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失语症患者图形命名中语音错误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语症患者图形命名中语音错误的产生机制。方法:利用图形命名、复述以及同音判断任务,分析患者在不同任务中的错误模式。结果:该患者在图形命名中犯大量的语音错误,这些语音错误几乎全部为非词反应,且主要为语音高相似错误81%(92/113)。显著影响其命名成绩的是图形所对应的目标词长,而目标词的频率不影响命名。同音判断正常,而非词复述严重受损27%(45/165)。结论:SJ在图形命名中的语音错误不是源于语音输出词典受损,而是因为词典后加工环节损伤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ABC)哪一方法可以揭示命名困难产生的根源。方法:采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以及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的相关测验对2例命名困难的失语症患者进行检查。结果:例1的ABC名词听理解、名词阅读理解、图画命名完全正常,但词复述和命名言语含糊不清。PACA的名词听理解、同义词判断检查提示该患者的语义系统接近正常;语音判断、读音一致性判断及起始音分类基本正确,表明语音输出词典正常;复述检查未显示出词长效应;根据PACA确定该患者的语言损害主要定位于言语运动计划水平。例2的ABC名词听理解与阅读理解全部正确;字、词复述全部正确;命名困难。PACA的听理解、阅读理解测验表明该患者存在词汇语义损害。语音输出词典有关测验表明语音输出词典的损害比语义认知更严重。词复述和非词复述正常,提示词典后加工正常。结论: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可以揭示命名产生的根源,有帮于分析和确定造成命名困难的语言加工受损水平,从而为命名困难受损的认知加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在汉语词汇认知加工过程中单个汉字语义和语音时间进程及模式的改变特点。方法 运用反应时方法对轻度AD和MCI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NC)进行汉语单字启动命名任务,任务采用语义、同音、变调和无关对照4种启动类型,设立长短两种刺激呈现间隔(SOA),被试对目标字进行命名,分别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通过语义和语音启动与无关对照反应时比较,判断是否出现语义或语音启动效应。结果 轻度AD和MCI患者各启动类型的反应时均较正常对照延长,正常对照组在长SOA时的反应时短于短SOA时,而轻度AD组长SOA时的反应时较短SOA时长;正常对照组出现同音启动效应,而轻度AD和MCI组出现变调抑制效应。结论 轻度AD和MCI汉字整体认知加工速度减慢,语音加工过程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语音治疗对单音节同音词、近音词、近义词、不同声调词的命名效果,为语音输出词典受损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并为同音词是否共享一个语音词条提供证据。方法:对1例慢性完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中的语义系统和语音输出词典检查,并进行同音词、近音词、近义词、不同声调词(各20个)图命名检查,其中每类词各10个作为语音治疗项,另外10个作为非治疗项。语音治疗由图片命名和语音提示构成。语音提示的方法是,当患者命名失败时:①口形提示;②拼音提示(如草-c-ao);③复述目标词。结果: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结果显示语义系统轻度受损,语音输出词典重度受损。经23次语音治疗后,患者可以正确命名全部40个治疗项;未治疗的同音词图命名(9/10)与治疗前(2/1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未治疗的近义词(2/10)、近音词(2/10)、不同声调词(4/10)图命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语音治疗对完全性失语症同音词的图命名有最佳效果,支持同音词共享一个语音词条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2例汉语患者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为这种现象的心理现实性提供新证据,及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客观依据。 方法:以2例来自华北地区的男性汉语语义障碍病例为观察对象病例1和病例2),入选时间分别为1999-10和2005-01,年龄分别为75岁和35岁。病前语言功能都正常,后因脑血管病变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均存在一定困难。采用两组典型的认知测验(语义测验和语义范畴测验),分别考察患者的语义系统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语义测验共设计需要语义系统参与完成的5个任务:①听觉词/图匹配;②听觉句/图匹配;③视觉词/图匹配;④视觉句/图匹配;⑤口语图形命名。