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上颌窦囊肿的治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对51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58侧)上颌窦囊肿,其中鼻腔外侧壁切开下鼻道开窗35侧,15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窗口中、下鼻道边。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内镜定期回顾显示上颌窦口畅通无阻,鼻黏膜下平滑,对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 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 s s e r k l i ng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 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优点及方法。方法:在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39倒,其中7例(7侧)上颌窦自然口狭窄或闭锁。术中予以扩大窦口,5例(6侧)经鼻内镜开放筛房,9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在术中同期予以手术矫正。结果:39例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对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因素,术中同期予以矫正,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方法: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2周~1个月拔除硅胶管,并获随访资料。结果:22例病人,置入硅胶管24侧,随访6~12个月,治愈16例,好转6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是一种疗效可靠,费用经济,操作简单的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汤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36-2838
目的:比较保留上颌窦口黏膜和不保留上颌窦口黏膜的两种上颌窦手术方法对慢性上颌窦炎治愈率的差异。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病例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采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手术。对照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扩大上颌窦骨性窦口并切除上颌窦口黏膜;治疗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扩大上颌窦骨性窦口但保留上颌窦口黏膜贴于骨性创口。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依照海口1997年标准,对照组72侧,治愈65侧,治愈率为90.3%,治疗组77侧,治愈70侧,治愈率为90.9%;对照组好转4侧,好转率为5.6%,治疗组好转4侧,好转率为5.2%。结论:鼻内窥镜下两种上颌窦炎处理方法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6.
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在 2 0个尸体头颅上观测上颌窦窦口、鼻囟门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①上颌窦内口紧邻眶下壁 ,距离 (3 72± 0 6 3)mm ;鼻内开口与眶底最低处平行或高于该平面 ,矢状位上与眶纸板同处一垂面或居于其内侧。②上颌窦鼻内开口距离鼻泪管 (5 5 0± 3 73)mm。③鼻囟门上下径 (11 72± 2 10 )mm、前后径 (16 75± 6 30 )mm、厚度 (3 0 0± 0 6 8)mm、前界距离鼻泪管 (3 44± 0 75 )mm、后缘距鼻后外侧动脉 (8 79± 1 0 0 )mm ;鼻小柱基部至鼻囟门后缘为 (5 4 32±3 15 )mm。④眶下壁与下鼻甲上缘之间 ,随着移向下鼻甲后端 ,距离逐渐增宽。结论 上颌窦窦口及鼻囟门与眼眶和鼻泪管关系密切 ,内窥镜下中鼻道行上颌窦开窗 ,可沿下鼻甲上缘寻找窦口 ,咬除鼻囟门扩大窦口的安全方向为向下和向后 ,向前不能超过 5mm ,防止眼眶和泪道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谨防损伤鼻外侧后动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鼻腔-鼻窦气流场特征及一氧化氮(NO)在鼻腔-鼻窦间的分布与扩散状况。 方法 对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CT检查获取二维结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定相应边界条件后,数值模拟潮气量为600 mL时鼻腔-鼻窦内的气流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立鼻腔气道简化数值模型,研究NO在鼻腔-鼻窦间的扩散过程以及上颌窦口NO质量分数、上颌窦口大小、中鼻道流速3个参数对NO扩散的影响。  结果 (1)鼻腔气流场特征:气流量患侧为220 mL,健侧为380 mL;双侧气流分布特征相同,鼻阈区气流速度最快,气流主要经过总鼻道中、下部且流速较快,中鼻道、下鼻道、嗅裂气流分布较少且流速慢;鼻腔气流以层流为主,多个部位可观察到漩涡或反向气流。(2)上颌窦口局部气流场特征:呼气相和吸气相双侧上颌窦腔内流速均近乎为0 m/s;患侧上颌窦口与毗邻中鼻道几乎无压强差和流速差;而健侧则有一定的压强差和流速差,吸气相和呼气相压强差分别为6 Pa和2 Pa。(3)呼气相峰值时刻:上颌窦口NO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0.5时,前鼻孔与窦口处浓度比均为22%;上颌窦口直径分别为10 mm、7 mm时,上述质量分数比分别为27.5%、21%;当上颌窦口处流速分别为0.062 m/s、0.4 m/s时,上述质量分数比分别为27.5%、52.5%。 结论 上颌窦内气流以自由扩散方式运动,速度近乎为0 m/s;呼气相前鼻孔处NO质量分数与上颌窦口大小、窦口处NO质量分数及中鼻道流速呈正相关,但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鼻泪管解剖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熟悉鼻泪管的局部解剖关系 ,为鼻内镜下鼻泪管的手术提供依据。