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VMAT计划在胸段食管癌放疗中的适应性。方法 应用0.6 cm3指形电离室和COMPASS三维剂量验证系统分别对 10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食管癌的VMAT计划进行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的验证。应用DVH比较靶区、肺、心脏和脊髓受照剂量和体积差异,并分析GTV、CTV、PTV和OAR的γ通过率。结果 胸上、中段食管癌的等中心处绝对剂量精确度均≥99%,GTV、PTV和OAR的γ通过率均≥97%。胸上段食管癌GTV、CTV、PTV的 D95%、Dmean的验证差异均≤3%,脊髓 D1%差异为2.21%,左肺和右肺的 V5~V30、Dmean的差异≤2%。胸中段食管癌的GTV、CTV、PTV和OAR的 D95%、Dmean的验证差异≤2%,脊髓 D1%差异为2.04%。左肺和右肺的 V5~V30以 V10为界差异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处于1.5%以内。心脏 Dmean的差异为2.68%。结论 VMAT技术在胸段食管癌放疗中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食管癌VMAT与IMRT靶区和OAR剂量比较行Meta分析。方法 文献检索纳入相关研究,分析靶区和OAR剂量参数、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17项研究的323病例纳入Meta分析。VMAT计划中GTV的Dmean、在总剂量≤50.4 Gy时PTV的Dmean和在总剂量>50.4 Gy时PTV的Dmax优于IMRT (P=0.009、0.043、0.039)。心脏Dmean、V30、V40,脊髓Dmax,肺V5、V10、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中肺的V15、V20、V30优于IMRT计划(P=0.001、0.000、0.023)。VMAT计划中单次照射1.8、2.0 Gy的机器跳数较IMRT计划分别减少275.4、134.2 MU (P=0.000、0.022);VMAT计划中单次照射1.8、2.0 Gy的TT比IMRT计划分别缩短323.5、193.7 s (P=0.000、0.009)。结论 VMAT计划能显著减少TT和机器跳数、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肺受照剂量和RP发生风险。VMAT与IMRT相比在照射总剂量≤50.4 Gy时除PTV的Dmean和GTV的Dmean、Dmax外,靶区其他剂量参数均无明显优势。对脊髓和心脏保护VMAT也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局部晚期鼻咽癌保护海马的IMRT计划对靶区及OAR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间的1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做回顾性剂量分析研究。MONACO5.10TPS设计常规VMAT、保护海马VMAT和9个野IMRT计划。评价PTV及PTVnx的D98%、D50%、D2%、Dmean、CI、HI值及海马和OAR剂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LSD法或配对t检验。结果 常规VMAT、保护海马VMAT、9个野IMRT计划PTVnx的D2%分别为7542、7 513、7462 cGy (P=0.016);PTV的D98%分别为5837、5812、5914 cGy (P=0.029),D2%分别为7399、7380、7333 cGy (P=0.047),HI分别为0.239、0.241、0.220(P=0.016);脑干V10分别为97.2%、88.1%、90.3%(P=0.001),V20分别为74.2%、62.3%、67.1%(P=0.032),V30分别为50.9%、35.8%、45.5%(P=0.020),V40分别为24.4%、14.75424%、23.3%(P=0.018);海马Dmean分别为1518、899、896 cGy (P=0.000),D40%分别为1379、642、639 cGy (P=0.000),V10分别为54.1%、25.1%、3.8%(P=0.000),V20分别为26.2%、12.6%、12.0%(P=0.001)。结论 保护海马的VMAT和9个固定野IMRT比常规VMAT可降低海马剂量,并不影响靶区及OAR剂量分布。保护海马的VMAT计划可同时降低脑干剂量,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早期周围型NSCLC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探讨合适治疗手段。方法 对2014-2015年间收治的5例病理确诊的T1、T2期周围型NSCLC行4DCT定位,勾画靶区和OAR。靶区包括GTV、ITV和PTV,ITV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勾画,PTV=ITV+5 mm;OAR主要包括心脏、肺、食管、脊髓等。用Monaco 5.0 TPS进行计划设计,设计3种计划:(1)3DCRT:11个野,在患侧肺布野,射野形状与PTV适形,PTV外放0.2 cm边界;(2) SW-IMRT:9个野,布野方式同3DCRT;(3) VMAT:机架绕患侧肺旋转180°。计划评估标准参照RTOG0618。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3种计划PTV的D2%、D5%、D98%、D95%、D50%、HI、CI和机器跳数中,SW-IMRT计划HI较3DCRT好(1.03∶1.24,P=0.017);3DCRT计划机器跳数平均值较VMAT减少24.5%(P=0.022);OAR剂量学参数中3DCRT计划的V30、V40较SW-IMRT和VMAT的分别降低29.4%、28.4%和56.7%、59.7%(P=0.003、0.006和P=0.041、0.019)。