前2个任务用于考察患者的听觉理解能力,随后2个考察视觉理解能力,最后1个考察口语产生能力。语义范畴测验仍沿用口语图形命名任务,但项目数扩增了许多(232个),便于深入分析患者在不同语义范畴间的命名能力。为比较患者是否对有、无生命类图形间存在命名差异,共进行3组分析:①所有项目的比较:在所有的232个项目中,有、无生命类项目分别为72个、160个,比较每例患者在命名这两类图形的正确率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②剔除部分类别后的比较:剔除人体器官和乐器项目两个类别后,再进行比较。有、无生命类分别为70个、130个项目。③匹配后的比较:从中选出有、无生命类各45个项目,两个类别间严格匹配了词频、熟悉性、获得年龄、命名一致性、表象一致性等混淆因素. 结果:两患者均完成各项测验。①在各语义任务中正确率均偏低。病例1的听觉词/图匹配、听觉句/图匹配、视觉词/图匹配、视觉句/图匹配、口语图形命名正确率分别为88%(44/50)、50%(10/20)、72%(36/50)、55%(11/20)、44%(36/82)、而病例2则分别为84%(42/50)、45%(9/20)、94%(47/50)、55%(11/20)、43%(35/82)。并发现他们在每项任务上都犯有一定程度的语义错误。有把狮子命名为狗,把嘴命名为耳朵的现象。②两患者都损伤语义系统,但对该系统中不同类别的伤害程度并非相同,病例1对有生命类比无生命类的损伤更严重,而病例2却是无生命类比有生命类的损伤更严重,二者恰好构成对比鲜明的双分离模式。 结论:两病例的语义系统都遭到破坏,而不能正常完成语义任务。语义系统都受损,且在有、无生命类知识类别间的损伤不平行,病例1表现为有生命类特异性损伤,病例2表现为无生命类特异性损伤。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不是一种来自混淆因素造成的假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探查失语症复述困难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的相关检查,对1例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和1例混合性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评价。结果:病例1的听觉、视觉词图匹配测验结果基本正常,表明该患者语义系统未受到损害。声母、韵母、声调、单字听判断以及单字声调判断均在正常范围,表明该患者听觉通路的语音识别正常。非词复述、高表象词复述、看图复述均受损,看图单字复述(14/20)比非词单字复述(2/20)和高表象词复述(8/20)好(P<0.05),提示语义对该患者的复述有影响;看图单字复述(14/20)比三字复述(2/20)好(P<0.05),高表象词单字复述比三字复述要好(P<0.05),显示出词长效应。非词单字与高表象单字复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语音缓冲器内的语音表征不稳定。病例2听觉、视觉词图匹配受损,表明其语义系统受损。声母、韵母、声调听辨别均受损;非词复述中度受损,高表象词复述和看图复述轻度受损,看图复述未显示词长效应。结论:病例1传导性失语症的复述困难与语音缓冲器内的语音表征不稳定有关,病例2混合性失语症的复述困难与听觉语音识别受损有更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义语音治疗对重度失语症命名和朗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语义和语音治疗对汉语重度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命名和朗读能力的影响.并观察语义和语音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单病例实验设计,对1例重度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发病后12个月,进行语义治疗(2周,每天2次,共19次)、语音治疗(2周,共19次)、随访(语音治疗后8周)。语义治疗采用图画上位范畴判断、同范畴判断、特征判断、功能判断和命名;语音治疗采用汉字声调判断、同音字判断和朗读。结果:语义治疗后,语义检查分测验,如听觉词一图匹配、视觉词一图匹配,以及治疗项命名和朗读得到改善(P〈0.05),而语音检查分测验成绩无明显改变。语音治疗后,语音检查分测验,如同音字判断、双字、三字非词复述,以及治疗项命名和朗读得到显著改善(P〈0.05)。语音治疗后8周随访,语音训练项的命名成绩下降(P〈0.05)。结论:对慢性重度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进行语义和语音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命名和朗读能力,但语义治疗较语音治疗对维持命名能力有更长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复述障碍的起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探讨两例汉语传导性复述障碍的病因,来进一步揭示复述障碍的特点及其理论,从而为其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客观依据。方法:以两例复述障碍个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3组典型的认知测验: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口语输出测验和短时记忆测验,分别考察患的语音内部加工、语音产生和短时记忆能力。结果:两例患在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中的成绩均达到正常水平。其中1例在所有口语输出任务中都存在认知缺陷(正确率为54%-75%),但短时记忆正常(记忆广度值为3~8)。而另外一例的非词复述(正确率为62%)和短时记忆能力(记忆广度值为1或2)都严重受损,但在其他口语输出任务中缺陷不明显(正确率为92%-100%)。结论:复述障碍存在不同类型的起因;本报道的两例个案的发病原因分别为语音输出后期的加工缺陷和短时记忆缺陷。  相似文献   

