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装修居室内空气质量的卫生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不同装修条件下居室内的空气质量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53间居室进行空气采样,检测指标为甲醛、空气耗氧量、CO2和可吸入尘(IP),同时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装修时间屋室内的甲醛浓度有显著性差异(t=2.744,P=0.008)。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室内甲醛浓度与添加新家具、装修程度、装修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居室装修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应慎重选择装修材料,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市部分新装修居室内甲醛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的分布状况及通风时间长短对甲醛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和浩特市城区某新建住宅小区,抽取54户装修不超过半年的住户,采用现场环境卫生学调查和室内空气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进行检测。结果:54户新装修居室的居民家庭中,不同功能类型房间的甲醛浓度均值不同,书房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房间(P<0.05)。通风情况影响甲醛浓度,经常通风居室的甲醛浓度均值明显低于偶尔通风的居室甲醛浓度均值(P<0.05)。结论:呼和浩特市某居民区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较严重,室内通风可降低甲醛污染,应提倡新装修居室从简装修,充分通风。  相似文献   

3.
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目前环境卫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装修已成为时尚,虽然美化了居住环境,但是也严重影响到室内的空气质量,其中,甲醛是室内装饰材料释放到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耗氧量可以间接反映室内空气中有机物的含量;CO2反映室内通风状况。为研究室内装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选择不同装修时间的53家居室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质量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城乡居室装修后空气中甲醛污染与健康影响,方法选择装修住宅112户和对照76户进行室内空气甲醛浓度测定,并调查居住者的健康反应。结果城市新装修居室甲醛浓度高于农村,最高值分别2.26和1.25mg/m3,超标率分别为44.8%和43.8%,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冬季高于夏季,卧室、客厅、饭厅高于厨房和卫生间,装修后居住者293人和对照者190人甲醛有关症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城市装修居室甲醛浓度高于农村,但超标率无差异(P>0.1)居室空气中甲醛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居室装修后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温州市某远离工业生产的新建住宅小区,抽取50户装修不超过半年的住户,采用便携式甲醛测定仪进行室内甲醛浓度的测定,并结合调查问卷对留居者进行甲醛浓度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在装修半年内的50户住户中,不同功能类型房间的甲醛浓度均值不同,贮藏间甲醛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房间(P&lt;0.05),居室装修后不同时间甲醛浓度均值不同,并有显著性差异(P&lt;0.05),不同通风情况影响各不同功能类型房间的甲醛浓度,经常通风居室的甲醛浓度均值明显低于偶尔通风的同类居室甲醛浓度均值(P&lt;0.05)。结论该市某居民区新装修住户室内甲醛污染较严重,影响室内甲醛浓度的因素主要有装修程度、装修后闲置时间及通风情况。适当从简装修、装修后良好通风半年以上可使居室甲醛的浓度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装修所致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装修后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进一步开展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城市区选取装修档次相近的中等装修水平的新装修住户77户,按建筑布局独立房间布点,共对537个监测点进行采样检测,监测仪器使用经过定期计量检定的美国INTERSCAN-4160-2型便携式甲醛分析仪,并对213名居住者进行一些主观症状的问卷式调查。结果装修后0~12个月的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在0.02~0.68mg/m3之间,超标率为63.13%;装修后"0~2个月"、"3~6个月"、"7~12个月"、"12个月以上"4个时间段甲醛浓度超标率分别为93.75%、80.23%、63.44%和36.05%,甲醛浓度随着装修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装修过的居室存在甲醛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应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降低居室内甲醛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兰州市住宅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的120套不同类型的住宅内空气进行采样,分别检测甲醛、苯、SO2、NO2、CO和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结果采暖季兰州市住宅内SO2、NO2、CO和PM10浓度超标率明显高于非采暖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PM10最为严重;采暖季楼房内所有检测指标浓度超标率明显高于平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采暖季楼房内苯、甲醛、SO2、NO2和PM10浓度超标率明显高于平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宅内甲醛和苯浓度随装修后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兰州市住宅内空气污染较严重;空气质量与季节、房屋结构类型及房屋装修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装修条件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装修条件下居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方法:对16户装修、11户未装修的住宅进行空气采样,检测指标为甲醛、可吸入颗粒物、氡。同时,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装修3个月组68.8%室内甲醛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且高于装修la、未装修组(F=31.577,P=0.00),居民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率也高于未装修组。室内居民不良反应的阳性症状数与甲醛浓度、室内吸烟状况、添加新家具呈正相关,而与入住时间、开窗情况呈负相关。结论:居室装修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及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9.
