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差,致盲率高,了解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改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7例267眼,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灶标本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所有患眼均先采用联合抗真菌药物疗法,然后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根据病情择行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对患眼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患眼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26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者185眼,药物治愈率为69.29%;60眼药物治疗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行治疗,真菌感染病灶得到控制,22眼因难治性青光眼或最终行眼内容物摘除术而丧失视功能,临床总体治愈率为91.76%.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曲霉菌和镰刀菌为常见致病真菌.与其他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相比,曲霉菌感染角膜炎药物治愈率最低,不同菌种感染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0,P=0.002).曲霉菌感染角膜炎患者临床预后最差,不同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的不同等级预后眼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285,P=0.013).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1.8%,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P<0.01);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7.5%,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P<0.01);2个组间不同等级临床预后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281,P=0.021).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均为影响真菌性角膜炎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能较好地指导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ME)的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于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12例175只眼,其中糖尿病患者72只眼,非糖尿病患者103只眼.主要检测指标是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亚区域平均厚度(CSMT).结果 非糖尿病组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BCVA均明显好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7,P=0.027;t=-2.504,P=0.013;t=-2.233,P=0.027).非糖尿病组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CSMT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9;t =-3.906,P=0.000;t=-3.399,P=0.001).术后1月非糖尿病组发生黄斑水肿为1只眼(0.97%1/103),糖尿病组黄斑水肿为9只眼(12.5% 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5,P=0.001);术后3月非糖尿病组发生黄斑水肿为1只眼(0.97%1/103),糖尿病组黄斑水肿为6只眼(8.33% 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2,P=0.014).黄斑水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 =0.01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菌丝的浸润深度及其在角膜移植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3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真菌菌丝浸润角膜的深度,结合临床采用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半年的随访情况,分析菌丝浸润深度与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30例中13例(组1)菌丝浸润的深度为310~500μm,行穿透角膜移植术,17例(组2)菌丝浸润深度为160~370μm,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半年,组1恢复均良好,组2中15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组1和组2菌丝浸润深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焦显微镜能准确地测量出真菌菌丝浸润的深度,从而指导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两种术式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至2006年在宁波鄞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临床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7例(17眼),其中8例行DLKP,平均年龄38.6岁,9例行PKP,平均年龄51.0岁.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及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好的最佳矫正视力达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KP组术后散光小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5),两组散光度均低于5.00 D.术后6个月、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DLKP组较PK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9、7.618,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低(x2=132.26,P<0.01).结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DLKP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略优于PKP,角膜散光度比PKP低,并发症也较少.DLKP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手术的失败率,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是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其治疗和转归不同于单纯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分析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87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有血糖控制不良现象和外伤的诱因,其植物性外伤引起者占36.8%,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7.5%相比所占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以61 ~70岁年龄段居多,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以51 ~60岁年龄段居多.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职业分布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体力工人为主,分别占34.5%和26.4%,糖尿病病史平均为(13.0±4.9)年.实验室检查发现,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镰刀菌属最多,占60.0%,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各占20.0%,其中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全身病角膜炎患者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根据病灶感染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诊疗后,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组的治愈率为46.0%,低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而无效率为14.9%,明显高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结论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影响了该病的人口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替代糖皮质激素在预防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真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经实验室确诊的154例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滴眼液1年以上,2周内联合局部0.2%氟康唑滴眼液滴眼。记录术后定期复诊时的视力、植片的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患者127例(127眼),平均随访时间(14.63±2.41)个月。共分离出15属127株真菌,居于前3位的主要致病菌属依次为镰孢菌属(38.58%)、曲霉菌属(31.50%)和弯孢霉属(16.54%)。127眼中121眼(95.28%)无复发,105眼(82.68%)最终保持植片透明,62眼(48.82%)视力在0.02以上;8眼(6.30%)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真菌复发6眼(4.72%);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8.66%(11眼)和2.36%(3眼)。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FK506,可以替代糖皮质激素有效地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抑制真菌复发,避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上因缺乏高效、低毒和广谱的抗真菌药物且角膜供体缺乏,治疗较为棘手。寻求经济、有效地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52例252只眼,先行药物治疗2—3周后,对药物治疗无效者根据病灶范围及深度分别采用病灶切除联合羊膜覆盖术、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覆盖术、板层角膜移植术及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随访至临床治愈后3个月。结果25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有明确植物外伤史者136例,其他外伤史42例。真菌培养阳性者168例,真菌培养阳性率为66.7%。其中药物治疗痊愈者153例,行病灶切除羊膜覆盖术者12例,病灶切除结膜瓣覆盖术17例,板层角膜移植术15例,真菌感染复发2例,穿透角膜移植20例,真菌感染复发2例。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25%。所有感染菌种中,曲霉菌角膜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早期采用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频繁点眼,可取得较好效果。确诊后应根据病情、病程及现有医疗条件制定多元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相似文献   

9.