9.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汉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MCI)患者汉语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方法对 10例MCI患者和 10例正常对照采用同音判断方法 ,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10 0ms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探测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对两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老年人尾词素激活快于首词素激活 ,而MCI患者首尾词素激活时间无明显差异。首尾词素探测条件下正常老年人反应的错误率无明显差异 ,而MCI患者对尾词素探测条件的错误率低于首词素。结论正常老年人和MCI患者汉语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编码模式相同 ,均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但激活的速度MCI患者慢于正常老年人。提示MCI患者语义记忆和语音提取的过程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两例汉语传导性复述障碍者的病因,来进一步揭示复述障碍的特点及其理论,从而为其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客观依据。方法:以两例复述障碍个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3组典型的认知测验: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口语输出测验和短时记忆测验,分别考察患者的语音内部加工、语音产生和短时记忆能力。结果:两例患者在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中的成绩均达到正常水平,其中1例在所有口语输出任务中都存在认知缺陷(正确率为54%~75%),但短时记忆正常(记忆广度值为3~8)。而另外一例的非词复述(正确率为62%)和短时记忆能力(记忆广度值为1或2)都严重受损,但在其他口语输出任务中缺陷不明显(正确率为92%~100%)。结论:复述障碍存在不同类型的起因;本文报道的两例个案的发病原因分别为语音输出后期的加工缺陷和短时记忆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皮质下失语患者在口语表达中音位障碍和词汇障碍特点以及可能的病理机制,为言语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用汉语失语检查法(ABG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例左侧皮质下血管病变引起的丘脑性失语和基底核性失语患者进行检查。分析两类失语患者在复述中音位错误和视命名中词汇错误出现的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皮质下失语的音位错误中音素替代最多(各自出现27次/84.4%,10次/66.7%),环境错误最少各自2次。在词汇错误中丘脑性失语最多的类型是语义上位关系词替代(32次/42.5%),基底核性失语是音位错语(11次/26.8%),丘脑性失语与基底核性失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18.828,P&;lt;0.05)。结论:皮质下失语患者在口语表达中的不同特点,揭示皮质下结构参与了语音、词汇-语义的组织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是否可以明确脑卒中后听理解障碍产生于听觉言语输入加工的某个水平,通过复测是否可预测听理解能力恢复的可能。方法:对1例听理解严重损害伴杂乱语,左颞顶叶、右颞叶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和5周分别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相关检查。结果:患者发病2周后的听觉词-图匹配正确率17.5%,视觉词-图匹配正确率90.0%,看图-书写正确率67.5%,看图命名正确率47.5%,词复述2.5%。听理解与阅读理解测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1),提示语义保留较好,而听觉语音映射到语义表征之前的加工受损。