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T2DM患者180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单纯T2DM组(78例)和T2DM合并CAS组(DMCAS 组,102例),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检查指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CAS的独立影响因素, 将DMCAS 组患者根据CAS分级分为1、2、3级,比较不同分级的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GLP-1 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水平。统计学分析GLP-1与CAS分级、FPG、LDL和IMT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LP-1对T2DM合并CAS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FPG、LDL、GLP-1和IMT为T2DM患者合并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GLP-1与CAS分级、FPG、LDL和IMT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预测T2DM患者CAS发生的最佳GLP-1水平为6.59 pmol/L(P<0.05)。 结论:T2DM合并CAS患者血清GLP-1水平明显降低,且与CAS严重程度相关;GLP-1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T2DM患者C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08年9月~2010年11月我院老年病门诊272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191例,女性81例,按SUA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167例)及正常血尿酸组(105例)。分别测定两组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尿酸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1.31±0.51)mm∶(1.01±0.59)mm];相关分析显示,两组患者SUA水平与颈动脉IMT、CRP均呈正相关(r=0.24,P〈0.01;r=0.32,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亦增加,控制血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T2DM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探讨GGT与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T2DM组)患者35例和正常对照者(NC组)40名,分析GGT和CAS的关系。结果T2DM组GGT高于NC组(P0.05);T2DM组发生CAS 15例,其中9例为双侧;NC组CAS者2例,其中1例为双侧。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高血糖和GGT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T2DM患者GGT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同时T2DM患者GGT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vaspin)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有无CAS,将197例T2DM患者分为CAS T2DM组(A组)和单纯T2DM组(B组)与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血清vaspin水平。结果 T2DM患者vaspin高于NC组(P0.05);B组vaspin较A组高(P0.05)。结论 vaspin在T2DM合并CAS患者血管病变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98例,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按照HbA1c控制水平分为糖尿病A组,糖尿病B组,糖尿病C组,均测定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再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不同程度的斑块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不同水平的HbA1c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血清胆红素可作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而血清胆红素与HbA1c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CD147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3例T2DM患者为T2DM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T2DM患者分为CAS组(42例)和无CAS组(101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用RT-PCR测定38例T2DM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O-1 mRNA水平,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T2DM组单核细胞HO-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血浆TC和HbA1c独立相关.增高的颈动脉IMT与HO-1的表达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O-1的高表达表明了氧化应激的存在,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和长期高血糖有关.HO-1在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将55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IMT分成轻度组(IMT〈1.0mm,34例)及重度组(IMT≥1.0mm,2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PN值,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他DM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颈动脉IMT程度相关,重度IMT组APN水平降低尤为明显。相关分析发现,APN与IMT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PN水平降低参与老年T2DM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清对氧磷酶3(pon3)水平与血糖、血脂、IR等代谢因素及T2DM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诊断T2DM患者108例,根据有无CAS分为合并CAS(A,53例)组和不合并颈动脉斑块(B,55例)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C,54例)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空腹血清pon3水平,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HbA1c、FPG、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3组血清pon3水平依次为:C组(2.24±0.44)ng/mI〈B组(2.72±0.51)ng/ml〈A组(3.58±0.62)ng/ml(P〈0.05或P〈0.01);血清pon3水平与BMI、Fins、TC、HOMA-IR、hsC-RP、FPG、HbAlC、Hcy、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3、0.523、0.593、0.529、0.517、0.487,0.487、0.547,0.528,P〈0.05或P〈0.01),与HDL-C、SOD负相关(r=-0.497,-0.58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hsC-RP、LDL-C、Fib是影响T2DM患者port3的独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Fib、LDL-C、pon3是T2DM发生CA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血清pon3在新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升高,在新诊断T2DM合并CA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两组:IMT正常组和IMT增厚或斑块组。比较两组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1)2型糖尿病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IMT正常组与IMT增厚或斑块组相比较,腰臀比、TG、HDL.C、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脏脂肪素含量较高、年龄增长、TG增高、HDL-C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白介素(IL-6)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71例,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检测血清IL6水平。按照颈动脉IMT进行分组。IMT〈1.0mm者分入IMT正常组,IMT≥1.0mm者分入IMT增厚组。对两组血清IL-6水平进行t检验,对IL-6与IMT进行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MT增厚组IL-6水平(41.23±9.66ng/L)高于IMT正常组(31.53±9.23ng/L),P〈0.01;IL-6与糖化血红蛋白及IMT均成正相关,R=0.351,P〈0.01;IL水平升高者颈动脉IMT增厚的风险增加5.57倍(OR=3.81,95%CI1.07~13.66,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水平有关,并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APN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纳入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FPG和75 gOGTT检测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IGT组和DM组.ELISA检测3组血清APN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并进行比较. 