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和来曲唑片(2.5mg/d口服)治疗,28天为一周期,治疗3个周期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疼痛缓解、骨转移病灶疗效、活动能力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52.5%和77.50%,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口服来曲唑片2.5 mg/d,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5 min以上),28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疼痛缓解率、骨转移灶改善率、活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6.84%、52.63%、73.68%,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毒副反应轻。结论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是一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31例肿瘤骨转移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治疗组31例骨转移疼痛患者每次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mg加入生理盐水溶液100ml静脉滴注不少于15min,同时联合化疗;对照组29例骨转移疼痛患者单用化疗。3~4周为1周期;连续用药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70.97%,对照组为44.83%,两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化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晚期肿瘤的转移性骨痛明显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唑来膦酸为主治疗乳腺癌骨转移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晚期有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40例,其中单纯使用唑来膦酸治疗20例(单纯组),联合放化治疗20例(联合放化组)。用唑来膦酸4mg溶于生理盐100mL中,静脉滴注15min以上,每4周1次,共2~4个周期,同时对有化疗及放疗指征者用唑来膦酸治疗第3d后开始化、放疗,以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及无效(NR)来评估疗效。结果全组40例,CR9例,PR21例,MR7例,NR3例,总有效率为75%,其中单纯使用唑来膦酸20例,CR4例,PR10例,有效率为70%,唑来膦酸联合使用化、放疗20例,CR5例,PR11例,有效率为80%。全组病例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20例),8例出现肌肉酸痛和骨痛加重现象。结论第3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晚期骨转移痛所致骨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合并使用化、放疗的病例中,止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唑来膦酸钠对来曲唑所致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量丢失的临床疗效,探讨唑来膦酸钠对乳腺癌患者的骨保护作用。方法:60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行6个疗程的化疗,无骨转移病例。对照组:30例化疗后继续服用来曲唑2.5 mg/d;治疗组:30例患者化疗后服用来曲唑2.5 mg/d+静滴唑来膦酸钠4 mg,每3个月为1个疗程,共12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骨密度(BMD)、血钙(Ca)、血磷(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rosslaps)及血清骨钙素(OP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血清OPG均较治疗前增加,β-Crosslaps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钙、血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对应用来曲唑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有很好的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42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予唑来膦酸4 mg与帕米膦酸二钠90 mg静滴,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20例总缓解率为90%,对照组21例总缓解率85.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和47.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6倒,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2例)行单纯放疗,30Gy/10次.结果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骨疼痛有效率为90.9%,单纯放疗组疼痛有效率为69.0%(P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唑来磷酸联合来曲唑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联合用药的止痛效果、骨转移灶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止痛总有效率91.67%,骨转移灶有效率54.17%;对照组止痛总有效率70.83%,骨转移灶有效率8.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唑来磷酸联合来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明显,且是1种有效地治疗骨转移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每3个月静滴唑来膦酸4mg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口服来曲唑内分泌治疗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40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病情稳定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用来曲唑2.5mg/d口服,唑来膦酸4mg静滴,每3个月1次,对照组仅用来曲唑2.5mg/d口服。每3个月进行疼痛评分,每年腰椎骨密度测定1次,观察患者有无骨折及骨转移。结果40例患者均随访2年,治疗组的骨骼疼痛、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骨折及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每3个月静脉滴注4mg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过程中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及化疗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均接受唑来膦酸联合放化疗治疗。化疗以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或紫衫醇方案为主;放射治疗采用6MV-X线局部放疗,DT40Gy/20次或30Gy/10次;唑来膦酸4mg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月1次,共用1年以上。结果全组28例患者25例完成治疗,3例治疗前并发肝转移者因病情加重死亡。