背景 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并按照造模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每组15只.分别用在角膜4个象限各间断缝1根5-0丝线法和1 mol/LNaOH碱烧伤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再建立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另一组以猫角膜为供体,建立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植片的组织学情况,对3个组角膜植片裂隙灯下观察植片排斥反应、炎症和新生血管,对植片水肿程度及炎症指数(IF)进行评分,根据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合计值计算排斥指数(RI).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植片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分别有14、15、15只兔完成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2周,3个组IF中位数分别为0.556、0.77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736,P=0.000),异种移植组IF值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41、3.993,P=0.000),缝线组IF值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术后2周,3个组RI中位数分别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32,P=0.000),异种移植组RI高于缝线组而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3,P=0.018;Z=3.936,P=0.000),缝线组RI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0).3个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7.9±2.0)、(13.4±2.4)、(1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4,P=0.001).异种移植组的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P<0.05).术后2周和4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种移植组植片中的炎性细胞少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3个组植片中均出现以CD4+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结论 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较缝线和碱烧伤法制作的角膜移植模型炎症反应轻、新生血管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稳定、适度,是理想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Lu QK  Tong QH  Lai XM  Wang HY  Zhao N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423-426
目的 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两种术式治疗角膜溃疡患者的视功能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4至2009年宁波鄞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64例(64只眼),分别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36例,36只眼)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8例,28只眼),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前检查两组患者视力并验光,术后分析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及并发症,采用四格表的x2检验及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1.0,DLK组32只眼术后视力在0.4以上,PK组19只眼术后视力在0.4以上,DLK组略高于PK组(x2=4.304,P<0.05=.DLK组术后散光小于P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两组平均散光均低于5.00 D.DLK组排斥反应的发生较PK组低(x2=34.17,P<0.05=.结论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比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并发症少,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且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略优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isual function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 DLK) and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 on perforated fungal keratitis. Methods 64 patients (64 eyes) of fungal corneal uncler in Ophthalmology Center of Ningbo Yinzhou People Hospital from 2004 to 2009 were retrospected, of which undergo DLK (36 patients, 36 eyes) and PK (28 patients, 28 eyes) , and followed up by 12 to 24 months. Check two sets of patients' VA and refraction before operation, and analyze th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corneal refraction changes, corneal endothelium counting and complications, using x2 test and t-test Results The BCVA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wo sets are both improved, 32 eyes of DLK set were above 0.4, 19 eyes of PK set were above 0.4, of which the DKL set is a bit better than PK set (x2 = 4. 304 ,P >0.05). The astigmatism of DLK set is smaller than the PK set after operation,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x2 = 4. 98,P < 0. 05 ) . The astigmatism of two sets on the average were all no more than 5. 00 D. The reject reaction of keratoplasty of DLK is less than PK, there is obvious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x2 = 34. 17, P < 0. 05). Conclusions There is less complications of DLK than PK for fungal corneal uncler. DLK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reject reaction of endothelium type, and the BCVA, refraction of DLK after operation is similar to PK, the incidence rate of surgical operation failure is low.  相似文献   

11.
