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甘露聚糖是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组成成分,某些克罗恩病(CD)患者体内可产生甘露聚糖抗体。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种成分)可与酵母菌相结合。MBL浓度取决于基因多态性。本研究旨在评估低浓度MBL是否有助于抗酵母菌抗体(ASCA)的产生。方法:用ELISA测定CD患者(n=74)、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n=22)及健康对照者(n=32)的血清ASCA和MBL浓度。用DNA测序法测定58例CD患者、18例UC患者及47例健康对照者的MBL基因多态性。甘露聚糖刺激后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47%的CD患者ASCA阳性,对照者相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在克罗恩病家族未感染成员中的报道呈现上升趋势。对于ASCA是由遗传因子控制家族性特征还是由于环境因素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为了评价基因对于ASCA的影响,研究了ASCA在孪生人群中的情况。患者与方法:对98对炎症性肠病孪生患者的ASCA加以分析,ASCA与临床表型和CARD15/NOD2基因型有关。结果:ASCA在克罗恩病的出现比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更为普遍犤40/70(57%)对vs5/43(12%)对犦,被证实与回肠的克罗恩病、狭窄或穿透方式及低龄有关,与CARD15/NOD2的关系尚未证实。在健康非单卵双生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3.
据Ann Rheum Dis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ntibodies,ASCA)是椎关节病(SpA)的第一个标志物。众所周知,ASCA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的标志物,但SPA患者发生克罗恩病的风险是否增加还不清楚。 SpA患者的ASCAIg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于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1例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对照组,n=35)和综合护理干预组(实验组,n=36),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优良率97.2%(35/36),对照组优良率82.9%(29/35)。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腰椎手术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第1次手术出院后随访12~70个月,分为未复发组33例和复发组45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疾病原发部位、疾病类型、肠内营养情况、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克罗恩病病变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疾病类型为穿透型(B3型)术前两周内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500 kcal/d及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再次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免疫抑制剂现多用于克罗恩病早期。然而,其对克罗恩病自然病程的影响,尤其是对手术治疗需要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本研究旨在评估过去25年克罗恩病患者手术治疗需要的发展。患者和方法:回顾2573例患者的病历。在以克罗恩病确诊时间定义的五个连续队列(1978~1982,1983~1987,1988~1992,1993~1997,1998~2002)中,通过K aplan-M eier分析评估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氨甲蝶呤)的应用、肠道切除术的需要及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确诊后头3个月在本院就诊的565例患者中,确诊时的克罗恩病特征在各队列间无差异。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支持小儿结肠克罗恩病给予特殊肠内营养治疗有应答的资料很少。作者检测了回肠、结肠、回肠结肠克罗恩病的临床和生化学应答,并评估了结肠组和回肠结肠组患儿结肠黏膜的内镜下与组织学应答。前瞻性地纳入65例急性肠道克罗恩病患儿(8~17岁)犤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 AI)>20犦。经回肠结肠镜、胃镜和全消化道钡透检查,患者被划分为3组(回肠组n=12,回肠结肠组n=39,结肠组n=14)。所有患儿接受特殊多聚合剂治疗并于治疗结束时再次行内镜检查。与结肠组和回肠结肠组相比,纳入回肠组患儿的病情严重度明显较轻(P=0.05)。然而,肠内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3月,经外科治疗的14例克罗恩病资料。结果:克罗恩病经药物治疗后,其复发率、急诊再手术率显著低于行急诊手术的克罗恩病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也远低于急诊手术患者。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较难确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可提高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血清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薄片法检测54例溃疡性结肠炎组(UC)、17例克罗恩病组(CD)、26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4种抗体的表达. [结果] pANCA在UC组阳性率为44.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GAB在UC组阳性率为35.2%,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D组阳性率为2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UC严重程度无关.ASCA在CD组阳性率为17.6%,略高于UC组(1.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PAB在实验中无一例阳性表达.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9%、90.3%、92.9%和46.7%.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2.6%和94.1%,pANCA-/ASCA+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7.6%和100%.[结论] 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敏感性.pANCA和GAB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UC较有价值,而ASCA和PAB对于诊断IBD意义不大.pANCA联合ASCA、GAB检测,对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克罗恩病膀胱瘘容易误诊,需提高对它的认识,以求早诊断早治疗。文中报道2例克罗恩病膀胱瘘误诊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讨论其病因学、诊断和治疗。2例均行手术并经病理确诊,术后随访至今治疗效果良好。认为CT结合膀胱镜是确诊克罗恩病膀胱瘘的首选检查。