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系统学习江油附子的本草考证、3大附子种植产区的栽培特点、江油附子的产地加工和临床应用,探讨附子13个炮制规格的必要性,附子使用量、加水量、煎煮时间和溶出率的关系,建议规范附子炮制品种,加强炮制工艺、目的、功效的研究,临床药师要保证附子的来源和品质、炮制是否规范、配伍是否合理、煎煮是否正确、服用方法是否得当,更要注意正常药后反应与不良反应的甄别,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道地药材附子炮制加工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附子为主要对象,从种植的道地性、产地炮制加工对其成分和药效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规范道地药材附子种植与产地加工的重要性,揭示了不良加[方法对附子饮片晶质和临床安全的危害,并对如何规范附子炮制加工提出了建议,为保障附子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附子是我国毒性中药的代表品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产业转移升级,逐渐形成了传统道地产区与新兴产区并存的局面。不同产区在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生长周期等方面的差异性,可能导致附子种内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而影响品质和疗效。然而,有关不同产区附子的化学特征成分尚缺少深入研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方法对比分析传统不同产地附子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汉中附子与道地的江油附子成分相似,明显不同于新兴产区的布拖与巍山附子;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发现7个主要差异化合物,其中新乌头碱与附子灵在布拖附子与巍山附子中含量较高,而次乌头碱、尼奥林、卡米查林、宋果灵等在江油附子与汉中附子中含量较高;结合各成分的毒性强弱,发现次乌头碱与新乌头碱是区分江油附子与布拖附子、巍山附子的关键毒性成分,江油附子毒性低于布拖附子与巍山附子。江油附子较低的毒性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可能是附子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从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角度揭示附子道地性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5.
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进行本草考证和历史文献考实.方法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考证药用菊花产地变迁、栽培技术发展和采收加工变化.结果 宋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以后栽培品逐渐代替野生品,明、清时期形成药用菊花地道产区.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  相似文献   

6.
生附子中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及其道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附子(川乌)产量、主成分含量与降雨、光照、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关系,研究附子道地性形成机制.方法:采用江油、成都、雅安三点试验测定比较不同产地附子的株高、产量等农艺性状;利用HPLC测定不同产地生附子中次乌头碱含量,分析气候、土壤等因素与附子道地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江油、成都、雅安附子块根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1.099,1.087,0.755 mg·g-1;产量分别为65.288,59.028,48.190 kg/hm2.结论:生态因子对附子的生物产量及有效成分次乌头碱含量均有影响,其中日照时数、降雨量及土壤pH等因素显著影响附子的道地性.  相似文献   

7.
附子作为一味运用广泛、疗效显著的传统中药,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用药历史。该文从附子的种质资源、生长环境及气候条件三个方面阐述了附子的道地性,并对江油、布拖、汉中三个附子产地的气候进行描述,以期为扩大附子的道地产区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药虎掌南星名称、产地、原植物、加工炮制进行本草学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确定了虎掌南星的名称演变过程,明确了其原植物和道地产区。结论为虎掌南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四川江油、陕西汉中及云南丽江等附子主产区黑顺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建立附子的行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PLC方法,色谱条件Alltimat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35℃,流动相40mmol.L-1醋酸铵(氨水调pH 10.0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对不同主产地的22批黑顺片进行研究,采用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和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22批黑顺片有11个共有峰,江油地区(道地产区)的黑顺片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非道地产区与道地产区的相似度小于0.900。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可结合黑顺片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附子炮制品(黑顺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20,(10)
天麻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常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目前有关天麻的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有关其本草考证的文献不足。笔者通过追溯历代本草文献,查阅中国医药古籍和现代文献,对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天麻的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栽培历史等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从古至今天麻的基原相对稳定,加工方法多样但始终以蒸制方法占据主流趋势。天麻的道地产区自民国初期变化较大,道地产区由山东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综上,加强对天麻的应用和深入研究,产地加工炮制生产的管理,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将天麻看作一类产业开发、做大、做强,包括药食同源的食品和保健食品,让天麻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通过对天麻药材追本溯源,期望推广天麻采收加工-炮制-质控一体化的流程体系,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梳理并分析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以期较为客观地概述晋产道地药材生产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服务于晋药生产、研发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文献调研与实地调研研究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潞党参、恒山黄芪等资源概况、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晋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栽培、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技术。采收方法包括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2种。药材加工多沿用传统加工方法。中药材合作社多采用传统仓储方式,大型中药材及饮片生产企业采用气调贮藏技术。晋产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先进,拟订标准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标准,并体现了山西道地药材特色与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晋产道地药材栽培方式体现了生态种植特点,产地加工保留了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术特色;晋产道地药材质量优良并且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芎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芎为古今有名的川产大宗商品药材,其道地性极强,长期以来集中在都江堰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近年来,学者对川芎的历史、品种和产地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对其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系统梳理未有报道.作者从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探寻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最终认为,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为道地产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先进的栽培种植技术相结合的双因素关联决定型.  相似文献   

