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糖尿病是真菌性角膜炎的易感人群.穿透角膜移植术是高危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缺乏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穿透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眼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糖尿病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角膜移植术的92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106例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植片排斥反应、真菌复发、并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情况.结果 2个组患者的角膜均为中度和重度感染,其不同感染程度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66,P=0.684).2个组间曲霉菌属感染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0,P=0.854);镰刀菌属感染和念珠菌属感染眼数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68,P=0.010;x2=3.874,P=0.049).术后1周~2年,2个组患者术后BCVA均高于术前.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BCVA>0.3者均低于相应的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2.39%和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6,P=0.038);真菌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1,P=0.047);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9.78%和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2,P=0.041);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分别为5.43%和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8,P=0.05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不同血糖水平组间术后排斥反应、真菌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视力恢复较慢,移植排斥反应、真菌复发、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感染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6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44例血糖控制欠佳组(糖尿病未控制组,DNC组)及32例血糖控制良好组(糖尿病控制组,DWC组)患者;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程度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在角膜感染程度上,DNC组与DWC组以中度感染占比最多(65.9%、62.5%),对照组以轻度感染占比最多(57.5%)。在感染评分上,DNC组与对照组在轻、中、重度感染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DNC组与DWC组在中、重度感染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预后上,DNC组与DWC组中无效分别为11例(25.0%)与3例(9.4%),有效(治愈和显效)分别为33例(75.0%)与29例(90.6%),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1)。DNC组与对照组中,后者有效及无效分别为38例(95.0%)、2例(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P<0.01)。DWC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05)。在糖尿病病程与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程度及预后上,DNC组的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评分有相关性(r=0.37,P<0.05),与预后亦有相关性(r=0.28,P<0.05);DWC组的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评分及预后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糖尿病可加重真菌性角膜炎的感染程度并影响预后,积极控制血糖可能降低角膜感染程度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上因缺乏高效、低毒和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较为棘手.穿透角膜移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角膜供体缺乏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寻求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与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210例21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 01例,2个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观察组患者采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法,对照组应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法,对2个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视力和平均疗程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轻、中、重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1%、77.78%;对照组分别为52.38%、80.00%、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211、2.214、2.356,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9%,对照组为7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40,P=0.002).观察组治疗的平均视力为0.44±0.04,明显好于对照组的0.2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5);观察组治疗疗程平均为(22.4±1.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3.2±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结论 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和药物治疗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率,明显优于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真菌性角膜溃疡应用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的对照研究,研究那他霉素与氟康唑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4例24眼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 A组(那他霉素组)12眼治愈9眼,有效10眼,无效2眼,有效率83%;B组(氟康唑组)12眼,治愈4眼,有效8眼,无效4眼,有效率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那他霉素组治愈率75%明显高于氟康唑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0.05);结论 那他霉素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那他霉素联合0.2%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5例(45只眼)按照患者角膜炎侵润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非严重的中轻度组(A组)和严重的重度组(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5%那他霉素联合0.2%氟康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B组的57.14%(χ2=54.7771,P=0.0000);A组发病至诊治时间为(16.5±6.9)d明显短于B组的(29.8±8.7)d(P〈0.05);A组经治疗后视力改善明显优于B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5%那他霉素联合0.2%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尤其是治疗非严重的中轻度患者具有显著性效果,能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之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视力预后及治疗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1例(211眼),其中36例(36眼)在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之前的治疗中有明确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作为激素组,175例(175眼)在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过激素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检查结果、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和治愈后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发病时间为(14.5±10.1)d,明显短于对照组[(20.6±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7,P=0.008)。激素组病灶大小为(6.3±2.4)mm,明显大于对照组[(4.8±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3,P<0.001)。激素组角膜刮片阳性率为97.2%,对照组阳性率为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3,P=0.201)。激素组有1例(2.8%)为药物治愈,明显低于对照组[34例(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83,P=0.014);激素组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22例(61.1%),明显高于对照组[55例(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351,P=0.001)。激素组中(BCVA)低于 0.3的患者32例(88.9%),明显高于对照组[110例(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194,P=0.00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损范围增大,抗真菌药物治愈率低,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曹葭  姚勇  傅东红  朱靖  谢田华  殷丽  禹倩倩  栾兰 《眼科研究》2014,32(11):1036-1040
背景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涉及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关于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研究多聚焦于视网膜和白内障,而近年来糖尿病合并眼表疾病的研究正在受到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可为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人群干眼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目的 调查无锡市滨湖区50岁及以上糖尿病人群干眼的患病情况,了解其患病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2年9-12月对无锡市滨湖区50岁及以上糖尿病人群进行回访调查,对纳入的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Ⅰ试验、直接检眼镜及眼底照相等检查,依据目前国内公认的干眼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评估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社区确诊为糖尿病患者703例,调查受检人数631例,应答率为89.76%,其中男260例,女371例.确诊为干眼者312例,患病率为49.45%,其中男105例,女207例,患病率分别为40.38%和55.80%.50 ~59岁组、60 ~ 69岁组、70 ~ 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糖尿病患者干眼构成比分别为32.05%、43.91%、19.23%和4.81%,其中以60 ~ 69岁组干眼的构成比最高.50~59岁、60 ~ 69岁组中女性干眼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55.88%比39.34%,χ^2 =4.61,P=0.03;58.78%比37.04%,χ^2=12.10,P=0.00).糖尿病人群干眼患病的相关因素有性别(χ^2=14.52,P=0.00)、吸烟史(χ^2=40.08,P=0.00)、饮酒史(χ^2=130.20,P=0.00)、过敏史(χ^2=4.68,P=0.03)、长期使用滴眼液(χ^2=13.59,P=0.00)、用眼持续时间长(χ^2=10.53,P=0.01)、文化程度高(χ^2=7.74,P=0.01)等.干眼的症状以干涩、异物感、烧灼感为主,糖尿病干眼患者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及Schirmer Ⅰ试验结果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非干眼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66、48.88、40.80,均P=0.00).糖尿病干眼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和泪河高度异常的发生眼数均?  相似文献   