因此对听觉输入的语音分析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包括环境声音识别、语音识别、最小差异听字-指图均受损,语音识别、最小差异听字-指图受损更为严重。诊断感觉性失语症。第2次语言评价结果显示:视觉词-图匹配完全恢复正常,看图书写改善,听觉词-图匹配略有改善,词复述、环境声音识别、语音识别、最小差异听字指图未见改变。结果提示语音听感知受损,导致后续的听觉词汇加工不能进行,而语义系统正常。复测结果显示语音加工无改变,提示听理解预后较差,而影响听理解恢复的是语音识别。结论: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可以较好地揭示听理解损害的加工水平,通过复测可提供语言功能预后,并使失语症的语言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①研究应用脑电近似熵分析是否可以观察到与言语任务相关的两半球脑电变化;②动态观察语言治疗过程中言语改善与两侧大脑皮质电活动的联系。方法:利用脑电近似熵分析方法观察1例传导性失语症患者卒中后7周、9周、30周言语治疗过程中,安静闭眼、词复述、非词复述3种状态下的两侧大脑皮质电活动,同时进行言语评价。记录3种状态下1名健康者脑电图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对照者言语任务下的脑电图与安静闭眼状态比较,词和非词复述T3、T5、C3、P3、O1导联,及非词复述F7、T6近似熵增高。患者第一次脑电近似熵分析显示,词复述P3、非词复述P4近似熵增高;伴有词复述F4的降低。第二次检查,词和非词复述F3、F7、P3、C3、C4、T3、T5、O1近似熵增高;伴有F8、T4、O2近似熵明显降低。第三次检查,词复述时左颞T3、P3、F7、O1、O2增高,非词复述T3、O2增高。第一次失语症评价显示,语义系统和声母听辨别轻度受损;命名和词复述严重受损。第二次与第一次比较,声母听辨别、听觉词-图匹配明显改善(P<0.05),复述未见改善。第三次与第二次脑电图检查比较,左半球近似熵增高的区域减少,同样比正常者激活区少。言语评价复述成绩显著提高;命名与语音输出词典的相关测验均显著改善。结论:应用脑电近似熵分析可以观察到传导性失语症恢复过程不同阶段皮质电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复述、命名、构音、理解综合训练治疗重度Broca失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称为失语症。失语症所产生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患与他人进行人际交流。脑卒中患有70%—75%出现语言障碍。失语症有很多类型,BNM失语是其中一种类型。对Broca失语患采用了复述、命名、构音、理解综合训练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2例汉语患者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为这种现象的心理现实性提供新证据,及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客观依据。方法:以2例来自华北地区的男性汉语语义障碍病例为观察对象病例1和病例2),入选时间分别为1999-10和2005-01,年龄分别为75岁和35岁。病前语言功能都正常,后因脑血管病变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均存在一定困难。采用两组典型的认知测验(语义测验和语义范畴测验),分别考察患者的语义系统正常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语义测验共设计需要语义系统参与完成的5个任务:①听觉词/图匹配;②听觉句/图匹配;③视觉词/图匹配;④视觉句/图匹配;⑤口语图形命名。前2个任务用于考察患者的听觉理解能力,随后2个考察视觉理解能力,最后1个考察口语产生能力。语义范畴测验仍沿用口语图形命名任务,但项目数扩增了许多(232个),便于深入分析患者在不同语义范畴间的命名能力。为比较患者是否对有、无生命类图形间存在命名差异,共进行3组分析:①所有项目的比较:在所有的232个项目中,有、无生命类项目分别为72个、160个,比较每例患者在命名这两类图形的正确率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②剔除部分类别后的比较:剔除人体器官和乐器项目两个类别后,再进行比较。有、无生命类分别为70个、130个项目。③匹配后的比较:从中选出有、无生命类各45个项目,两个类别间严格匹配了词频、熟悉性、获得年龄、命名一致性、表象一致性等混淆因素。结果:两患者均完成各项测验。①在各语义任务中正确率均偏低。病例1的听觉词/图匹配、听觉句/图匹配、视觉词/图匹配、视觉句/图匹配、口语图形命名正确率分别为88%(44/50)、50%(10/20)、72%(36/50)、55%(11/20)、44%(36/82)、而病例2则分别为84%(42/50)、45%(9/20)、94%(47/50)、55%(11/20)、43%(35/82)。并发现他们在每项任务上都犯有一定程度的语义错误。有把狮子命名为狗,把嘴命名为耳朵的现象。②两患者都损伤语义系统,但对该系统中不同类别的伤害程度并非相同,病例1对有生命类比无生命类的损伤更严重,而病例2却是无生命类比有生命类的损伤更严重,二者恰好构成对比鲜明的双分离模式。结论:两病例的语义系统都遭到破坏,而不能正常完成语义任务。