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93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 收集我院下消化道出血患者93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构成差异,卡方检验用于组间率的比较.结果 902例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总检出率96.16%.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恶性肿瘤(41.26%)、大肠息肉(12.37%)、炎症性肠病(9.59%)、大肠糜烂溃疡性病变(10.34%)、痔疮出血(8.6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间比较,大肠恶性肿瘤(x2 =68.116,df=2,P=0.000)和大肠息肉(x2=9.101,df=2,P=0.01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炎症性肠病(x2=62.150,df=2,P=0.000)和糜烂溃疡性病变(x2=20.292,df=2,P=0.000)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结论 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阳性检出率高,主要病因为大肠恶性肿瘤、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糜烂溃疡性病变、痔疮出血.随着年龄增长,炎症性肠病或糜烂溃疡性炎症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有所下降,大肠恶性肿瘤或息肉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浙江嘉兴地区1793例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浙江嘉兴地区下消化道出血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 1 2年间经结肠镜检查的 1 793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结果 :结肠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浙江嘉兴地区下消化道出血的 3种常见病因。有出血病灶结肠炎平均就检时间为 (3 .40± 2 .31 )d ,无出血病灶结肠炎平均就检时间为 (1 1 .61± 4 .50 )d ,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肠息肉 (尤其多发性息肉 )与大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血吸虫病的重度流行是本地区结肠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检出率高的重要原因。若无禁忌症 ,出血后 3d天内应行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在本地区高发 ,易恶变 ,应高度重视 ,积极诊断和及时切除是预防其恶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分布特点及病因。方法 43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按不同年分为四组:儿童组(≤14岁)16例3.67%),青壮年组(15~39岁)107例(24.54%),中年组(40~59岁)175例(40.14%),老年组(≥60岁)138例(31.65%)。全部病例经非急诊结肠镜检查和急诊结肠镜检查确诊。结果 436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依次为大肠癌138例(31.7%)、炎症性肠疾病113例(25.9%)、肛周疾病93例(21.3%)、大肠息肉74例(17.0%)、其他病例占4.1%。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息肉在儿童组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青年组炎症性肠疾病和肛周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青年组与中年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在老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大肠息肉是儿童组常见病因,中青年人组以炎症性肠疾病和肛周疾病多见,大肠癌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大肠癌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巨大息肉的护理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大肠巨大息肉2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4例,出血率10.08%.迟发出血3例.无穿孔和患者死亡.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医护间默契配合及细致的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大肠巨大息肉切除治疗的成功率,预防和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护理。方法对116例老年患者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出血的护理状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16例肠息肉切除术中,5例早期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均治愈,无穿孔、死亡的病例。结论术后早期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是老年患者肠息肉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指导,强调饮食和休息的重要性,有助于术后出血的预防并及时地处理,减少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凡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大肠出血,均属于下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可分为消化道与非消化道疾病两类。前者如炎症、溃疡、息肉、癌、寄生虫、血管病变或畸形及气囊肿等。后者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各类中毒性疾病、尿毒症等。因此,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常很困难,诊断方法颇多。一般来说,其诊断检查步骤包括以下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腹腔镜诊断12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其疾病分布。结果: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疾病分布为大肠癌42例,痔30例,缺血性肠病13例,大肠息肉12例,炎性肠病9例,血管畸形3例,憩室1例,未见异常15例。结论:腹腔镜对消化道出血定位准确,对患者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34-3035
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4月~2014年8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4400例,对其使用结肠镜下摘除后,出现176例术后出血患者,出血率为4%。按照出血情况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16例急性出血,160例迟发性出血。高血压属于息肉摘除后一项独立的危险性出血因素。高血压属于结肠镜下大肠息肉摘除后出血的一项独立性危险因素,而息肉大小、结蒂粗细、蒂部血管等属于息肉摘除术后出血的关联性危险因素,手术后错误的饮食方式与不正常的运动行为都是息肉摘除后出血的诱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55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分析,其中小肠出血24例,大肠出血31例。结果 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以肿瘤为最多见,其它病因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小肠出血术前确诊率为58.3%,大肠出血确诊率为100%。结论 急诊下消化道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盲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老年人和140例中青年经结肠镜检查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依次为:结直肠癌(38.9%)、肠息肉(19.1%)、肛门肛周病变(17.6%)、溃疡性结肠炎(13.2%)、缺血性肠炎(4.4%);中青年组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溃疡性结肠炎(30.7%)、肛周病变(22.1%)、肠息肉(20.0%)、结直肠癌(17.8%)、缺血性结肠炎(1.4%)。结论结直肠癌、肠息肉、肛门肛周病变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三大病因。