13.
刘维  裴瑾  杨梅  张祎楠  王倩 《中草药》2016,47(9):1625-1628
以川产道地药材川牛膝Cyathulae Radix为分析对象,对其道地产地变化原因进行探讨。川牛膝为著名川产道地药材之一,传统道地产区为四川天全,目前主产区变为宝兴、金口河、兴隆、红椿、恩施等地。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走访川牛膝的主产地,调查产地资源、环境、栽培现状,从自然环境、人工干预、经济效益3个方面分析川牛膝主产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川牛膝资源持续利用,道地药材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祺  任仙樱  姜程曦 《中草药》2018,49(17):4184-4188
查阅古今文献,对九华黄精的基原植物及药材使用进行本草考证。九华黄精基原植物为多花黄精,叶序类型为互叶型;九华黄精作为药用,其炮制方法主要为九蒸九晒法,近现代九华黄精从药用转为食用,可以进行九华黄精的食品开发,为九华黄精的现代化生产打下基础;但是目前仅能确定湖南、贵州、广西、安徽九华山所产多花黄精为佳,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现代九华黄精是否可以成为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15.
野生变家种过程中,中药材及饮片质量下降较为严重。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评价栽培药材的质量,以防风为例,探讨药材及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思路。充分调研考察是评价的前提与关键。了解主产区、次产区的原药材栽培方式、种植年限,广泛收集不同产区的样品。以野生品为标杆,比较栽培品与野生品、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药材在性状、鉴别、指纹图谱、浸出物、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等多方面的差异,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引导正确的栽培模式,使得栽培品的各项指标更接近于野生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21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对浙江省中药资源种类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Origin 2021软件,从全省中药材种植情况、县域中药材种植情况及道地药材等多个角度对2021年度浙江省中药材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74万hm^(2),其中多年生草本类、藤本类和乔木类中药材占比较高;“浙八味”生产总体保持稳定,新“浙八味”在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上分别同比2020年增长3.60%、6.20%、4.11%。此外,黄精种植发展较快。结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道地品种,但部分道地药材种植出现一定萎缩,应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临床用药需求,通过制定政策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行本草和历史文献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到使用栽培品经历了唐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从宋开始到清中期山药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清中后期(大致18世纪)以来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道地产区显现在明代,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20世纪初。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形成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医家临床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山药资源问题;现代采收加工技术的发明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近、现代名医家的认知和临床应用,为道地药材怀山药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夏枯草历代本草著作考证,研究夏枯草名称、产地、主治功效、入药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但古今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记载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本草文献考证与分析,夏枯草人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至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至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3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根据临床疗效不同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而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  相似文献   

19.
近2 000年来我国气候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温带-亚热带过渡带以及亚热 带生物的分布界限和生长适宜区也随之现南北推移。历史时期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势必也将影响到药用生物分布适宜区的变迁。历代本草详细记载了药材产地,尤其是道地产区的产区。文章以泽泻和枳壳等药材,通过道地产区的沿革与变迁阐述气候波动对道地产区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泽泻与枳壳等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药用生物,其主产区或道地产区在明清时期由北向南发生转移,与近2 00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特点相一致。促使产区南移的因素不仅是低温与寒害,而温度和湿度也参与共同作用,人类活动则更容易加剧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的资源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南省发展大宗道地药材具有气候条件优越,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销售网络较为完善,各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科技普及面较广,初具深度加工和产品开发能力等优势,本文还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湖南省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生产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