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登革热媒介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长乐国际机场登革热媒介种群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 于媒介密度高峰期9月份调查机场及其周围环境蚊虫种类与孳生习性,机场候机大楼等公共场所以千人指数、容器指数,其他场所主要应用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计算幼虫密度,以刺叮率(只/人工小时)计算成蚊密度。结果 共查获蚊虫4种143只,分别为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机场候机楼及其周围环境白纹伊蚊千人指数和容器指数均为0。周边附属设施修理厂、宿舍区、食品厂、货运站、酒店等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0.00、4.11、7.55、25.81、33.33,邻近居民点大鹤村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高达67.92。候机楼未捕获白纹伊蚊。宿舍区、食品厂和大鹤村白纹伊蚊成蚊刺叮率分别为0.22、0.33和6.22只/人工小时。当地白纹伊蚊主要孳生环境为旧缸罐和桶类积水,分别占阳性容器的62.50%和23.86%。结论 机场周边环境普遍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毗邻居民点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清除机场周边环境白纹伊蚊孳生地是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登革热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为做好口岸登革热防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人饵诱捕法调查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和成蚊刺叮率;用诱蚊产卵器法监测媒介伊蚊幼虫密度指数变化情况;调查各口岸伊蚊孳生环境,了解口岸媒介孳生现状。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1981只,其中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蚊总数的54.42%和37.00%,未捕获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年均刺叮率为1.09只/人工小时,媒介伊蚊幼虫年均诱蚊产卵器阳性指数和密度指数分别为36.37%和8.01。口岸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类型有8大类,其中可乐等饮料罐类、积水池(沟)、旧轮胎等容器积水,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的23.17%、21.95%和20.73%。结论珠海口岸登革热媒介仅发现白纹伊蚊1种。未发现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是珠海口岸优势蚊种之一,全年均能孳生繁殖,5~11月是该蚊繁殖高峰,成蚊活动高峰则在6~10月;不同类型的积水容器均可成为该口岸媒介伊蚊的重要孳生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掌握铜川市陈炉镇景区蚊媒分布情况,分析蚊媒危害程度,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蚊调查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帐诱法,幼虫检查民居外环境容器积水的阳性率,计算容器指数、房屋指数、百户指数评价幼虫密度。结果诱蚊灯法蚊密度为0.0874只/(灯·h),成蚊密度7月最高为0.2018只/(灯·h)。各环境中以农家乐成蚊密度最高,为0.1429只/(灯·h);其次为民居,为0.1078只/(灯·h)。帐诱法蚊密度为7.4419只/(帐·h),成蚊密度以8月最高,为30.6000只/(帐·h)。民居容器指数平均为14.48%,以8月最高(21.87%),房屋指数为35.88%,百户指数为76.08%。结论陈炉镇风景区环境中存在大量伊蚊孳生地,主要以各种储水容器为主,而且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应落实积水清除措施,控制白纹伊蚊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宝鸡市区白纹伊蚊分布及其密度情况。方法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白纹伊蚊西北边界调查的合作单位,根据《全国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调查方案》,幼虫用孳生地调查法,通过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计算密度;成蚊调查使用诱蚊诱卵器法、人诱法、帐诱法、诱蚊灯法。结果对市区7类不同生态环境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孳生地共检查各类储水容器642个,阳性率为48.75%,容器指数为52.36,房屋指数为58.12,布雷图指数为71.73;成蚊调查连续3个月(7-9月)共布放诱蚊诱卵器625个,阳性率为12.52%,全部为白纹伊蚊;布蚊帐24帐次,密度为11.17只/人工小时,捕获蚊种以白纹伊蚊为主(76.12%);布放诱蚊灯16个,8、9月蚊虫密度分别为1.09和0.89只/(灯.h),捕获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77.19%,白纹伊蚊占4.35%。结论白纹伊蚊在宝鸡市普遍存在,帐诱、人诱、诱蚊诱卵器调查均显示白纹伊蚊为我市优势蚊种;时间高峰均以8月份为发生最高,密度较高,我们应该重视对该蚊种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云浮口岸地区白纹伊蚊孳生地类型和季节消长变化,观察诱蚊诱卵器在口岸地区的应用效果.方法 白纹伊蚊孳生地调查,仔细检查环境中的各种积水容器,记录容器类型及是否有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白纹伊蚊季节消长监测选择有代表性生境,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采用诱蚊诱卵器法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指数消长变化.