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各种心脏病皆可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在诊治方面已有许多文献资料,但有关慢性心衰的心电图特征报导甚少。本文分析一组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电图 T 波变化,共136例。结合文献初步分析其机理,通过此项工作,希望能对慢性心衰的临床心电图表现和疗效评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V1P波的形态改变IPIv1,Ptfvl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分别说明患右房,左房负荷过重。本收集我院1991~1995年临床确诊为肺心病、高血压病81例患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对Pv1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形态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量化方法分析T波异常是否对其1年后预后有提示价值.方法 对447例入选病例心电图进行了7种不同T波异常类型分析,对其1年后预后进行随访;并对每一种心电图异常(例如总T波异常导联数≥6)与患者1年后预后情况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的联合终点事件为在1年内各种原因的死亡或再发一次急性心衰(NYHA心功能4级,心功能分级由C期进入D期).结果 7种T波异常类型中,总异常T波导联数≥6(OR=2.197,P=0.015)和V4-6连续异常T波数≥2(OR=2.240,P=0.010)的患者与终点事件发生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全心衰(OR=4.658,P=0.011)和已发急性心力衰竭(NYHA4级,OR=1.612,P=0.019)同样提示有较高终点事件发生率,而服用倍他乐克(OR=0.458,P=0.013)具有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作用.结论 对于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T波进行量化分析,对心力衰竭患者1年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制备兔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方法。方法通过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尝试制备兔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结果实验组兔术后3周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结扎组相关导联均存在病理性Q波,而假手术组则无异常改变。结论通过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可成功建立兔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此次主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患的心电图变化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年之内接受治疗的85名慢性心力衰竭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85名慢性心力衰竭病患的心电图临床变化特征。结果对比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情况发现Ⅰ-Ⅱ级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5.6%,明显比Ⅲ-Ⅳ级病患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81.6%低,且Ⅰ-Ⅱ级病患心室除极时间明显比Ⅲ-Ⅳ级病患短,具一定差异;对比正常心室除极时间波动和宽心室除极时间波的病患血浆BNP水平发现,85名病患中有25名病患出现宽心室除极时间波,发生率为33.0%,其中心室除极时间≥120 ms组的病患血浆BNP水平及LVEDD均大于心室除极时间120 ms组,LVEF低于心室除极时间120 ms组,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中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房颤动等快速型心律失常、T波低平或倒置、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室除极时间心力波时限增宽、高侧壁心电轴左偏、缺血性心力J心力波、前间壁胚胎性r心力波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孙萍  王鹏 《吉林医学》2014,(26):5874-587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的表达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与其所做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呈现QRS波时限延长、振幅减低的特点,且这种变化与患者LVEF减低情况正相关。结论: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长及振幅的测定,可以初步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初步诊断及定期随访检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激素测定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诊治中的意义于波马玉龙胡健梁晓光庄万善1(第一临床学院循环内科,沈阳110001)关键词甲状腺激素测定;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多种疾病可致甲状腺功能改变。本文测定了9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硝酸甘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mg。结果 取得了总有效率为87.5%的良好效果,硝酸甘油可减慢心率,并且能使心电图sr段下移明显回升,T波倒置明显变浅,使心肌供血得到改善。结论 硝酸甘油对冠心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适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冠心病及高血压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心电图 P 波的变化渐引起注意,曾有人提出 Pv_1的终末向量(V_1Ptf)对冠心病有诊断意义。而根据我们观察,高血压病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以下简称心衰)与无心衰者相比,V_1的 P 波形态有明显的不同,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为了便于测量,心电图要求安性心律,P 波清楚,基线平稳无干扰。从1975~1979年期间,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其心电图又符合上述条件者共63例,其中36例有全心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应用日本光电6511心电图机对8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心电图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24.7%,以ST—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损害,与患者病程长短、年龄与肝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期前收缩后的T波异常对冠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8月间收治的50例临床确诊的冠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平静时心电图显示有早搏(室性或室上性),每次早搏代偿间歇后第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倒置,即期前收缩后的T波异常,其中3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15例患者结合生化常规、心脏超户、心脏摄片检查分别诊断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肌肥厚.5例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变.