232户新装修居室空气污染状况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动态变化规律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按完成室内装修的时间(超过30 d,不满2年)分成四组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统一设计的《室内环境与居民健康调查表》对被选定的232户住宅中476名长住成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甲醛浓度在装修入住2个月至6个月超标最为严重(P<0.01),以后逐步下降;总挥发性有机物随时间变化超标率逐步下降(P<0.01)。甲醛暴露量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眼、鼻、喉刺激症状和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有关联;随着装修完成时间的延长,居民发生不适症状的相对危险性降低(P<0.01)。结论新装居室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对人群健康存在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包头市九原区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及居民的主观感受,探讨室内污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包头市九原区某小区1年以内新装修的28户居室为暴露组,以该区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与暴露组相近、且装修时间超过2年的22户居室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氨气、NO、CO、CO2含量,同时记录当时的温度、湿度,问卷调查居民的主观感受。结果:暴露组、对照组室内空气中NO、CO、CO2、温度、湿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暴露组室内空气中甲醛和氨气在客厅、卧室和厨房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中35.7%的居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合格,对照组中81.8%的居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合格;暴露组人群感觉异味、多梦、过敏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装修居室中甲醛和氨气是最主要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全麻过程中观察不同机械通气频率对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和血清钾的影响并寻求一个理想的机械通气频率。方法  4 2例行全麻手术的患者 ,术前动脉血 Pa CO2 和血清钾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成两组 ,麻醉诱导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 ,两组患者潮气量 (VT) 10 m l/ kg,氧流量 1.5 L/ min。 组呼吸频率为 12次 /min, 组呼吸频率为 8次 / m in,通气 30 m in后根据血气中 Pa CO2 调节呼吸频率。结果 两组各时点 Pa CO2(m m Hg)与 K+ (mm ol/ L )之间存在相关性。 组诱导插管通气后与术前及调整呼吸频率后比较 Pa CO2 、K+ 值明显下降 (P<0 .0 5 ) ,术前与调整呼吸频率后比较 Pa CO2 值、K+ 值无明显变化 (P>0 .0 5 )。通气 30 min后的血清钾、Pa-CO2 异常发生率高于调整呼吸频率后。调整后呼吸频率 (次 / m in)为 8.85± 0 .73。 组各时点 Pa CO2 值、K+值无明显变化 (P>0 .0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目前教科书提供的机械通气参数有可能造成麻醉中过度通气 ,Pa CO2下降 ,血清钾下降低于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12.
Song Q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13-814
目的 比较研究全麻病人 ,肝切除期间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时 ,呼气末二氧化碳 (PETCO2 )与心排出量 (CO)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1例肝切除手术病人 ,放置Swan Ganz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出量 ,气体采集后测定PETCO2 ,定时观察PETCO2 与心排出量 ,对比两个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当阻断下腔静脉或大出血时 ,心指数最低值为 0 .7L·min-1·m-2 ,PETCO2 最低值为 2 0mmHg ,当开放下腔静脉或快速输血输液和大出血纠正时 ,心指数最高值为 7.0L·min-1·m-2 ,PETCO2 最高值为 4 7mmHg。PETCO2 和CO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 =0 .90 ,P <0 .0 1。结论 PETCO2在重大手术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作为观察心功能的一项敏感而无创伤性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住宅新装修后不同时间室内空气甲醛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监测不同档次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水平,探讨防止甲醛污染的措施。方法对18户不同档次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测定。结果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装修后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大体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超标率明显降低;不同档次装修的住房,大约在1年后都能降低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甲醛浓度还受室内温度、装修档次的影响。结论住宅装修完工后要加强室内的通风,至少于装修6个月后再行入住,方可减少甲醛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银川市新装住宅卫生质量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银川市82户新装住宅,分三个阶段(即装饰后一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进行环境监测,并对居住在其中的313名居民进行不良反应调查,同时选择16户(20名居民)与之对比。结果:在三个监测时间段里,新装住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居民的眼刺激征和呼吸道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装饰住宅甲醛污染持续时间较长,应采取一定措施尽快降低室内甲醛浓度,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瓣膜置换术患者不同呼吸状态下PetCO2与PaCO2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患者由自主呼吸转变为机械通气后动脉血CO2分压(PaCO2)与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心功能Ⅱ级瓣膜置换术患者,观察全自麻醉前、后PaCO2、PetCO2、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外周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肺泡死腔/潮气量(VD/VT,alv)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的自主呼吸相比,机械通气后PaCO2-PetCO2差值、CVP、VD/VT,alv比值显著升高(P<0.01),PetCO2、CO、PAP、PAWP和MAP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而PaCO2、SVR、PVR、碱乘余(BE)均无明显改善。