结论 早期NSCLC的放疗技术中3DCRT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宫颈癌术后患者9个野均分和角度优化的IMRT计划靶区和OAR剂量学参数差异。方法 对 1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CT图像分别设计9个野均分IMRT计划和利用角度优化产生9个野IMRT计划。评估靶区及OAR剂量分布并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射野角度优化与均分IMRT计划相比,PTV的 V95%、V105%、V110%分别为99.31%∶99.42%(P=0.020)、60.54%∶47.92%(P=0.013)、7.14%∶0.37%(P=0.000);Dmax、Dmean分别为56.62 Gy∶55.47 Gy (P=0.000)、53.29 Gy∶52.72 Gy (P=0.000);CI、HI分别为0.85∶0.89(P=0.000)、0.10∶0.13(P=0.000);膀胱 V40增加约4.7%(P=0.013),直肠 D40增加约0.5 Gy (P=0.004),小肠 V40升高约0.6%(P=0.015)、Dmax增加1.4 Gy (P=0.000),骨髓 Dmean均升高约1.3 Gy (P=0.000),马尾神经 D0.1 cm3增加2.0 Gy (P=0.000)。结论 9个野均分IMRT计划质量明显优于通过射野角度优化的IMRT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测量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并估测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CTV→PTV)外扩距离。方法 选择2010—2012年间13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CT图像,将图上CTV外扩形成内靶体积(ITV),再将ITV逐步1 mm/次外扩10次,每例患者均形成10个大小不一的PTV。根据这些PTV制定计划并模拟摆位误差。找到一合适PTV,使在有摆位误差时仍能保证95%ITV达到处方剂量,从而得到CTV→PTV外扩距离。结果 摆位误差在上下方向上最大,为(3.42±2.19) mm。通过PTV外扩法测得ITV→PTV的外扩范围为5 mm。根据PTV外扩法所得外扩距离制定的新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双肺V5、脊髓D1cm3 分别增加0.87%、4.95 Gy,心脏V40、PTV D95、PTV V100、ITV D95、ITV V100分别减少0.62%、4.95 Gy、8.38%、1.84 Gy、1.8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目标优化在前列腺癌VMAT计划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已接受治疗的14例前列腺癌患者VMAT计划资料。这些计划基于单目标优化,保持优化条件不变,改用多目标优化。配对t检验两种计划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 两种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与单目标计划相比,多目标计划PTV 95%、100%处方剂量覆盖度增加(P=0.000、0.000),105%处方剂量覆盖度降低(P=0.000),Dmax降低0.35 Gy (P=0.063);直肠V20、V30、V40、V50和Dmean分别降低24.7%、36.8%、31.1%、20.5%和6.8 Gy (P=0.000、0.000、0.000、0.001、0.000),D2cc增加1.4 Gy (P=0.000);膀胱V10、V20、V30、V40、V50和Dmean分别降低5.7%、18.5%、20.9%、12.5%、5.4%和3.5 Gy (P=0.006、0.000、0.000、0.000、0.002、0.000);小肠V10、V20、V30和Dmean多目标计划有优势。结论 多目标计划在满足靶区剂量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OAR剂量,但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摆位稳健性对头颈部肿瘤IMRT与VMAT剂量分布的影响程度,评价两者对图像引导需求。方法 纳入30例IMRT鼻咽癌患者按临床上剂量要求设计VMAT计划,AAA法计算剂量。每患者两计划分别沿原始x、y、z轴各移动等中心±1.0、±3.0、±5.0 mm模拟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对剂量分布影响,分析60个参考计划与1080个再计划DVH参数。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误差为1 mm时,GTV D98、CTV D95、HI、PGTV V95平均偏差<0.5%;误差为3 mm时,GTV与CTV剂量平均变化<1.0%,且VMAT高于IMRT (GTV D98,P=0.00;CTV D95,P=0.00),PGTV剂量偏差要大,IMRT与VAMT中PGTVnx与PGTVnd V95平均偏差分别为[1.64% 比1.95%(P=0.01)]、[1.73% 比2.63%(P=0.00)]。误差增大各指标偏差变大,且VMAT高于IMRT (GTV D98,P=0.00;CTV D95,P=0.00;CTV HI,P=0.00;PGTV V95,P=0.01)。相比靶区,脊髓、脑干Dmax变化更大,但IMRT与VMAT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误差较小时(<3 mm),IMRT与VMAT计划均较稳健。VMAT对摆位误差更敏感,主要体现在靶区剂量,随摆位误差增加两者间差异变大。