最后经冠脉造影检查全部确诊为冠脉供血不足.结论:当患者有胸痛、胸闷、心前区压迫感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若有期静收缩后的T波异常,对斑脉供血不足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惠平 《吉林医学》2009,30(10):935-93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年轻发病,有感染史,心电图多为频发早搏,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而急性心肌梗死多为中老年发病,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心电图多为异常Q波伴ST—T改变,心肌酶高,且有衍变规律。本文5例确诊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均有异常,Q波伴ST—T改变,酷似心肌梗死。故异常Q波伴ST—T改变并非心肌梗死所特有,其他如心肌病等亦可出现,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心电图T波异常诊断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内科病房接收患者120例,均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验及心电图检查等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n=60)与不稳定型心绞痛(n=60),对两组在心电图T波异常状态下诊断价值情况予以比较。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在T波低平及T波倒置状态下所占比例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在心绞痛患者临床诊断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T波异常情况较多见,故需对心电图检查予以重视,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与50例健康人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心力衰竭患者左心球形指数、左室质量增加、室壁运动评分均显著增加,左室压力上升速率、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均显著降低。绝大多数心衰患者心电图存在PtfV1异常,其阳性率高于其他心电图表现。大部分患者存在Q-T间期离散度异常及心室肥大。PtfV1异常程度、Q-T间期离散度异常程度与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两种检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显著相关性。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心力衰竭敏感度96%,特异度97%,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单纯超声检查提高(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均有一系列特征性表现,两者诊断具有相关性,联合诊断可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在肺栓塞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肺栓塞患者中95%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最多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78.3%),V1~3T波倒置31.6%,V1~6T波倒置6%,SⅠQⅢTⅢ 18.3%,右束支阻滞10%,avR主波向上11.6%,肺性P波5%电轴右偏13.3%,室性早搏3.3%.结论:肺栓塞患者多数有心电图异常,但不具有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对肺栓塞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院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正常心电图2例(8.33%),异常心电图22例(91.67%):其中T波倒置13例(54.17%);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Ⅲ导联的T波倒置(SIQⅢTⅢ)4例(37.5%),其中2例死亡;窦性心动过速9例(37.5%);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SI或QⅢ)6例(25%);ST段改变(抬高或下移)5例(20.83%);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20.83%);心房颤动2例(8.33%)。结论:心电图检查往往都能为诊断APE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心电图检查简易方便,对APE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APE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可以作为患者就诊时最早的检查手段。故APE的心电图诊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高血钾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急诊抢救高血钾患者80例的心电图资料。结果心电图异常患者46例,诊断符合率为57.5%。其中,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为主27例(58.7%),其次是糖尿病7例(15.2%)。血清钾浓度5.0~7.0 mmol/L时,诊断符合率为27.3%。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S波振幅增宽,P波振幅降低;血清钾浓度≥7.0 mmol/L时,诊断符合率为76.0%,心电图表现T波高尖、P-R间期延长、P波低平或消失、ST段下移、QRS波增宽。结论随着血清钾浓度的增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增多,异常程度加重,心电图鉴别诊断高钾血症较假性高血钾测定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文柱 《右江医学》1991,19(4):162-163
本文以Ptf-V_1≤-0.03mms 为异常值限,动态观察1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在治疗过程中 Ptf-V_1值的变化,发现心衰程度越严重,Ptf-V_1异常率越高。随着心脏功能的恶化,心电图 Pv_1负向波增深,Ptf-V_1负值增大,提示 Ptf-V_1负值越大,预后越差。观察表明,Ptf-V_1异常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认为动态观察 Ptf-V_1值对充血性心衰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及特点,分析及鉴别T波异常改变。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0例为观察对象,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179例,异常率为59.67%,T波改变161例,主要为T波平坦、低平、倒置,占总数53.66%,占异常心电图比例约90%。结论 T波异常改变是2型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但临床上引起T波改变的原因众多,须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等进行鉴别,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8例,对其心电图改变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已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数临床都有心、脑缺血表现;ST段改变者35例(92.11%),冠状T波改变者22例(57.89%),异常Q波11例(28.95%),室性早搏9例(23.68%).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结合临床、心电图结果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