②方法 对 5 6侧正中矢状位切开尸头的鼻泪管进行解剖学测量。③结果 鼻泪管开口位于下鼻道前 1/ 3段顶或侧壁 (30侧 ,2 6侧 )。鼻泪管长度为 (15 .99± 2 .5 2 )mm ,鼻泪管上口径平均 2 .97mm ,鼻泪管中段管径 4.2 0mm ,鼻泪管上口内侧壁厚平均 0 .73mm ,中段内侧壁厚平均 0 .5 5mm ,鼻泪管下口前缘至前鼻棘距离平均 2 1.97mm ,下口前缘至下鼻甲前缘附着处的距离平均为 10 .5 4mm ,上颌窦开口前缘到鼻泪管后壁的距离平均 3.82mm ,鼻泪管长轴与眉间至前鼻棘连线的夹角为 8.74°± 1.39° ,以上各指标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 =- 0 .983~ 1.481,P >0 .0 5 )。④结论 鼻泪管上口位于鼻丘隆突下缘 ,下口位于下鼻道前端顶或侧壁 ,是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利用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疗效。方法:对67例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微波辅助鼻窦手术,在30°7、0°鼻内窥镜引导下,利用微波辐射器可随意弯曲的特点,将微波探头经扩大的上颌窦口伸入窦内热凝窦内息肉和囊肿,彻底清除病变。需扩大上颌窦口者同时用微波行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治愈58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治愈率86.6%。结论:此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弥补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13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24例尸头解剖对上颌窦自然开口位置及其邻近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半月裂较中鼻道狭窄,而上颌窦口多位于半月裂内,常被钩突遮盖。12例慢性上颌窦炎患者通过在鼻内窥镜下将钩突切除,有效率为95%。本文还对这种术式的可行性和适应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与上颌窦黏膜的关系。方法:收集有上颌后牙缺失的168例患者200侧上颌窦(男性82例,女性86例,年龄22~83岁)的CBCT影像资料。应用Invivo5 软件对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进行观察、测量。用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窦口含气直径(r=-0.250,P=0.000)、性别(r=0.176,P= 0.013)、鼻中隔缺牙侧偏曲(r=-0.161,P= 0.023)、剩余牙槽嵴高度(r=-0.156,P= 0.028)与上颌窦黏膜厚度(MT)相关;钩突角度(r=0.039,P=0.585)、中鼻道宽度(r=-0.028,P=0.699)、年龄(r=-0.034,P=0.617)与上颌窦黏膜厚度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窦口直径(t= -3.971,P=0.000)、剩余牙槽嵴高度(t=-2.544,P=0.019)、鼻中隔缺牙侧偏曲(t=-2.361,P=0.012)是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关键因素(均P<0.05),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窦窦口直径、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骨高度。结论:上颌窦窦口毗邻结构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术前对窦口毗邻结果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保证手术预后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对26例确诊为上颌窦囊肿的住院患者,经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口球囊扩张后,应用电子喉镜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插入上颌窦,应用活检钳摘除上颌窦囊肿;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6例上颌窦囊肿均被成功摘除,术后未出现鼻腔出血、鼻腔粘连、鼻泪管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囊肿复发,再次经上颌窦自然口插入电子喉镜摘除后痊愈。结论: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手术保留了上颌窦完整解剖生理结构,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手术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亮  周斌  邓世山  王松  张林  李瑞祥 《四川医学》2003,24(12):1231-1232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0具2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95.0%(19侧),向筛漏斗引流占5.0%(1侧);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20.0%(4侧),向筛漏斗引流占15.0%(3侧),向侧窦引流占65.0%(13侧);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30.0%(6侧),向侧窦引流占70.0%(14侧)。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上颌窦内窥镜开窗术提供相关断层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0个(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进行切片,10个行矢状面切片,10个行水平面切片,10个行冠状面切片。观察上颌窦口的形态,测量上颌寞口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矢状面上,上颌窦口位于上颌窦的内侧壁,为小规则的四边形。上颌窦口最高点高于或平行于通过眶底最低处的水平面;在矢状位上,80%(16/20)上颌窦口与眶底板同处一垂面。钩突位于鼻泪管后内侧,其游离缘中上部距鼻泪管后壁较近,平均值为3.3mm左右;②水平面上,骨性上颌寞口的前后径为18.24±2.28mm;其前界与鼻泪管后壁的距离为2.96±0.87mm,鼻泪管后擘的厚度为0.24±0.13mm。