纤维结肠镜是诊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辅助肠镜下高频电切切除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006-03-2010-03我院消化科收治的大肠广基息肉患者,采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再行高频电切除治疗广基息肉。结果 162例大肠息肉均完整切除,切除息肉直径在0.5~2.5 cm,操作过程无出血、穿孔。结论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辅助肠镜下高频电切切除大肠广基息肉,能够有效控制术后创面出血,适用性强,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毛华  金少琴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0):1058-1062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性病变,从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和大肠癌关系最为密切,存在着“腺瘤一腺癌”的演变规律,因此,切除腺瘤性息肉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但非腺瘤性息肉也存在演变为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现直径>5mm的大肠息肉,应给予切除并行病理检查.近年来,随着内镜应用的普及、内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使内镜下治疗成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创伤小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是出血,其发生率约为0.3%~0.6%.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处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减少危险因素是很必要的,国内对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并未有统一的认识,亦未有规范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为此,该文就近年来关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特征。【方法】50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508例下消化道出血中老年组占220例(43.31%),中青年组288例(56.69%),老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64%(41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大肠癌74例(33.6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o.01);大肠息肉40例(18.18%);痔34例(15.45%);老年组出血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前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通过术前的护理配合、对结肠镜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消毒保养技巧等进行了总结。结果:通过术前护理配合,每例行结肠镜检查病人均能顺利进行,镜检效果清晰无粪便残渣,能准确看清病变部位,镜检效果满意。结论:纤维结肠镜的开展,可帮助诊断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及大肠息肉、肿瘤、出血等。为大肠癌普查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用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对78例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疣状胃炎进行内镜下微波治疗。结果:内镜下微波治疗这三种疾病疗效满意,副作用少。结论:内镜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疣状胃炎疗效好,操作简便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进行内镜检查的14岁以下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年龄、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进一步研究不同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对外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9月该院消化科因消化道出血住院的123例患儿,对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以及RBC、Hb和HCT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儿童消化道出血多见于学龄前期儿童,平均发病年龄(4.55±3.90)岁,临床以呕血73例、便血50例、腹痛17例为主要表现,上消化道出血105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为胃溃疡28例、出血性或糜烂性胃炎27例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等,出血部位于胃体43处、胃窦39处和十二指肠球部16处等。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为Meckel憩室7例、直肠结肠炎5例、肠息肉4例,出血部位于小肠处7例、直肠处7例和乙状结肠处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Meckel憩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其RBC、Hb和HCT影响较大(P 0.05)。结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胃溃疡、出血性或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出血部位以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最常见。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以Meckel憩室、直肠结肠炎、结肠息肉最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小肠、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Meckel憩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导致消化道出血对患儿临床危害较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罗丽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5):1003-100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运用氩离子凝固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16例未再出血,1例出现大出血;29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经APC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APC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保证手术顺利,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运用氩离子凝固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16例未再出血,1例出现大出血;29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经APC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APC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保证手术顺利,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罗丽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1003-100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运用氩离子凝固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16例未再出血,1例出现大出血;29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经APC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APC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保证手术顺利,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肠血管畸形6例与国内报告37例回顾南京军区总医院腹部外科(210002)李国立,黎介寿,邹忠寿肠血管畸形以慢性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特征,病变微小,诊断困难,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1980~1902年共收治6例,为全面认识本病,在此结合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