建议行VMAT患者增加图像引导频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设计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野锁定准直器调强计划,比较分野锁定准直器计划和准直器位置自动选择调强计划的剂量学特点,研究分野锁定准直器计划对正常肺组织保护。方法 选取12例在本院行IMRT的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计划,计划全部为准直器位置自动选择调强计划,针对相同CT图像与靶区设计分野锁定准直器计划,同一角度射野分野后各准直器位置分别由各分离靶区形状决定。处方剂量60 Gy分30次,计划要求95%PTV达到100%处方剂量。通过DVH统计PTV相关剂量参数、CI、HI、机器跳数、肺组织及心脏剂量体积参数。对两种计划组间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两种计划均达到临床要求,两种计划靶区D2、D98、CI和HI均相近(P均>0.05)。分野锁定准直器计划机器跳数比准直器位置自动选择调强计划多15%~20%(P=0.010)。全肺V5、V10、V20、V30、Dmean均低于准直器位置自动选择调强计划(P=0.000、0.000、0.000、0.002、0.000);健侧肺V5、V20、Dmean同样低于准直器位置自动选择调强计划(P=0.000、0.017、0.000)。脊髓和心脏剂量体积参数两种计划剂量体积参数均相近(P均>0.05)。结论对周围性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调强计划设计可考虑分野锁定准直器计划设计,可一定程度减小肺组织低剂量照射体积,降低放射性肺炎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于DVH目标函数设计VMAT计划的新方法, 并应用到临床食管癌患者中评估所得计划的剂量学特性和计划效率。方法 对1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以常规VMAT计划方式为参照, 分别采用基于多目标优化DVH (MCO-DVH)目标函数和重叠体积预测DVH (OVH-DVH)目标函数设计两组VMAT计划, 评估所得VMAT计划的剂量学特性、计划效率。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结果 基于DVH目标函数的两组VMAT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 与常规VMAT计划相比, 靶区适形指数和均匀指数较优(0.77∶0.72, P=0.017和0.10∶0.12, P=0.047);MCO-VMAT计划中OAR双肺V5和脊髓V50优于常规VMAT计划组(54.66∶60.23, P=0.013和0.98∶0.49, P=0.037), 其他参数相近;与常规VMAT计划时间相比, 基于DVH目标函数的VMAT计划设计时间明显缩短(8.2∶19.5, P=0.023)。结论 与常规VMAT计划设计方法相比, 基于理想DVH目标函数设计VMAT计划可实现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的同时, 更好保护OAR且可提高计划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准直器角度对晚期宫颈癌 VMAT 计划的剂量学影响,为晚期宫颈癌 VMAT 计划的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11例晚期宫颈癌患者,每例病人分别设计两种不同准直器角的双弧 VMAT计划,计划 A 和计划 B 的准直器角度分别为15°/345°和0°/90°。PTV 处方剂量为45Gy/(25f·1.8Gy)。所有计划都满足95%的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比较每个计划 PTV 的适形性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以及膀胱、直肠、股骨头和双肾的体积剂量(V30、V40、V50和 V18)和平均剂量(Dmean )等参数。结果:两组计划靶区覆盖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 B 计划的 CI 明显优于 A 组计划(0.75±0.03 vs 0.66±0.06;P <0.05),并且有相似的均匀性指数。与 A 计划相比,B 计划在危及器官的体积剂量和平均剂量均明显低于前者(P <0.05)或者两者没有差别(P >0.05)。计划 A、B 两组膀胱和直肠的平均剂量(Dmean )和体积剂量 V40分别为:(4500.70±218.28)cGy vs (4168.56±212.62)cGy(P =0.000)和(83.43%±11.73%)vs(61.46%±9.47%)(P =0.000);(4836.12±313.33)cGy vs (4719.27±182.24)cGy(P=0.121)和(97.05%±3.29%)vs (93.78%±6.60%)(P =0.066)。结论:对于晚期宫颈癌 VMAT 计划的设计,准直器角度为0°/90°的计划结果优于15°/345°的计划。不仅 PTV 的剂量分布有更好的适形性,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因此推荐使用0°/90°的准直器角度设计晚期宫颈癌的 VMAT 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准直器角度对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10名中央型NSCLC患者进行VMAT计划设计。使用Varian Eclipse系统,6 MV FFF X射线,最大剂量率1400 MU/min。机架角度:CCW 179°~181°、CW 181°~179°,双弧准直器角度互组,0°~90°每间隔10°设置准直器角度,即为(0°,0°)、(10°,350°)、(20°,340°)、(30°,330°)、(40°,320°)、(50°,310°)、(60°,300°)、(70°,290°)、(80°,280°)和(90°,270°)制定十个计划。