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髓核摘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64例,并对术后临床疗效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优40例,良18例,中6例,优良率89.2% 64例平均随访10个月,无断钉断棒现象,椎体复位无丢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第1年87.6%,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可使滑移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脊柱间融合,达到脊椎稳定及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76例(122个腰椎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骨移植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45例采用自体骨椎间植骨,31例采用自体骨横突间植骨,同时随访观察初期的临床疗效。结果:76例获随访,时间6~76个月,疗效评定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椎间融合组优31例,良10例。优良率91.1%,横突间融合组优25例,良4例,优良率93.5%。骨融合率椎间融合组100%,横突间融合组96.8%。结论: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在认真探讨和明确LDH腰腿痛的主导致病机制后,针对性采用不同融合方式。横突间融合组费用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椎间盘髓核摘除的同时,行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1例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的疗效。结果11例均获得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结论对于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症,不宜单纯做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而应同时进行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陶海南  蒋守念 《当代医学》2012,18(23):11-13
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熟,并且由单纯的腰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向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以及胸腰段的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等较复杂的后路手术领域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椎间盘镜(MED) 在后路手术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南飞  何毅 《中外医疗》2009,28(23):35-35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椎同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8年2月我科老年性椎闻盘突出患者52例的治疗方法,其中2007年5月以前35例患者行传统的髓核摘除术,我们设定为A组。2007年5月以后共17例患者我们采用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设为B组。将A,B2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术后A组取得随访31例,B组取得随访17例,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36个月。按Macnab改良标准进行评定A组优良率71%,B组优良率88%。结论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对老年椎间盘突出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利于老年人早期下地活动,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开槽减压髓核摘除钛板固定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均在颈丛麻醉颅骨牵引下行前路开槽减压髓核摘除钛板固定植骨手术,对单间隙突出者摘除椎间盘减压植骨;对2个间隙突出者切除2个椎间盘和1个椎体,植入1cm厚骨块,植骨后放置钛板内固定。结果 7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评定结果:优50例,良好14例,尚可8例,差0例,优良率88.9%(64/72)。结论采用前路开槽减压髓核摘除钛板固定植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直接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恢复脊髓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梁现会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69-16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不稳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髓核摘除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定期行X线、CT、MRI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装置良好。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3例,良38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92.2%。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治疗动力性不稳定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腰椎动力位X线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后,本组行髓核摘除术后行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进行1~7年的随访,并对其复发率及后期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7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9%。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还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髓核摘除加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滑脱进行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加RF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优10例,良5例,可1例。结论腰椎滑脱较为常见,纠正滑脱同时处理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植骨,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26例下腰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行一侧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病变间盘摘除,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30个月,平均18个月,依Prolo评分标准评分,术前(4±0.3)分,术后半年以上(9.5±1.1)分(P〈0.01)。结论单侧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间不稳症效果优良,既达到稳定病变脊柱节段,又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 T10-11~T12L1)17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3例.30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侧前方入路,摘除胸腰段突出的椎间盘并进行椎管减压,椎间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用钉棒( USS/RSS)系统内固定.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能早期离床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结果表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系统(USS/R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稳定脊柱,减压彻底,避免损伤脊髓,融合和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5-23个月,平均10个月,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92.1%。结论: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适合伴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后单侧内固定的手术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均给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随机分为单侧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34例)和双侧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组患者的椎间隙曲度、融合率以及JOA评分、MACMAB疗效评定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研究表明,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小,可取得与双侧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1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和对照组(65例,传统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882%(45/51),对照组为615%(40/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1)。术后1年随访时融合率试验组为84.3%(43/51),对照组为538%(35/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05)。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试验组1.1(06~19)ram、对照组4o(19~4,9)mm,但前者丢失程度较后者明显降低(p〈0.04)。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使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较使用传统的椎弓根螺钉能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同时可以明显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及降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7.
周永春  张朝跃  罗婧 《中外医疗》2009,28(29):24-2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并联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对60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5.3个月,手术效果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5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8.3%。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椎间融合并联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该方法具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张智  郑佳壮  刘丹  蔡奇霖 《西部医学》2013,(12):1862-186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极外侧型合并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8例极外侧型合并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峡部外缘联合椎板间开窗手术治疗,7例行椎板间开窗手术治疗,1例行椎板及患侧关节突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按Macnab标准[1]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8月,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结论:极外侧合并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剧烈,易漏诊,需尽早手术治疗,应根据病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