语义系统都受损,且在有、无生命类知识类别间的损伤不平行,病例1表现为有生命类特异性损伤,病例2表现为无生命类特异性损伤。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不是一种来自混淆因素造成的假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视觉性失语症伴纯失读患者的语言加工损害水平。方法:对1例视觉性失语症患者采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语言评价。结果:①患者的基本视知觉、不同视点物体匹配的结构表征检查正常;②从视觉输入通达到详尽的语义受损,表现为视觉图命名障碍和视觉图—图联系困难;③将视觉词形转换为对应的语音表征受损,表现为视觉输入词朗读障碍;④将视觉词形映射到语义较听觉语音映射到语义受损更为显著,即字形输入词典到语义系统的联系受损更为严重,表现为视觉词—图匹配较听觉词—图匹配显著受损。结论:该例视觉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加工损害主要为从视觉输入(事物)通达到详尽的语义受损,以及将视觉字形通达到语义和语音表征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功能性语音障碍的发音错误特点,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90例功能性语音障碍患者按发音语音学规则进行分类,找出各类发音错误发生的规律。结果90例功能性语音障碍分类如下:非送气化、腭化、侧化、舌前音化、舌后音化、声门停顿音、辅音省略、塞音化、塞擦音化及舌后音化鼻腔构音。其中舌后音化鼻腔构音仅发生在舌尖边音l,非送气化错误主要发生在送气性塞音、塞擦音(p、t、k、q、c、ch等)。结论功能性语音障碍发生错误主要累及音节中的辅音,不同类型的发音错误,其辅音受累情况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介绍(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复述让病人复述下面词和句,然后记录答案。假如病人要求重复或病人似乎未听到的话可重复一次。假如复述不完全,每一个可辨认的词给2分。较轻的构音错误可算正确给2分。词序错误或每一个语音错误减1分。4命名4.互物品命名将下列物品依次摆好:①枪②球③刀④茶杯⑤别针③锤子③牙刷③橡皮③挂锁四铅笔田螺丝刀国钥匙画纸夹子②烟斗国梳子@松紧带(或橡皮筋)@汤勺够胶带@叉囫火柴。记录项目包括:反应、触觉提示、音素提示及分数。假如病人凭眼睛视觉不能回答或回答错误,让病人用手触摸物品,假如仍不能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提示一个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探查失语症深层失读的朗读加工损害及其特点,为深层失读的语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低频词朗读、高低表象词朗读、实词(与图命名测验内容相同的高表象词)朗读、虚词朗读、形声字家族读音一致性判断等测验,对1例脑卒中后深层失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患者除了在朗读时出现大量高表象语义性错语外,词频相当的低表象词朗读较高表象词朗读更困难(P<0.05),显示表象性效应;虚词朗读较实词朗读更差(P<0.001),显示词类效应。形声字家族读音一致性判断与图命名比较,形声字家族读音一致性判断更困难(P<0.05)。高频词与低频词朗读、图命名中的高频词与低频词命名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结论:该患者脑卒中后深层失读的原因是朗读时字形输入词典→语音输出词典的联结严重减退。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可以探查汉语深层失读的主要特点和语言损害的加工路径,为深层失读的诊断和语言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应用词汇产生交互激活模型(the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word production, IA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失语症命名错误反应的规律及产生机制,探讨针对性治疗方法。 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41例,对其进行语言能力评估、失语症亚型分类、视图命名能力评估,根据IA模型对命名错误反应进行分类并分析。 结果:①流利性失语症的命名正确率(42.0%)高于非流利性失语症(28.6%),前者命名错误类型出现率最高的为语义性错误(19.7%),后者为遗漏错误(21.05%);②遗漏错误和组词错误是最能够用以区分流利性和非流利性失语的命名错误反应类型;③每位失语症患者语义性错误占错误数的比率与命名正确率显著相关,命名正确率提高,语义性错误比率也升高。 结论:流利性和非流利性失语症命名错误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可应用IA模型进行命名错误产生机制的分析并选择针对性治疗策略;应用IA模型得出了区分流利性和非流利性失语症的典型判别函数,可用于失语症亚型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