在处方剂量相同并且处方剂量线包绕相同靶区体积的前提下(归一至80%),比较计划靶区参数:D 95%、V 90%、适形度指数(CI)、梯度指数(GI)、D 2 cm以及机器跳数(MU),危及器官参数:双肺(D 1500 cm3、D 1000 cm3)、心脏(D 15 cm3)、脊髓(D 1.2 cm3、D 0.35 cm3)。用SPSS软件对每个分析指标做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10组计划中,准直器角度为60°时(P<0.05),靶区D 95%剂量最高,准直器角度为50°时(P<0.05),靶区V 90%最高。CI和GI在0°最佳。危及器官双肺(D 1500 cm3、D 1000 cm3)、心脏(D 15 cm3)、脊髓(D 1.2 cm3)受照剂量均在0°最低,脊髓D 0.35 cm3在整个角度范围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所有计划中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远远低于计划规定值,其中双肺(D 1500 cm3)在50°的剂量与最低值仅相差4.1%(P<0.05),心脏(D 15 cm3)在60°的剂量与最低值仅相差3.4%(P<0.05)。结论:改变准直器角度对肺癌SBRT-VMAT计划剂量有明显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准直器角度,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远远低于计划限量时,靶区体积剂量明显提高,但计划复杂度也略有提升。在临床计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准直器角度的影响,制定更合适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不同机架角时多叶准直器叶片对不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用30 cm×30 cm×3 cm固体水模体预选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中大小合适的30个单方向野和机架角为0°、45°、90°、270°、315°,用Mapcheck二维半导体矩阵测量和其剂量分析系统的γ分析方法(3%/3 mm、5%/3 mm)对相应通过率进行定量分析.以治疗靶区由小到大预选30例患者的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计划用上述同样方法测量和分析.结果 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机架角分别为0°、45°、90°、270°、315°时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30个单方向野实测的3%/3 mm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7.71%和96.25%(t=1.70,P=0.389)、96.34%和93.72%(t=2.95,P=0.002)、96.65%和92.98%(t=2.87,P=0.005)、95.87%和93.15%(t=2.71,P=0.006)、96.09%和93.51%(t=2.89,P=0.004),5%/3 mm的平均通过率也无差别,分别为99.31%~99.73%和98.89~99.68%(t=0.57~1.90,P=0.913~0.725);30例患者计划的3%/3 mm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6.11%~96.76%和94.88~95.78%(t=1.02~1.61,P=0.317~0.235).结论 当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不同机架角度时多叶准直器叶片对调强放疗剂量相比0°时确有影响,但其面剂量分布误差都在可接受的5%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ccelerator′s multi-leaf collimator (MLC) on the radiotherapy dose with different gantry angles.Methods Measured with Mapcheck 2D diode array and 30 cm×30 cm×3 cm solid water, Pre-selecting the 30 appropriate single fields and 0°,45°,90°,270°,315° gantry angl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passing rate with MapCheck γ(3%/3 mm) and (5%/3 mm)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 same method to 30 examples static and dynamic IMRT plans.Results When the accelerator collimator angle is 0°,the 30 appropriate single fields′ passing rate of between 0°gantry angle and 45°,90°,270°,315°gantry angl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IMRT accordingly is 97.71% and 96.25%(t=1.70, P=0.389), 96.34% and 93.72%(t=2.95, P=0.002), 96.65% and 92.98%(t=2.87, P=0.005), 95.87% and 93.15%(t=2.71, P=0.006), 