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2例,轻度缓解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8.57%;骨转移灶疗效:CR2例,PR8例,NC16例,PD2例,总有效率为44.4%,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是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伴有不同程度骨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应用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唑来磷酸或来曲唑治疗,观察骨转移灶的变化及止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24例患者骨转移灶有效率54.17%,止痛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24例患者骨转移灶有效率8.33%,止痛总有效率70.8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唑来磷酸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有效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灶的临床方法,且对骨转移所致的疼痛止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42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联合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化疗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情况、疼痛改善情况、骨病灶控制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有效率为86.7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11%(P <0.05);联合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41%(P <0.05);联合组患者骨病灶控制率为51.4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1.62%(P <0.05);联合组患者发热、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病情,控制骨病灶,临床需预防和控制化疗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任锦霞  赵林  罗洪涛 《甘肃医药》2009,28(4):253-256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唑莱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8例采用放化疗联合唑莱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局部骨转移灶30Gy/10f放疗,4周期含蒽环类,紫杉类,长春瑞滨,铂类药物的联合方案化疗及2周期唑莱膦酸治疗。结果: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CR):52.08%(25/48),部分缓解(PR)35.42%(17/48),轻度缓解(MR):8.33%(4/48),无效(NR):4.17%(2/48),总有效率(CR+PR)为87.50%(42/48)。骨转移灶控制率:完全缓解(CR):12.50%(6/48),PR(部分缓解):33.33%(16/48),NC(无效):39.58%(19/48),PD(进展):14.58%(7/48)总有效率(CR+PR)为45.83%(22/48)。治疗结束后2个月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显效:29.17%(14/48),有效60.42%(29/48),无效10.42%(5/48),总有效率:89.58%(43/48)。结论:放化疗联合唑来膦酸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润河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实验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唑来磷酸(4mg 静滴 4周/次)治疗,实验组采用润河汤联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期后两组患者的卡氏评分(KPS)、生活质量评分(FACT-G)、疼痛效果(VAS)、血钙(Ca)、骨质修复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骨质修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Ca、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河汤联合唑来磷酸可有效缓解肺癌骨转移患者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夏群  龙清  夏耀雄  崔建国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0):131-132,135
目的探讨放射疗法联合唑来磷酸治疗癌性骨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6例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患者,采用唑来磷酸4 mg+生理盐水100 mL/15 min;放射治疗第1天用药,常规照射DT40~50Gy/20~25次.结果止痛效果:有效率95%,95%CI为87.69%~95.56%;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74%,95%CI为61.63%~85.61%;不良反应:发生率30%,95%CI为18.78%~44.10%.结论放射治疗联合唑来磷酸治疗癌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53钐-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153Sm-EDTMP)联合唑来磷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使用153Sm-EDTMP联合唑来磷酸静脉注射治疗20例去势后前列腺癌骨转移伴有不同程度骨痛患者,观察其镇痛效果、骨转移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2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止痛的总有效率94.12%,无效5.88%,骨转移灶有明显减少。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53Sm-EDTMP联合唑来磷酸对去势治疗后的前列腺癌骨转移骨痛的临床止痛疗效明显,对多发骨转移癌伴骨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30例:帕米膦酸二钠90mg,静脉滴注4h,每4周重复1次。唑来膦酸治疗组26例: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4周重复1次。对患者的骨相关事件(SRE)、生存质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相比,唑来膦酸治疗组第一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均明显后延(中位时间12个月vs 6个月,P=0.035)。唑来膦酸治疗组改善骨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两研究组改善骨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均逐渐恶化,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患者一般健康状态恶化程度更显著(P=0.03)。唑来膦酸治疗组的骨转移灶缓解率明显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73%vs 37%,P=0.024)。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在延迟SRE发生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唑来膦酸优于帕米膦酸二钠,而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8.
闫晋 《现代医学》2012,40(5):579-582
目的:探讨应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不良反应与预防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2例)和观察组(148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使用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观察组加以预防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唑来膦酸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过性不良反应可以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唑来膦酸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4例恶性肿瘤伴骨转移癌痛的病人,其中采用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病人归为观察组,单独使用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的病人归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病人羟考酮缓释片的用量、不良反应以及病人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在首次滴定后羟考酮缓释片用量、生活质量、疼痛数字评分(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之间羟考酮缓释片用量、治疗4周后2组之间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疼痛NR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等,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痛可以减少羟考酮缓释片的用量,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