结果 3组间APN、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与SBP、DBP、FPG、2 hPG、IMT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BP、2 hPG是影响APN水平的独立因素.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其严重程度与血清APN、IMT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来院就诊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有无动脉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分为4组:颈动脉软斑组(21例),颈动脉硬斑组(18例),颈动脉混合斑组(55例),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所有对象的SUA水平。结果:(1)软斑组SUA水平[(463.33±126.3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7.38±129.15)μmol/L]、硬斑组[(328.78±126.22)μmol/L]及混合斑组[(377.36±160.94)μmol/L],P〈0.05~0.01;(2)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分成轻、中、重度三组,进行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SUA水平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和可能机制。方法:入选NAFLD的患者125例(NAFLD组);体检正常者105例(正常对照组)。NAFLD组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为两个亚组:A组(ALT≥40IU/L)60例;B组(ALT〈40IU/L)65例。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血脂、C反应蛋白(CRP)、血清ALT水平,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FLD组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FBG、UA、CRP、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IMT明显增加,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与B组相比,A组SUA[(360.2±118.3)umol/L比(420.8±111.3)umol/L]水平明显升高、IMT[(0.76±0.03)mm比(1.29±0.06)mm]明显增加(P均〈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ALT水平与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419、0.381,P〈0.05)。结论:①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其血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可能是促使高血压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5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96例)、颈动脉增厚组(11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9例).比较三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差异.两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羟维生素D3浓度颈动脉无异常组为(9.80±4.12)ng/ml,颈动脉增厚组为(8.80±3.00)ng/ml,颈动脉斑块组为(7.60±1.09)ng/ml,颈动脉斑块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增厚组,而颈动脉增厚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无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连续随机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25(OH)D3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以有无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78,P<0.05);FBG、hs-CRP、LDL-C、HbA1C是颈动脉斑块危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1.130、1.786、1.556).结论 25羟维生素D3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通过测定25(OH)D3的浓度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当补充可以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增生型视网膜病变(NPD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NPDR组97例,糖尿病正常眼底(NDR)对组照100例。B超检测IMT。结果(1)NPDR组IMT明显高于NDR组(P〈0.01)。(2)NPDR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IMT、尿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HDL-C、餐后2hC肽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IMT是NPDR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3)IMT增厚组(60.7G)NPDR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4.1%)(P〈0.05)。结论T2DM合并颈动脉IMT增厚者NPDR发病率显著增高,推测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NPDR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918例AS患者分为3组:正常胆固醇(N-TC)组(502例)、单纯高胆固醇(HC)组(190例)和混合性HC(M-HC)组(226例);N-TC组再分为4个亚组:TG与HDL-C均正常组(112例)、高TG(H-TG)组(61例)、低HDL-C(L-HDL-C)组(186例)、高TG与低HDL-C混合(H-TG+L-HDL-C)组(143例),分析各血脂异常组对颈动脉损害的影响。结果HC组与M-HC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均显著高于N-TC组(P〈0.05);M-HC组斑块发生率(65.9%)显著高于N-TC组(44.5%)和HC组(56.0%)(P〈0.01)。N-TC的4个亚组中,IMT、斑块数目、斑块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DBP与IMT最相关,年龄与斑块数目最相关。结论MS合并HC对颈AS的影响显著高于高TG或低HDL-C血症;N-TC的MS患者,年龄和DBP对颈AS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结合骨化三醇对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48例,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研究对象被分为OP组(23例)与非骨质疏松对照(NOP)组(25例),OP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每周一片(70mg)结合骨化三醇(0.25μg/d),为期12个月。结果:治疗前OP组颈动脉内膜中厚度[IMT,(0.88±0.16)mm:(0.78±0.11)mm]和动脉粥样斑块积分[PS,(0.78±0.16):(0.52±0.15)]显著高于NOP组(P均0.05)。治疗后,OP组IMT和PS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改变,而NOP组IMT[(0.85±0.87)mm:(0.78±0.11)mm]和PS[(0.63±0.08):(0.52±0.15)]均显著增加(P均0.05)。OP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率[IMT(21.74%:52.0%),PS(30.43%:72.0%),P均0.05]显著低于NOP组(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无骨质疏松患者高。阿仑膦酸钠结合骨化三醇的治疗可以延缓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调节蛋白(sTM)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8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增厚组(IMT〉0.9mm)61例和对照组(IMT≤0.9)28例,分别检测血Hs—CRP、sTM、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加以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和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脉压、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T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相关分析:IMT与收缩压、脉压、UA、TC、LDL—C、Hs—CRP、sTM呈正相关,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脉压、LDL—C、Hs—CRP独立相关。结论 高Hs—CRP与脉压增大、高LDL—C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