96.09% and 93.51%(t=2.89, P=0.004) with MapCheck γ(3%/3 mm) analysis methods, however, the passing rate also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respectively is 99.31%-99.73% and 98.89-99.68%(t=0.57-1.90, P=0.913-0.725) with MapCheck γ(5%/3 mm) analysis methods;the passing rate of 30 examples static and dynamic IMRT plans accordingly is 96.11%-96.76% and 94.88%-95.78%(t=1.02-1.61, P=0.317-0.235).Conclusions When the accelerator collimator angle is 0°, at different gantry angles, MLC leaves due to gravity, friction, inertia, etc caused by errors in place, the physical penumbra and leakage radiation will indeed affect the IMRT dose, however, the deviation of dose distribution is within acceptable 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VMAT不同剂量验证方法的γ通过率是否存在差异性。 方法 用Octavius 4D系统对 12例癌症患者不同解剖部位VMAT计划分别进行旋转照射3D剂量分布和2D剂量分布及机架归零2D剂量分布剂量验证,以3%/3 mm和2%/2 mm标准分析γ通过率,并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将不同照射方式的2D剂量分布比较分析得到3%/3 mm和2%/2 mm标准的γ通过率。 结果 旋转照射3D剂量分布、2D剂量分布、机架归零2D剂量分布平均γ通过率分别为3%/3 mm时96.03%、96.98%、98.90%(P=0.227、0.000、0.003),2%/2 mm时分别为82.08%、84.04%、90.90%(P=0.379、0.000、0.000)。不同照射方式2D剂量分布比较分析得到平均γ通过率分别为 98.99(3%/3 mm)和93.68%(2%/2 mm)。 结论 VMAT计划在旋转照射条件下对3D剂量分布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才能更真实的反映实际照射情况,更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EPID实现直线加速器VMAT技术的验收研究。方法 采用Shaper及Eclipse TPS编辑并利用EPID对TrueBeam加速器VMAT技术中MLC到位精度、临床剂量等核心内容进行测试。测试例:TA:机架在0°、90°、270°时分别曝光0.5 cm×20.0 cm狭缝野;TB:不同剂量率及机架角速度组合时射野平坦度稳定性;TC:静态及旋转状态下MLC到位精度;TD:静态及旋转状态下MLC变速控制准确性;TE:加速器同时变剂量率及机架旋转速度的准确性;TF:临床病例。利用Matlab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0°、90°、270°测得狭缝叠加后半高宽与零度时半高宽差别均为0.39 mm。TB结果显示射野平坦度差别<0.5%。TC测试显示EPID测得的狭缝中心与TPS设定的中心最大偏差为0.45 mm。TD测试显示MLC位置实测值与TPS设定值差别最大为0.69 mm。TE结果显示各狭缝相互间差别最大为0.42 mm。临床病例以3%/3 mm标准评价时γ通过率最低为96.4%。结论 利用EPID能准确、便捷的完成VMAT技术验收,此方法为减轻物理师工作负担提供了一个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容积旋转调强准直器角度优化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例宫颈癌患者并分别设计VMATapt和VMAT20计划。其中,VMATapt计划全弧随机分成3个段弧,根据不同机架角度下靶区的投影形状,并基于最小面积法计算最优的分段方式和每段弧的最优准直器角度;VMAT20计划为常规设计,准直器角度为20°。比较两种计划的平均钨门面积,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机器总跳数(monitor units,MUs)以及靶区外2 cm (PTV+2 cm)的平均剂量。结果 VMATapt计划的平均坞门面积小于VMAT20计划[(18.5±0.7) cm2 vs (20.2±0.9) cm2,P<0.001]。VMATapt计划的靶区均匀性指数优于VMAT20计划[(0.05±0.02) vs (0.06±0.01),P=0.001],MUs和靶区外PTV+2 cm区域平均剂量低于VMAT20计划(P<0.05)。两种计划PTV参数、危及器官参数、适形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性化容积旋转调强准直器角度优化方法设计VMATapt计划能满足宫颈癌患者处方剂量要求,且较VMAT20计划可提高靶区均匀性,降低机器总跳数和靶区外PTV+2 cm区域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患者IMRT计划剂量验证通过率对机架角度误差的灵敏度。方法 选取 9例IMRT计划,引入机架角度误差(±2.0°、±1.0°、±0.5°)。每个病例有7个计划,1个原计划和6个带有误差的新计划。利用螺旋形半导体探测阵列(ArcCHECK)进行验证测量,得到每个病例原计划和新计划的剂量分布。分别采用绝对剂量DTA和Gamma的计算方法,3%/3 mm和2%/2 mm为评价指标,以原计划计算剂量分布为参考,分别得到每个计划的通过率。