自主呼吸下PetCO2、CO与VD/VT,alv的相关性较差,而机械通气时PetCO2与CO呈明显正相关(P<0.05),PetCO2、CO与VD/VT,alv比值则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PaCO2与PetCO2的关系随呼吸方式的变化而不同,自主呼吸时两者相关性良好,而控制呼吸时两者相关性较差。机械通气时PetCO2与CO明显相关,可通过改善循环功能而提高通气效率。PetCO2在循环状况不时难以反映PaCO2,应行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PaCO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肇庆城区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甲醛进行3年的连续监测,研究室内空气中甲醛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甲醛浓度的因素,为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0年连续3年对城区内100户新装修的居室入户进行甲醛浓度的追踪监测,并对影响居室内甲醛浓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结果 装修后当月甲醛浓度超标率高达90.13%,在1年、2年后甲醛浓度的超标率分别为11.79%、9.27%.室内空气甲醛浓度与温度具有正相关性(r=0.322,P<0.05),与气压具有负相关性(r=-0.301,P<0.05).室内有无种植植物对甲醛浓度是否超标的影响均未见统计意义(P>0.05),而室内是否摆放家具和地板类型对甲醛浓度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新装修后室内甲醛浓度仍处于很高水平,随着自然通风的时间延长,室内甲醛浓度明显下降,室内放置家具和复合地板的使用可能会使室内甲醛浓度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校区室内空气质量 ,以便采取措施 ,控制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方法:分别采用日本理研 CO- 87型便携式 CO检测仪、GXC- 30 10型便携式 CO2 红外线分析器和 P- 5型数字粉尘仪器对校内不同类型房屋内 CO、CO2 和可吸入颗粒物 (ZP)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居民楼厨房的 CO浓度明显高于室外 (P <0 .0 1) ,以室内标准来衡量 ,厨房 CO超标率最高 ,其次为学生宿舍 ;而各类房屋室内 CO2 浓度都明显高于室外 (P <0 .0 1) ;校区的 IP浓度室外高于室内 (P <0 .0 5 )。 结论:燃料燃烧、通风不良和吸烟是造成室内空气中 CO超标的主要原因 ,人群活动的公共场所和学生宿舍是产生 CO2 的重要场所 ,室内的 IP浓度主要受室外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CO_2气腹后腹膜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2气腹后不同时间点腹膜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CO2气腹组。对照组大鼠于麻醉后仅脐部插入气腹针,不充入CO2气体。气腹组于麻醉后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12mmHg,充气时间1h),分别于气腹结束后2、6、12、24、48、72、96h及7d分批处死大鼠各4只,剖腹后采集壁层腹膜,于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各腹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2气腹组各不同时间点腹膜形态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48~72h最为显著,至7d仍未恢复。结论:CO2气腹明显改变了大鼠腹膜的形态学。这可能与临床CO2气腹后腹腔恶性肿瘤转移、细菌播散、粘连形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breathing 3% CO2 on exercise-induced asthma (EIA), as a raised airway CO2 level is suggested to mediate the effects of Buteyko breathing training (BBT). DESIGN: 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 using a standard laboratory-based exercise challenge, with EIA defined as a fall of 15% or greater in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within 30 minutes of completing a standard exercise protocol. SUBJECTS: 10 adults with confirmed EIA. INTERVENTION: Air enriched with 3% CO2 during and for 10 minutes after exercise. OUTCOME MEASURES: Maximum percentage fall in FEV1 after exercise. Area under curve (AUC) of the decrease in FEV1 with time. RESULTS: Mean maximum fall in FEV1 was similar: 19.9% with air, and 26.9% with 3% CO2 (P = 0.12). The mean AUC for the total 30-minute post-exercise period was 355 for air and 520 for 3% CO2 (P = 0.07). After discontinuing the 3% CO2 at 10 minutes after exercise, there was a further and sustained fall in FEV1. Mean AUC for the period 10-30 minutes post-exercis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CO2 than air (275 and 137, respectively [P = 0.02]). Mean minute ventilation was increased when subjects exercised breathing 3% CO2: 77.5 L/min for 3% CO2, compared with 68.7 L/min for air (P = 0.02). CONCLUSION: Breathing 3% CO2 during exercise does not prevent EIA. The shape of the FEV1 response curve after 3% CO2 suggests that a greater degree of EIA (because of increased minute ventilation during exercise) was opposed by a direct relaxant effect of CO2 on the airway. Increased airway CO2 alone is an unlikely mechanism for the reported benefits of BBT; nevertheless, further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voluntary hypoventilation in asthma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20.
曹桂珍 《中外医疗》2016,(35):43-45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配合低压力CO2气腹在后腹腔镜手术中的运用。方法方便选择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2009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通气量(MV)将患者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通气策略;观察4组患者时间段内HR、MAP、CVP以及PaCO2、PaO2的数值。结果4组患者气腹后T2、T3时间段的Pa-CO2和PaO2均较气腹前T1有显著性变化(P<0.05);但B2组T3时间段的PaCO2(42.3±1.7)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aO2(261±52)也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适当增加通气量,提高通气频率配合低压力CO2有助降低患者的PaCO2,减少高碳酸血症(HC)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