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上海医学》2013,(5):413
本书主编李兆申教授为国家重点学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本书主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公认的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消化内镜的基本设置和消毒,第二章主要介绍内镜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介绍各种内镜诊疗的质量控制要点。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内镜操作,如孕妇、小儿的内镜操作等。  相似文献   

2.
第六讲取穴法和任脉、督脉及其常用穴位针灸治疗疾病,取穴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在介绍穴位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取穴方法,然后再分别介绍十四经及常用穴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疗设备》2020,(5):187-188
本文主要介绍一款新型医院辐射测量仪福禄克RaySafe 452:首先介绍医院环境下对辐射防护测量仪的需求;然后介绍常见的测量仪技术,阐述其可能性和界定,指出并讨论医院用测量仪测量方面的一些难点;最后介绍福禄克RaySafe 452的技术,总结该仪器如何解决已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中医外科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就中医外科临床见习由老师床边讲授法这一单一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使临床见习形式活泼多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临床见习质量。主要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一、介绍性见习 介绍性见习,就是以由老师介绍情况为主,不加评论与解释,由学生自己去体验与判断。其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介绍医院的情况与环境;(二)典型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的高山教授介绍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临床诊断,特别介绍了如何寻找易损斑块,其中着重介绍了脑血流微栓子信号的识别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热敏纸的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热敏记录体系即双组分体系和热转移体系。然后重点讲述了热敏纸的生产,包括热敏原纸、涂料配比和涂布方式,最后介绍了几种新型的热敏纸。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以凌阳SPCE061A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指纹识别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强,操作方便,可广泛应用于需要指纹识别的各种场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指纹采样算法,最后介绍了软件设计方法及流程图。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出版本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蔡宝昌、赵国平主编,分4个部分:认识篇介绍中西医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诊断篇介绍传染病的诊断知识,通过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传染病;治疗篇为本书之重点,分别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介绍治疗传染病的方法,特别是中医的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及单秘验方;预防篇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及方法。书末还有附录,介绍传染病的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9.
《上海医学》2015,(3):258
本书主编李兆申教授为国家重点学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本书主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公认的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消化内镜的基本设置和消毒,第二章主要介绍内镜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介绍各种内镜诊疗的质量控制要点。此外,本  相似文献   

10.
《上海医学》2012,(11):942
本书主编李兆申教授为国家重点学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本书主要介绍当前国内、外公认的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消化内镜的基本设置和消毒,第二章主要介绍内镜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介绍各种内镜诊疗的质量控制要点。此外,本  相似文献   