通过率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当评价指标取3%/3 mm时,9例原计划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DTA方法95.2%和Gamma方法96.5%;采用Gamma方法-2.0°、2.0°、1.0°、-0.5°、0.5°机架角度误差的计划平均通过率降低了12.2%、23.5%、6.3%、0.9%、2.9%(P=0.008、0.008、0.008、0.036、0.012);采用DTA方法-2.0°、2.0°、-1.0°、1.0°、0.5°机架角度误差的计划平均通过率降低了16.2%、23.8%、1.7%、6.8%、3%(P均=0.008)。DTA方法较Gamma方法,以及2%/2 mm评价指标较3%/3 mm对机架角度误差更敏感。结论 机架角度误差越大,平均通过率下降越大。0.5°机架角度误差,IMRT计划的剂量验证也对其敏感。为保证IMRT计划执行的准确性,需要对机架角度做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实现Pinnacle计划系统VMAT弧内间断出束的功能,并探究其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选取本院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病例。通过编写的程序实现Pinnacle弧内间断出束的VMAT (FD-VMAT)。每个病例均设计FD-VMAT、VMAT和固定野IMRT计划。计划评价参数包括PTV的CI、HI、OAR受量、计划验证通过率、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计划间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中实际机架角度对治疗计划执行准确度的影响,以寻求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方法 应用Pinnacle计划系统对27例鼻咽癌患者设计IMRT计划,每个计划在0~360°范围以30°为间隔选取8个射野。按照射野参数分为A、B两组计划,A组设置最小子野面积5 cm2和最小跳数5 MU,最大子野数80;B组设置最小子野面积8 cm2和最小跳数8 MU,最大子野数60。用Mapcheck2分别在归零和实际角度验证射野的γ通过率(3%/3 mm、2%/2 mm),比较两种方式验证结果差别(Δ值),分析Δ值与射野角度及计划设计射野参数之间关系。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结果 A组计划采用3%/3 mm标准时Δ平均值为0.90%,除270°、300°、330°外其他角度两种验证方式结果比较均不同(P=0.000~0.007);采用2%/2 mm标准时Δ平均值为2.72%,除300°外均不同(P=0.000~0.019)。B组计划采用3%/3 mm标准时Δ平均值为0.40%,除300°外其他角度两者比较均相近(P=0.052~0.639);采用2%/2 mm标准时Δ平均值为1.52%,除210°、240°、270°、300°外均相近(P>0.05)。采用B组计划参数设计时Δ明显减少,两种方式验证结果更加吻合,治疗计划的执行准确度提高。结论 与归零角度验证方式相比,重力等因素会导致实际角度验证的γ通过率降低,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射野角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计划设计时射野的设置参数有关。在设计鼻咽癌IMRT计划时应尽可能减少总子野数目、增大最小子野面积及最小跳数,提高治疗计划执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杨健  刘琦  刘颖  王吉凯 《现代肿瘤医学》2019,(15):2758-2760
目的:分析6野的动态调强 (dIMRT)与双弧的容积旋转调强 (VMAT)两种不同的照射技术在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疗的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20例,采用Monaco 5.11计划系统分别设计6野(140°、100°、60°、20°、340°、310°)dIMRT与VMAT(双弧,140°~0°~300°,300°~0°~140°)两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 f。比较靶区(锁骨上区、胸壁)和危及器官(心脏、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靶区临床剂量分布要求。在dIMRT和VMAT计划中,左侧胸壁的平均剂量分别为5 319.64 cGy和5 288.21 cGy(P=0.041);左肺V10、V20、V30分别为38.96%和36.68%、25.38%和23.64%、17.79%和16.61%(P=0.004、0.001、0.002);右肺V5、V10、Dmean分别为36.24%和22.79%、6.67%和3.44%、472.6 cGy和386.9 cGy(P=0.001、0.019、0.002),心脏的平均剂量:1 394.6 cGy、1 233.7 cGy(P=0.017),总Mu:696.2、1 054.9(P=0.000)。结论:dIMRT与VMAT均可满足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临床要求,VMAT可以明显减少高剂量照射,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并且显著减少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和心脏的平均剂量,但治疗的Mu增大,对于心肺功能差的患者使用VMAT技术可减少心肺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