在治疗上手术为首选,大部分患者只需切除病变肠管,膀胱瘘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连接素抗体(Titin-Ab)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检测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86例MG患者(MG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0sserman临床分型将其分为眼肌型组(n=51)和全身型组(n=35),并择取80名同期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性体位干预对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406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03)术后均接受针对性体位干预,对照组(n=203)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疼痛、小腿腓肠肌Homans征阳性、LEDVT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无确诊为手术后并发LEDVT者,对照组术后确诊为LEDVT者5例(2.46%),对照组LE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62344,P=0.024451)。结论:针对性体位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有时非常困难,可能被常规影像学检查所漏诊。胶囊内镜可能发现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检出的小肠疾病。方法:分别用推进式小肠镜、小肠钡造影检查及胶囊内镜,对确诊或未确诊克罗恩病的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估。每位检查者对其他检查方法的结果保持盲性。顾问医师在检查之前和之后完成调查问卷。结果:22例确诊克罗恩病的患者作为1组,21例疑似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为2组。对1组患者而言,胶囊内镜检查可以比其他两种检查方法发现更多的糜烂病灶(P<0.001);在2组患者中,2例患者确诊为克罗恩病,但就检出率而言,三种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肠道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因肠道病变诊断不明,接受2~3个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最后确诊为CD或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检查资料;以最终的综合诊断为标准,对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肠结核33例,克罗恩病31例。在最终确诊为肠结核的患者中,31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其临床及内镜表现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HGB)明显上升(P<0.05)。相反,在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有一定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前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9%、93.94%、90.32%。结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引言:有报道称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其健康的一级亲属体内存在多种疾病的特异性血清抗体。后者的血清抗体被普遍认为是疾病易感性的潜在标志物。本项长期随访研究旨在评估抗体阳性的一级亲属的结局。患者与方法:对25例克罗恩病、19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02例一级亲属的血清ASCA、pA N CA、胰腺细胞和杯状细胞抗体进行检测。留取血清标本7年后,对比抗体阳性和抗体阴性一级亲属患炎症性肠病的病例数。结果:102例一级亲属中有34例(33%)至少一项受检血清抗体呈阳性。在随访期间,各有1例一级亲属被诊断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然而,这2例一级亲属…  相似文献   

16.
李南南 《当代医学》2021,27(29):75-77
目的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联合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IBD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全部受检者均行血清ANCA、ASCA和GAB检测,比较两组检测阳性率及联合指标检测与单项指标检测诊断IBD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血清ANCA阳性率(71.43%)、ASCA阳性率(75.60%)、GAB阳性率(80.95%)均高于对照组(32.00%、26.00%、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NCA、ASCA、GAB联合检测诊断IBD特异性(100.00%)、敏感性(95.24%)、准确性(97.35%)均高于单项指标ANCA(64.00%、68.25%、66.37%)、ASCA(78.00%、69.84%、73.45%)、GAB(74.00%、79.37%、7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NCA、AS-CA和GAB联合检测诊断IBD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90例肝胆手术患者为分析对象,参照组(n=45)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n=45)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结果:研究组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的护理相比较,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肝胆手术患者的治疗之中,临床疗效更佳,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对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造影,对所得图像进行重组分析,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对克罗恩病的征象及其并发症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小肠镜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23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8段小肠受累,正确诊断29段,敏感性76%。23例患者中发生不同程度肠梗阻者8例,肠内瘘者3例,肠外瘘者2例,腹腔脓肿者3例,肠穿孔并蜂窝织炎1例,均得到正确诊断。CTE检查诊断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3%和94%。克罗恩病并发症的主要CT征象: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8/23),瘘管(5/23)、肠周环形强化病灶(3/23)、肠外气体(1/23)及肠系膜斑片状高密度影(1/23)等。结论:CTE能够显示克罗恩病不同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在评估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研究目的:肠道狭窄是克罗恩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局限性狭窄可避免手术的治疗方法,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则少有报道。患者与方法:46例有克罗恩病相关症状并且X线检查显示肠道狭窄的患者(26例女性,20例男性,中位年龄34岁)接受球囊扩张术。该研究计划在最初2个月内对患者进行4次连续治疗直至症状缓解,随后的扩张术取决于临床需要。结果:7例患者(15%)不适合球囊扩张,原因包括技术问题(n=2)、内瘘(n=3)、无狭窄(n=2)。39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治疗,其中23例患者(59%)的梗阻位于回肠结肠连接处,16例(41%)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影响。方法择选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腹部手术患者69例,作为研究主体。以护理方式差异作为分组依据,划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4)。将常规护理实施于对照组,将中医护理干预实施于观察组。对两种护理方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实施于腹部手术病人中,对于促进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