11.
胡洪义 《医学综述》2012,(18):3130-313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方法将88例慢性额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8例)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对照组(40例)行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持续引流联合常规清创及带蒂骨膜瓣封闭额窦腔的方法治疗开颅术后额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的31例开颅术后出现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采用单纯清创引流治疗,14例采用负压封闭持续引流联合常规清创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 单纯清创引流治疗治愈12例,5例术后复发,治愈率为70.6%,负压封闭持续引流联合常规清创引流治疗治愈14例,术后无复发,治愈率为100.0%.负压封闭持续引流联合常规清创治疗治愈率高于单纯清创引流治疗(P<0.05).结论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常规清创及带蒂骨膜瓣封闭额窦腔的方法,能够促进感染灶清除及创面愈合,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24):4470-4473
Background  Intersinus septal cell (ISSC) is not a very uncommon frontal recess cell. But it is poorly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natomic variant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anatomy, classification of ISSC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subjects.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identified ISSC in 200 consecutive subjects who had undergon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120 without frontal sinusitis (group 1) and 80 with frontal sinusitis (group 2). The ISSC wa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ype I ISSC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sinuses, type II ISSC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recess. The patients of frontal sinusitis had undergone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ISSC.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orrelate the ISSC and its type to the presence of frontal sinusitis.
Results  The ISSC was obvious when reviewing the coronal and axial CT scans. Of the 200 CT scans reviewed, ISSC were present in 90 (45%). Of the 120 scans in group 1, ISSC were present in 49 (41%), among which type I ISSC was in 22 (18%) and type II was in 27 (23%). Of the 80 scans in group 2, ISSC was present in 41 (51%), among which type I ISSC was in 16 (20%) and type II was in 25 (3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bou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otal ISSC, type I and II ISSC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2.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ISSC was very high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ISSC was helpful for surgeon to operate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sinus or frontal recess. The type II ISSC could be relatively easily removed from frontal rece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鼻内镜手术后复发额窦炎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探究额隐窝气房残留情况以及再次手术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术后复发额窦炎的患者64例,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 VAS)评分。根据国际额隐窝气房分型(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IFAC)的标准对患者鼻窦CT进行分析,对各类额隐窝气房的残留情况进行统计,同时统计各额窦的Lund-Mackay评分(LM值),使用SPSS 2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及额隐窝气房残留情况与额窦LM值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分析额窦121侧,各种额隐窝气房均有残留,气房残留情况为:鼻丘气房共108侧(89.3%)、鼻丘上气房共11侧(9.1%)、鼻丘上额气房共19侧(15.7%)、筛泡上气房共20侧(16.5%)、筛泡上额气房共13侧(10.7%)、眶上筛房共40侧(33.1%)、额窦间隔气房共49侧(40.5%)、1型额窦间隔气房共15侧(12.4%)、2型额窦间隔气房共34侧(28.1%),其中额窦间隔气房和眶上筛房相对更容易残留。术后1年随访人数为54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鼻部症状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6±1.4和2.8±1.4。共7例行Draf Ⅲ型手术,术前及术后1年鼻部症状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7.6±1.1和3.9±0.9。统计学分析显示,先前的手术次数(P=0.016, OR=2.639)与额窦LM值增长相关, 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56, P<0.01)。 结论 复发的鼻窦炎患者中部分额隐窝气房残留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手术中应彻底清除额隐窝气房,通畅引流,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0度镜引导下经改良鼻丘入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疾病的效果。方法:将110例额窦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入路额窦开放术,观察组患者接受0度镜引导下经改良鼻丘入路额窦开放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应激反应、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0度镜引导下经改良鼻丘入路额窦开放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应激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 I诊断鼻副窦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鼻副窦炎的SE序列T1W I和T2W I的MR I表现。结果病变累及上颌窦78例;筛窦106例;蝶窦17例,额窦37例。筛窦炎可同时伴发上颌窦炎,所有病变均好发于右侧。所有病例均可见窦腔粘膜增厚,呈长或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增厚粘膜有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鼻副窦炎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修正手术联合中鼻甲全部或部分切除治疗难治性鼻窦炎(RR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R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修正手术联合中鼻甲全部或部分切除治疗,其中26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采用内镜下传统矫正切除,16例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采用黏膜电凝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后1个月、6个月鼻塞、鼻漏、嗅觉减退或障碍、面部疼痛或压迫感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1)。患者手术后1个月、6个月的SNOT-20量表评分总分、躯体症状、精神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患者手术后1、6个月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值均显著的低于手术前(P<0.01)。患者手术后达到治愈17例(40.48%)、好转21例(50.00%)、无效4例(9.52%)。结论: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修正手术联合中鼻甲全部或部分切除治疗RRS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指标,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儿童慢性鼻窦炎CT扫描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窦CT扫描对诊治儿童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6例 (162侧 )鼻窦炎患儿于治疗前后均行CT扫描 ,治疗为鼻窦负压交替治疗及上颌窦穿刺冲洗 ,切除邻近病灶器官。结果 :儿童鼻窦炎多为上颌窦炎症 (63 /86) ,部分累及筛窦、额窦 ,全组鼻窦炎少见。结论 :冠位CT能准确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 ,轴位CT显示窦腔内病变 ,冠位、轴位同时检查对鼻窦炎诊治有显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8例额叶癫痫病人的EEG、CT、SPECT检查的定位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85.7%的病人在发作间期和/或发作期EEG有额叶定位的征象,其中70%的患者两项结果一致,两者结合可提高定位诊断阳性率及准确率。CT检查仅42.9%发现额叶损害,但仍是重要辅助诊断手段,2例EEG不定位于额叶,CT发现额叶病变。11例SPECT检查中10例有额叶血流灌注异常,其中8例与EEG结果一致,但SPECT的范围多超出额叶,表明SPECT检查在额叶癫痫功能定位方面较敏感,但欠精确。提示EEG、SPECT、CT三者形态与功能定位相结合,对额叶癫痫诊断有较大意义,且有助于进一步进行深部电极精确定位检查及治疗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