8.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相似文献   

9.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差,致盲率高,了解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改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7例267眼,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灶标本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所有患眼均先采用联合抗真菌药物疗法,然后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根据病情择行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对患眼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患眼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26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者185眼,药物治愈率为69.29%;60眼药物治疗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行治疗,真菌感染病灶得到控制,22眼因难治性青光眼或最终行眼内容物摘除术而丧失视功能,临床总体治愈率为91.76%.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曲霉菌和镰刀菌为常见致病真菌.与其他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相比,曲霉菌感染角膜炎药物治愈率最低,不同菌种感染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0,P=0.002).曲霉菌感染角膜炎患者临床预后最差,不同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的不同等级预后眼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285,P=0.013).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1.8%,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P<0.01);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7.5%,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P<0.01);2个组间不同等级临床预后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281,P=0.021).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均为影响真菌性角膜炎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能较好地指导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04-201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人口学特征及病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年7月-2014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眼科59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及既往诊疗情况等。主要指标 人口学特征、病因及致病菌。结果 男女患病比为3:1,年龄35~65岁者占47.5%,农民为主(63.4%),雨季为高发季节(85.4%)。发病诱因中植物性外伤78.4%。未确诊前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占32.5%。致病菌中镰刀菌占37.8%、烟曲霉菌占32.7%。结论 男性中壮年农民雨季植物性外伤是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患病危险因素。(眼科, 2017, 26: 49-51)  相似文献   

11.
刘珂凤  梁涛  何宏  王婷  喻文倩  王沛涛  李强 《眼科研究》2013,(11):1065-1068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14d收集患眼泪液50斗l,进行(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一p—D一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6.37-+0.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ng/L,停药后7d、14d分别为(2.91±0.39)ng/L、(2.80±0.40)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支撑硅胶管留置的最佳时间。方法将泪小管断裂患者按术后支撑硅胶管不同留置时间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留置1、2、3个月。每组50例(50只眼)。拔管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泪小管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愈率为64.0%;b组治愈率为88.0%;c组治愈率为86.0%。a组术后治愈率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6.45,P〈0.05);b组治愈率与c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结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硅胶管留置最佳时间为2个月,合理缩短硅胶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50例(79眼)年龄2月~8岁先天性白内障施行摘出手术(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21例(31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9例(48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3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Ⅰ组11眼(35.48%),Ⅱ组31眼(64.58%);视力0.3~0.4者,Ⅰ组14眼(45.16%),Ⅱ组14眼(29.17%);视力≤0.2者,Ⅰ组6眼(19.35%),Ⅱ组3眼(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浑浊≥3级者),Ⅰ组9眼(29.03%),Ⅱ组2眼(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均未出现眼底并发症。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白海霞  白淑玮  李彬  高飞  申令 《眼科》2014,(5):343-347
目的 检测PAX6、Ki-67及MMP-9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探讨其与RB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石蜡包埋RB组织40例,其中〈3岁组27例,≥3岁组13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PAX6、Ki-67及MMP-9在40例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该3种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眼别、年龄、视神经受侵情况以及是否化疗等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3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RB组织中PAX6、Ki-67、MMP-9的表达及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40例RB组织中,PAX6、Ki-67及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55.0%、57.5%。Ki-67在年龄大于3岁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小于3岁组(χ^2=6.825,P=0.016),PAX6(χ^2=0.631,P=0.511)及MMP-9(χ^2=0.129,P=1.000)的表达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3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性别及眼别无显著相关性。PAX6、Ki-67及MMP-9在球后视神经受侵袭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未受侵袭组(χ^2=14.401,P=0.017;χ^2=11.831,P=0.046;χ^2=13.961,P=0.038)。PAX6及Ki-67在未化疗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化疗组(χ^2=8.120,P=0.010;χ^2=6.465,P=0.025)。PAX6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7,P=0.028)。结论 PAX6的高表达促进了RB细胞的增生;PAX6、Ki-67和MMP-9的高表达与RB的侵袭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疗对RB中PAX6和Ki-67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RB侵袭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40~70岁、糖尿病病程10~20a、血压<140/90mmHg且不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无DR组(NDR组)、非增生型DR组(B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各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所有患者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该研究人群中存在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其中NDR组中基因型PP,PA,AA分别为40.0%,53.3%和6.7%,BDR组分别为70.0%,30.0%和0%,PDR组分别为76.7%,23.3%和0%;三组间比较,基因型频率(χ2=10.35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10.20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o12Ala基因多态性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部分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且可能是抑制其发生的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穿孔〈2.0 mm)行结膜瓣覆盖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患者行结膜瓣覆盖术,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127例(127只眼)。统计手术前后视力变化、前房深度及溃疡复发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1例(24%),不变78例(61%),下降18例(14%);术后5-9天前房深度正常,术中27例、术后3例行前房注气重建前房;术后2年治愈101例(94.3%),溃疡复发6例(3%)。结论羊膜覆盖术可作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穿孔〈2.0 mm)保住眼球的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