结果 白纹伊蚊孳生地调查中,查获积水容器569个,积水容器类型12种,平均容器指数13.36%,云浮口岸积水容器主要是旧轮胎,居民家中积水容器主要是废旧桶、瓦罐和蓄水池;白纹伊蚊高峰期从5月中旬持续至8月,时间较长;2011年6-11月共布放诱蚊诱卵器1620个,诱卵阳性容器数为151个,平均诱卵指数为9.41%,6-9月为白纹伊蚊诱卵指数高峰期.结论 本次调查获得云浮口岸地区白纹伊蚊孳生、季节消长情况,为开展白纹伊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诱蚊诱卵器在口岸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外废旧轮胎白纹伊蚊的孳生习性与防制方法,为制定预防登革热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捞勺法检查轮胎积水中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习性、消长趋势和越冬情况;用定量法每月测定轮胎中的积水量、幼虫孳生水的化学指标;用浸液法测定常用杀虫剂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和新用杀虫剂的杀灭效果。[结果](1)白纹伊蚊幼虫在废旧轮胎内的出现期为4—11月份,6-9月份阳性率较高,7月份为高峰,整个消长曲线与其他容器中的白纹伊蚊孳生曲线基本一致;但废旧轮胎的阳性率是其他容器中的3.2倍(χ^2=53.97,P〈0.01)。白纹伊蚊是孳生轮胎的优势种,除2处与淡色库蚊共生外,余均为白纹伊蚊孳生,占100%;而其他容器白纹伊蚊只占51.6%。在冬季,白纹伊蚊虫卵在轮胎积水或积泥中越冬(当年12月至次年3月)。无论是白纹伊蚊孳生积水,还是其他蚊虫孳生积水和未孳生蚊虫的对照积水,其轮胎积水的pH值以及溶解氧、氯化物、亚硝酸盐氮、氨氮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明显增加,有机磷杀虫剂(DDVP)和氯菊酯增加了1倍,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增加了10~20倍;新用杀虫剂二嗪农1.0—5.0mg/L、甲基嘧啶磷0.5~5.0mg/L、双硫磷颗粒剂0.4~1.4mg/L灭轮胎内幼虫,有2~4周持效;(3)采取轮胎钻孔放水,增加防雨措施等方法,保持胎内无水后,周边白纹伊蚊成虫密度明显下降,下降率可达81%-95%;相关密度指数(RPI)均在50以下,控制效果明显。[结论]室外废旧轮胎钻孔放水或遮雨堆放,可降低白纹伊蚊密度;由于轮胎积水干枯后白纹伊蚊虫卵仍然可以存活,提示不能引进国外废旧轮胎或国内登革热流行区的废旧轮胎,登革热流行区的废旧轮胎应就地销毁或处理;废旧轮胎被称为环境卫生的“黑色污染”,应及早纳入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城市化程度居民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特点,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提供依据。方法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选择城市化程度高的佛山市城区和城市化程度低的揭阳市城中村为调查点,在选定的试验区按随机的原则,每5户选择1户调查其室内外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共调查7470户,积水5635处,阳性502处,阳性率6.72%,显示揭阳市城市化程度低的城中村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和贮水容器(池、缸、盆),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64.98%和18.77%,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在每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为83.67%;佛山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52%和33.79%,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每年的7—9月所占比例最大达100%,盆景、水生植物的阳性构成比在2004年、2005年5月所占比例较大,最大值达到75.00%,2005年5月后其所占比例为0。结论不同类型的居民区其白纹伊蚊的孳生地构成有一定的差别,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是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城市化低的城中村主要是闲置容器及贮水容器。  相似文献   

8.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蚊虫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在试验区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采取各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孳生地进行治理;对照区内燃机研究所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实验采用诱蚊诱卵器和CO2诱蚊灯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评价其控制效果。结果在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逐步下降,在2~3周后幼虫和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皆控制在35以下,密度下降率皆〉50%。结论孳生地治理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S-烯虫酯颗粒剂控制雨水井中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选择2个街道,一个作为实验区,另一个作为对照区,每月全覆盖清除1次各类小容器积水,对不能清除的积水如雨水井等,实验区按照20 g/m~2剂量每月投放1次1%S-烯虫酯颗粒剂,对照区则每月投放1次1%安备(1%双硫磷颗粒剂),投放剂量同实验组,每月1次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孳生地调查法、羽化率观察等指标,了解实验区和对照区的蚊虫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区蚊虫平均羽化抑制率为92.66%,明显高于对照区的6.46%(χ~2=431.015 6,P0.05);实验区平均幼虫期死亡率、蛹期死亡率、抑制羽化率分别为53.15%、36.01%、3.50%,对照区平均幼虫期死亡率、蛹期死亡率、抑制羽化率分别为0.34%、1.36%、4.76%;实验区平均诱卵器密度为4.33%,对照区平均密度为8.33%,RPI=8.68;白纹伊蚊孳生地调查,实验区阳性率2.83%;对照区阳性率8.83%(χ~2=19.661 2,P0.05)。结论 1%S-烯虫酯为保幼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雨水井中白纹伊蚊幼虫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对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0.
