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2.
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致不能平卧的危重病人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穿刺方法:体位选择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的外侧1.0~1.5cm,下方1.5-2.5cm;进针的方向为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大约10°~30°角,穿刺针与锁骨轴线呈约30°~60°角,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中1/3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4~17cm。结果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00%,一针穿刺成功率67.86%,再穿刺成功率28.57%,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率3.57%;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走向颈内静脉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导管感染1例;无血气胸、乳糜胸、导管堵塞、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为不能平卧的危重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右锁骨下凸为骨性标志,其下方2.0 cm为穿刺点,指向距胸锁关节1.0cm的锁骨上缘.结果 共应用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5例,一次置管成功为110例,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为12例,3例改用其他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 应用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156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1560例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年患者,枕仰卧,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夹角的平分线上,距离夹角顶部约1.5cm,针头指向胸锁关节下缘,穿刺时穿刺针与水平面呈25°,刺入2.5~4cm即能进入锁骨下静脉,把导管导丝沿穿刺针插入中心静脉,插入时需无明显阻力。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结论经锁骨上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卜林明  李俊 《云南医药》2001,22(2):122-123
目的:比较经右侧锁骨上径路与颈内静脉径路及锁骨下径路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准确性的影响。方法:1例择期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麻醉后由专人使用深静脉穿刺包进行穿刺,成功后由助手测量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置管后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经右侧锁骨上径路置管准确性优于锁骨下径路,穿刺并发症低于右颈内静脉径路。结论:右锁骨上径路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8.
经皮脉置管术是经皮肤将外套管针置入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并保留的特殊穿刺方法,它简便,安全、科学、实用,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1直接中心静脉置管 适用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全部肠道外营养,周围静脉空虚,硬化或反复穿刺不能再用;中心静脉压监测。1.1锁骨下静脉置管 首选右侧锁骨下静脉,因其管径粗,无瓣膜、其压力精确反应右心房压,穿破胸膜顶和胸导管的发生较左侧低。穿刺途径为锁骨上进计法及锁骨下进针法。1.2颈内静脉置管 成功率低,但并发症少于锁骨下静脉,易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因其管腔粗,远离胸膜顶…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钢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61-16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首选右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1.5cm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次选右颈内静脉中路入路穿刺颈内静脉,采用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盒(双腔管,管径型号7Fr或11Fr),观察记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右锁骨下静脉798例(69.09%),右颈内静脉284例(24.59%),一次穿刺置管成功1010例(87.45%),发生各种并发症84例(7.27%),其中心律失常16例(1.39%),包括窦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多联律房性期前收缩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结论:引导钢丝进入血管过深是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建议当引导钢丝进入静脉10cm左右就开始置管,成人置管深度12~15cm不会出现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1.
倪春明 《上海医药》2013,(10):46-47
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准确、可靠,故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但因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会  相似文献   

12.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临床,吉林省吉林大学第四医院干部病房用此项技术,为老年患者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支持及化疗等治疗提供静脉通道。中心静脉置管分为通过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相似文献   

13.
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较佳途径.方法 将9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E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Ⅰ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组),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组穿刺置管的穿刺完成时间比Ⅰ组和S组穿刺要短(P<0.01)、并发症少(P<0.05).E组穿刺和Ⅰ组穿刺比S组穿刺的置管完成时间长(P<0.01).三种穿刺的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雪枝  王琪 《河北医药》2011,33(19):3024-3025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以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措施。包括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因颈内静脉体表标志相对明显、方法较易掌握、易穿刺、置管时间长,容易护理,不限制患者活动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良超声引导法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血液净化患者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重复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根据体表标志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彩超组40例经我院B超室具有彩超操作资质专科医师超声术前引导划线,明确颈内静脉位置、走向、颈内动静脉血管关系、距皮深度,并通过剑突下两腔心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在右心房观察导引钢丝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组患者分别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情况、置管并发症、接管透析血流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彩超组40例患者穿刺置管均获成功,无1例出现误穿动脉,穿刺置管出血量极少,无1例出现气胸等相关并发症。行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流效果满意,穿刺置管安全性、时效性、可重复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改良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重复性强,可以提高血液净化治疗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简便性、安全性、可靠性,减少患者痛苦,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流充足可靠。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7-12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解剖位置选好穿刺点,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包内自带的穿刺针穿刺静脉,导入单针双腔静脉导管。观察所有患者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96.55%,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96.42%,股静脉置管成功率100%;股静脉导管平均留置时间87d,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无差异平均162d;主要并发症为局部感染13例,局部渗血32例,损伤动脉血管6例,导管堵塞3例,均经及时解决处理。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无法行动静脉瘘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置管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静脉输液输血技术。应用在快速大量输液输血抢救危重病人或需长期静脉输液及静脉高营养疗法时,能保持良好的通路。 1 穿刺置管方法及护理: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皮下行径清晰可见,压迫近心端,静脉充盈后直径达1cm。表面投影自下颌角经胸锁乳突肌至锁骨中线连线。①穿刺置管方法:穿刺时病人取平卧位,选左或右侧颈外静穿刺点,在穿刺侧肩部略垫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以来开始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为抢救危重病人开辟快速通道 ,以便快速扩容和用药 ,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及浅表静脉穿刺有困难患者长期用药提供方便 ,现收集了100例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病例 ,现将其穿刺置管术的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随机收集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 ,其中年龄33~80岁 ,置管时间3~180天 ,平均66天 ,穿刺部位右侧锁骨下静脉96例 ,左侧锁骨下静脉4例。2操作方法患者平卧 ,肩下垫小薄枕头 ,肩略向上提并外展 ,头稍后仰 ,偏向对侧 ,使颈部充分暴露 ,一般采用右侧 ,因为左侧穿刺易…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是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的重要方法,穿刺置管有许多可选择的途径,导管针可经过不同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临床多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但因解剖复杂,定位困难,操作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我科从2010年1月实行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方法,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1999年5月~2003年1月我们对38例颈内静脉插管患者进行护理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 .1本组患者38例 ,男25例 ,女13例 ,年龄7~65岁 ,平均46岁。其中外伤致失血性休克17例 ,服毒昏迷12例 ,癌症晚期6例 ,腹水原因待查2例 ,置管时间2~30天 ,平均13天。1 .2材料 :选用美国ARROW -HOWS三腔导管。1 .3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转向穿刺对侧。颈内静脉穿刺点选择右侧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上缘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顶点。常规消毒后 ,铺无菌孔巾 ,1 %利多卡因局麻 ,5ml注射器抽取肝素生理盐水连接穿刺针 ,穿刺角度30~50度 ,边进针边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