茎勃起功能;能改善阴茎中AGEs水平.结论 艾灸对DM性ED大鼠阴茎勃起功能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与艾灸改善血糖及阴茎AGEs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 94例Ⅱ型糖尿病 (DM )患者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GHbA1C)、2 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测定 ,并记录病程 ,同时进行眼底检查。结果显示Ⅱ型DM患者DR与UAER、血糖及病程有关。认为Ⅱ型DM患者DR随病程延长而增加 ,且与GHbA1C及UAER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住院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损伤与血糖波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同时行精氨酸刺激试验,分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精氨酸刺激试验C肽增值(ACP)的关系.结果 (1)以HbAlc水平分为5组,绘制24 h CGMS血糖谱,在HbAlc最低的两组(HbAlc<6.5%,6.5%≤HbAlc<7%),空腹血糖差别不大,但餐后血糖后者有所上升.随着HbAlc进一步增加,24 h血糖整体水平依次增高.(2)校正了性别、年龄、病程影响后,HbAlc、MBG与FPG;MBG、MAGE与HbAlc;MBG与MAGE(r分别为0.67、0.66、0.63、0.44、0.39,P均<0.01),FPG与MAGE(r=0.31,P<0.05)呈正相关关系.(3)校正了性别、年龄、病程影响后,FPG、HbAlc、MAGE与ACP呈负相关关系(r=-0.30,P<0.05;r=-0.39、-0.42,P均<0.01);MBG与ACP无相关(P>0.05).(4)以HbAlc<7%时,△CP变化不大(2.4±0.3)μg/L,而HbAlc≥7%时,△CP明显下降(1.4±0.9)μg/L.(5)以△CP为应变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GE、血胆固醇水平、HbAlc是△CP独立影响因子(校正的R2=0.305,P<0.01).结论 血糖波动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较持续性的高血糖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并发脑梗死(CI)的临床特点.②方法 对784例糖尿病中,97例糖尿病并发CI和625例CI无糖病尿患的临床表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和血压等进行比较,分析糖尿病并发CI的临床特点。③结果 ①糖尿病患CI的发生率与男女性别无关,而随年龄增加、糖尿病痛程的延长而升高。②糖尿病并发CI患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HbAlc、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患和一般CI患,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患和一般CI患。③糖尿病并发CI患多发生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及脑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CI患,病死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和一般CI患。④结论 糖尿病对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血压、血糖控制不良、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发生CI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CI以多发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I’acn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和61例绝经后无糖尿病患者(NDM组)的前胸、骨盆、上下肢、脊柱、头颅的BMD,同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高比、体脂含量、绝经年限、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及糖尿病病程的关系。结果:DM 组BMD低于对照组,其中以骨盆、脊柱降低明显(P<0.05);DM组患者骨量减少的比例为46.8%,明显高于NDM组的29.5%(P<0.05);BMD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水平及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BMC、BMI及体脂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糖尿病病程长、绝经年限长及血糖控制差者降低更明显;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特别对绝经患者要常规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且定期测定BMD,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朱春荣  陆其明 《吉林医学》2013,34(23):4686-4687
目的:通过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腺苷脱氨酶(ADA)与空腹静脉血清葡萄糖(VS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研究ADA在T2D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1例T2DM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者的ADA、VSG、HbAlc进行测定,对比后进行分析。结果:T2DM患者的ADA活性与VSG、HbAl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ADA与HbAlc呈正相关关系(r=0.49,P<0.05)。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血清ADA、VSG、HbAlc水平高于血糖控制理想者(P<0.05)。结论:根据T2DM患者血清ADA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将ADA活性用来评价血糖控制好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