1%双硫磷砂粒剂现场灭蚊幼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双硫磷砂粒剂对大容器和河流孳生的淡色库蚊、废旧轮胎和雨水井中孳生的白纹伊蚊幼虫的现场杀灭效果,以及该药物控制不同类型孳生地蚊虫孳生的持效期和适宜浓度。方法用不同浓度1%双硫磷砂粒剂处理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孳生地,观察2种蚊幼密度变化及持效期。结果投放0.25mg/L 1%双硫磷砂粒剂28d后,容器内淡色库蚊幼虫密度下降率达到80%以上,持效期接近1个月,而投放2g/m^2剂量于河流中,淡色库蚊幼虫密度下降80%以上的时间为11d,持效期为12d;对白纹伊蚊而言,1mg/L剂量投放20d后,对废旧轮胎和雨水井蚊幼的杀灭效果差不多,蚊幼密度下降率都接近100%。结论10k双硫磷砂粒剂对河流中淡色库蚊的有效控制时间在2周左右,1mg/L剂量对其他孳生地的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有效控制时间均在28d左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蚊虫密度监测情况,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小型积水(容器)采用吸管法.结果 北京市2010-2012年共捕获成蚊37 603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5.26%,其次是白纹伊蚊占4.62%;季节消长曲线显示,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8月;不同环境中公园绿地成蚊密度最高,其他依次是居民区、医院和旅游景点.蚊幼虫季节消长曲线显示,大型水体和小型积水(容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均为6-7月;不同环境中居民区蚊幼虫阳性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建筑工地、下水道和大型水体.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制,同时应关注蚊幼虫孳生地和密度变化情况,并将蚊密度结果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城市蚊虫和蚊媒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东城区2014—2016年成蚊种类构成、密度动态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结果2014—2016年共捕获蚊虫2427只,蚊密度为0.80只/(灯·h),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58%,其次是白纹伊蚊;蚊总密度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不同,其中淡色库蚊呈双峰型,白纹伊蚊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以公园绿地密度最高,为0.95只/(灯·h),其次为居民区,为0.94只/(灯·h)。结论基本掌握了东城区蚊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蚊虫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蚊虫种群动态变化、时间分布及成蚊叮刺指数状况。方法选取城区蚊虫较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2012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共194d捕获成蚊1666只,包括3属5种,其中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的构成比分别为71.1%和27.7%;成蚊日波动幅度较大,高峰期集中在7-9月,最高达到52只/d;成蚊种群的旬分布趋势显示,淡色库蚊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其密度在5-6月显著高于白纹伊蚊(均P〈O.05);白纹伊蚊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7-9月期间,白纹伊蚊密度均显著高于淡色库蚊,属最优势蚊种。结论针对中心城区蚊虫侵害度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d成蚊监测尚属首次报道,研究提示蚊虫的常规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两种优势蚊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此外研究提示,上海市中心城区适宜越冬蚊生存场所较多的现象可能导致次年淡色库蚊高峰期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中的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10个监测点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7.50%,成蚊总密度为8.08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60.28%;特殊场所和养殖耕种区密度较高,分别为18.17和10.08只/人工小时;夏季密度也较高,峰值达到9.79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各个监测点幼虫与成蚊密度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医院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医院蚊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08 - 2016年在天津地区医院病媒生物监测点用诱蚊灯对医院的蚊虫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 - 2016年天津地区医院病媒生物监测点蚊密度为4.05只/(灯·h),捕获蚊虫中淡色库蚊构成比达99.78%,各监测点均未捕获到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密度最高,达4.04只/(灯·h),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别为0.0059、 0.0030只/(灯·h)。