③冠状面上,上颌窦口的上下径为10.64±2.48mm,上颌窦口上界至眶下壁与上颌窦内世交界处的距离为3.12±0.63mm,眶下壁的厚度为2.12±0.83mm.结论骨性上颌窦口与眶底和骨性鼻泪管后壁关系密切,内窥镜下中鼻道行上颌窦开窗,扩大窦口的安全方向为向下和向后,向前向上咬除至骨质时应当停止,避免损伤眶底和鼻泪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鼻腔额窦的薄层断面解剖图像,追踪额窦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钩突及其他的相关数据,为额窦的鼻丘径路及钩突径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鼻部连续断面图像,不同层面上观察额窦的解剖边界及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气房前壁、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额隐窝为一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为(7.12±0.74)mm,前壁厚度为(0.47±0.09)mm,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为(1.27±0.22)mm ,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为(1.71±0.08)mm。结论:通过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解剖,可获得较精确的鼻丘气房前壁及钩突等重要结构的相关数据,为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检查分析高海拔地区汉、藏、回3 个民族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 置关系,为拔牙、口腔外科手术、种植和植骨手术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汉、藏、回3 个民族各 110 例(男女各55 例,左右共110 侧),共330 例上颌窦的CBCT 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根 尖和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根尖的平 均距离为:汉族(5.52±1.47)和(4.46±1.82)mm,藏族(6.65±1.72)和(6.19±1.71)mm,回族(5.45±2.04) 和(4.07±1.74)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1 磨牙根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4.09±1.74)和(2.74±1.59)mm, 藏族(5.05±1.62)和(4.25±1.68)mm,回族(4.23±1.71)和(2.72±1.67)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磨牙根 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3.66±1.79)和(2.55±1.58)mm,藏族(5.29±1.67)和(4.14±1.71)mm,回族(3.49±1.76) 和(2.45±1.66)mm ;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磨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汉族(12.82±1.69)和(11.83±1.67)mm, 藏族(13.70±1.79)和(13.14±1.59)mm,回族(13.25±1.62)和(11.14±1.58)mm。结论 高海拔地区汉、藏、 回3 个民族的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存在差异;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第1 磨牙、第2 磨牙牙 根距离的平均值:汉族和回族均低于藏族;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男性:藏族> 回族> 汉族,女性:藏族> 汉族> 回族。  相似文献   

18.
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行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或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随访1年,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防止复发,术后便于术腔清洁处理,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下三种不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种不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的体会。方法依据囊肿位置不同及是否伴有其他病变,对27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三种不同径路切除,即经上颌窦自然口径路的10例,经下鼻道径路的5例,经上颌窦前壁的12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无病变残留及复发,但由于径路不同,要注意相关问题及副损伤。结论经上颌窦自然口径路留置窦口大小要适度,不要损伤窦口周围重要结构;经下鼻道径路选择适应症有局限性,应注意不要损伤鼻泪管;经上颌窦前壁径路,损伤小,比较直观,对鼻腔正常结构无损伤,适合于任何位置的囊肿。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手术中处理病变中鼻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建平 《右江医学》2001,29(2):133-134
目的 :研究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FESS)中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方法 :在 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FESS中 ,对病变中鼻甲适当处理 ,并术后观察中鼻甲、筛窦术腔及上颌窦口开放情况。结果 :术后 6个月中鼻甲恢复正常 31例 ,发生粘连 9例 ;上颌窦口开放 33例 ,狭窄 7例 ,病变中鼻甲大多恢复正常。结论 :在FESS中 ,适当处理病变中鼻甲 ,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