Hu JZ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11-115
目的 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术后真菌复发的特点、诊疗方法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经LKP治疗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8例(218只眼),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术中选用大于病灶0.5mm的环钻,采用深板层剖切,个别病例加以术中镜检,术后观察真菌的复发特点,对复发者进行药物与手术治疗,并比较在不同菌属和术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有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危险因素存在下行LKP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2周有17例(7.80%)真菌复发,其中15例在术后第1周;复发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加重、植床中央或边缘出现菌丝浸润灶.17例复发病例均成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愈.危险因素分析:曲霉菌属LKP术后复发率(19.23%)高于镰刀菌属(5.63%)(P=0.0323),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行LKP术后复发率(21.70%)较高(P=0.0219),术前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的病例LKP术后复发率(17.02%)较高(P=0.0134).结论 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术后复发主要在术后1周内;曲霉菌属、术前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是其危险因素;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技巧等可能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使用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20例(20眼),使用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生物人工角膜透明性、眼前节表现及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6个月。疗效指标包括术后单眼的脱盲率和感染控制率。视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角膜透明性比较采用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术后患者视力逐渐提高(F=94.97,P<0.01),术后6个月视力(logMAR)为0.44±0.26,较术前(2.08±0.35)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角膜水肿逐渐消退,角膜植片逐渐透明,术后1个月完全透明(χ²=66.34,P<0.01)。随访期内出现1例原发病复发,1例角膜基质排斥。术后6个月随访时,单眼脱盲率为19/19,感染控制率为19/20。结论生物人工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不仅可有效地控制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原发感染,而且术后视力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其病原学诊断和鉴定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地区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真菌性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值得关注. 目的 分析近年来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分布状况.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集和培养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刮取标本3 35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真菌培养阳性率及致病真菌株的种属分布进行鉴定,并评估不同年段和不同季节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3 350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者1 050株(1 050例),每年平均175株,阳性率为31.34%,其中镰刀菌属337株,占32.10%;曲霉菌属270株,占25.71%;禾草蠕孢霉菌属150株,占14.29%;毛霉菌属96株,占9.14%;弯孢霉属与青霉菌属各65株,各占6.19%.2009-2010年培养的阳性菌株367株,占36.05%;2011-2012年阳性菌株329株,占32.45%;2013-2014年阳性菌株354株,占26.86%.各年段真菌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7,P<0.01).1~3月培养的阳性菌株261株,占31.15%;4~6月阳性菌株182株,占25.53%;7~9月阳性菌株237株,占30.00%;10 ~ 12月阳性菌株370株,占36.67%;各季度间阳性菌株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9,P<0.01),各种致病真菌的检出率以10~ 12月最高,4~6月最低.结论 中国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居首位,其次依次为曲霉菌属、禾草蠕孢霉菌属、毛霉菌属、膝曲弯孢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真菌感染率最高的季节是10 ~12月.2009-2014年真菌性角膜溃疡仍处于高发期,但在华南地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Xie LX  Zhai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1009-1013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4年至2003年在青岛眼科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40例(40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39例(97.5%)成功地保存了眼球,38例(95.0%)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视力。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例(10.0%)患者真菌复发,其中3例用药物治愈,1例因合并真菌性眼内炎用药物不能控制而摘除眼球;15例(37.5%)患者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2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3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3例(7.5%)患者植片发生溃疡,其中2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例(12.5%)患者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5例(12.5%)患者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3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最终随访时,36例(90.0%)患者角膜植片透明。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有效手术方式,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感染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6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44例血糖控制欠佳组(糖尿病未控制组,DNC组)及32例血糖控制良好组(糖尿病控制组,DWC组)患者;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程度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在角膜感染程度上,DNC组与DWC组以中度感染占比最多(65.9%、62.5%),对照组以轻度感染占比最多(57.5%)。在感染评分上,DNC组与对照组在轻、中、重度感染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DNC组与DWC组在中、重度感染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预后上,DNC组与DWC组中无效分别为11例(25.0%)与3例(9.4%),有效(治愈和显效)分别为33例(75.0%)与29例(90.6%),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1)。DNC组与对照组中,后者有效及无效分别为38例(95.0%)、2例(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P<0.01)。DWC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05)。在糖尿病病程与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程度及预后上,DNC组的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评分有相关性(r=0.37,P<0.05),与预后亦有相关性(r=0.28,P<0.05);DWC组的糖尿病病程与角膜感染评分及预后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糖尿病可加重真菌性角膜炎的感染程度并影响预后,积极控制血糖可能降低角膜感染程度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牛心包补片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展性轴性近视连续病例377例(670眼),其中应用牛心包生物补片组182例(330眼),年龄3~64岁,等效球镜度-6.00~-30.00 D,应用同种异体硬脑膜组195例(340眼),年龄3~61岁,等效球镜度-6.00~-33.00 D,随访时长为至少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部分患者还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牛心包补片组和硬脑膜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分别有105眼(31.8%)和119眼(35.0%),不变的有209眼(63.3%)和205眼(60.3%),下降的有16眼(4.8%)和16眼(4.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765,P>0.05)。术后第1天2组发生球结膜水肿的分别有225眼(68.2%) 和258眼(7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35,P<0.05)。2组病例在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斜视/斜视加重及复视等并发症。牛心包补片组有1例出现双眼排异反应,而硬脑膜组有1 例1眼出现排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分别为0.61%和0.29%,P>0.05)。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的硬脑膜组有术后至少6年患者10例19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未见条带钙化;牛心包补片组有术后6~12个月患者15例28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厚度正常,出现部分钙化的有3眼(P>0.05)。结论牛心包补片应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耐降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