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分布,峰值在7、8月交替出现,淡色库蚊密度最高峰在7月出现,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密度最高峰则在8月才出现。蚊密度在 2008 - 2016年间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但在2016年白纹伊蚊密度开始回升。在11个监测区中,市内6区医院蚊密度较低,滨海新区和环城4区较高,2016年在近郊的医院捕获三带喙库蚊。结论 天津地区医院环境中淡色库蚊是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密度在2016年回升,要持续加强防制;新兴工业区的蚊密度较高,并首次捕获三带喙库蚊,要加强此类地区医院蚊虫的防制。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刺叮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方法人诱法、电动吸蚊器、容器法、捕虫网捕捉成蚊。结果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主要是在白天,以午后高峰为主,上午9时和午后13时各出现一个小高峰,下午18时达最高峰。密度为78只/人工小时。在不同生境调查各类积水容器431个,阳性容器80个,容器指数为18.56%。经观察甘肃省长江流域白纹伊蚊的交配没发现群舞现象。结论该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依据其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和掌握滁州市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1 - 2016 年滁州市采用人工小时法获得的成蚊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生境、月份、年度蚊虫密度监测结果。结果 2011 - 2016 年共捕获蚊虫8 177只,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6.06%,其次是白纹伊蚊(2.87%);捕获蚊虫总密度为9.46只/人工小时,蚊虫年平均密度在2011 - 2013 年间呈下降趋势,但2014 年密度开始逐渐回升,2016年蚊虫密度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2.34%;不同生境中,蚊虫密度最高的为城郊结合部居民区,其次为城区居民区和牲畜棚,农户最低,密度依次为 12.27、10.00、9.46和6.00 只/人工小时;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在6月,次高峰在9月。结论 2011 - 2016年滁州市蚊虫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4年后有所回升,应加强蚊虫防治工作。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治工作,应将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虫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防治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首都国际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情况,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机场周边2000 m范围内选取7个监测点,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秩相关对2013年5-10月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年来共捕获成蚊88 789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54%,三带喙库蚊占18.89%;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年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31、1.62和13.01只/ (灯·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05);3年来,仅8-10月能够捕获三带喙库蚊,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4、32.00和1.15只/ (灯·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P<0.01);9月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8月和10月,其中9月中旬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均有三带喙库蚊捕获,密度在0.44~41.09只/ (灯·h)之间,其中居民区密度最低,温榆河水系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8,P>0.05)。3年来,仅2013年9-10月首都机场所在地顺义区报告3例乙脑病例,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0.898,P=0.015)。结论 首都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构成及密度水平均较高,河边等野外环境是其栖息的主要场所,蚊虫活动高峰时间(8-9月)与乙脑疫情的发生时间相一致,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