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高征孕妇,正常孕妇与正常妇女之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分别测定IgA、IgG、IgM含量,组间显著性比较用t检验。结果妊高征孕妇组IgA、IgG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正常孕妇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IgM下降更明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妊高征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因此,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对于妊高征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HBV宫内感染与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孕妇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 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孕期使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2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发生率、病毒载量的差异,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干预组孕妇210例,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对照组402例,有15例发生宫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与HBV DNA拷贝数、HBsAg滴度无关.结论 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恒云  孙燕 《职业与健康》2005,21(1):120-120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乙肝孕妇怀孕最后3个月,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IU,婴儿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及乙肝疫苗30 μg.结果 106例新生儿6个月内检测乙肝5项指标,93例HBsAg(-),13例HBsAg( ).成功率为87.73%.结论高危孕妇应采用高效、安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以提高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乙肝病毒感染(HBV)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以及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性检测200例大、小三阳的孕妇血清、乳汁HBV-DNA,对HBV-DNA阳性者孕3月起,1次/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直至分娩,分娩后24 h内,取新生儿末梢静脉血进行HBV-DNA定性测定.结果100例大三阳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6%,100例小三阳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率为36%,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孕妇血清HBV-DNA阳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22.95%,孕妇血清阴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5.1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孕妇血清HBV-DNA阳性者,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16.39%.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宫内传播.结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HBV-DNA阳性孕妇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乙肝母婴阻断传播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我方医院收治的64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的孕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孕妇给予替比夫定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治疗。观察乙肝病毒在母婴中传染的结果。结果:在分娩前观察组32例孕妇乙肝c抗原水平以及乙肝DNA复制水平低于对照组32例孕妇(P0.05)。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中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治疗,对乙肝母婴阻断传播效果显著,降低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减轻乙肝感染孕妇家庭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12月到广宁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共474例,按照孕妇自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情况将其分成3个组,第一组148例孕妇于怀孕7、8、9个月时各注射一次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组162例孕妇于怀孕9个月时注射一次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三组164例无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孕妇足月分娩时,分别采集新生儿脐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第一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0%,第二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8.0%,第三组(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0.1%;经统计学分析,第三组(对照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一、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二组的阳性率也高于第一组(P<0.05)。结论适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彻底阻断其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与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肝病毒感染 (HBV)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以及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定性检测 2 0 0例大、小三阳的孕妇血清、乳汁 HBV-DNA,对 HBV-DNA阳性者孕 3月起 ,1次 /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2 0 0 U,直至分娩 ,分娩后 2 4h内 ,取新生儿末梢静脉血进行 HBV-DNA定性测定。结果 :10 0例大三阳孕妇血清 HBV-DNA阳性率为 86% ,10 0例小三阳孕妇血清 HBV-DNA阳性率为 3 6% ,两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孕妇血清 HBV-DNA阳性者 ,其宫内感染率为 2 2 .95% ,孕妇血清阴性者 ,其宫内感染率为 5.13 % ,两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孕妇血清 HBV-DNA阳性者 ,其乳汁 HBV-DNA阳性率为 16.3 9%。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宫内传播。结论 :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HBV-DNA阳性孕妇具有更强的传染性 ,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36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且孕期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观察组,以3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且孕期未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BV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观察组HBsAg滴度以及I-IBVDNA拷贝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宫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剂量与HBsAg滴度以及HBVDNA拷贝数无关(P〉0.05)。结论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官内传播可能不具有保护作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对孕妇体内的病毒载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孕妇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HBV垂直感染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HBs Ag阳性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受1次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和乙肝疫苗。对照组HBV感染孕妇在孕28周、32周和36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别200 IU)。观察比较两组孕妇所生产新生儿HBV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5%,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24 h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孕妇垂直传染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阻断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感染孕妇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阻断,给予观察组孕妇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阻断的基础上再服用拉米夫定。比较两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3例,HBsAg阳性率8.82%;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8例,HBsAg阳性率23.53%。两组在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5.3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感染孕妇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阻断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拉米夫定阻断治疗,可以更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有效降低胎儿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为病例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3种不同的干预方式:乙肝免疫球蛋白 400U、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no-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观察各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情况.采用定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 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组新生儿21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宫内感染者,追踪并复查仍未发现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U组新生儿22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1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4.5%;病例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观察新生儿20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5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5.0%;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组宫内感染率低于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58,P=0.058).结论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和200 U对阻断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母亲宫内传播均有效果,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干预方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 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 4组 ,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 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 ,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 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 10 .7% ,对照组为 17.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 ,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否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途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所产婴儿的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所产婴儿HBsAg阳性率为4.67%,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所产婴儿HBsAg阳性率为61.90%,χ2=59.96,P<0.01)。结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生保尔”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安全性。方法对在桃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者进行接种反应观察。结果367例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者,未发现发病病例,未引起血源性疾病传播和引起孕妇流产、早产、胎儿致畸等情况。结论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人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有复发性流产病史、血清ACA阳性并排除其他引起流产因素的早孕孕妇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治疗。结果38例孕妇中33例正常分娩,死胎1例,失访4例。结论对防止ACA阳性所引起的复发性流产,小剂量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和HCG联合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合肥市乙肝感染孕妇母婴阻断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现行的产前阻断方式的有效性,为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已经建立的合肥市乙肝感染孕妇监测系统,按照乙肝感染孕妇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DNA,HBV-DNA)滴度的风险区和产前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组,在婴儿一周岁时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者为阻断失败。同时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的乙肝感染孕妇进行注射前和注射后HBV-DNA病毒滴度监测,以研究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影响。结果 2009-2013年全市共监测乙肝感染孕妇395例,对照组的阳性率为2.74%,阻断组的阳性率为3.88%。χ2检验显示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HBIg的乙肝感染孕妇注射前和注射后HBV-DNA病毒滴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肝感染孕妇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俊玲  刘淑兰 《中国保健》2008,16(14):609-610
目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配合乙肝疫苗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222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产前拒绝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治疗,实验组120例自怀孕28w开始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每4w 1次,连用3次,两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均在0~15d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在出生1、2、7月注射乙肝疫苗20μg,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月时抽空腹静脉血检查乙肝五项指标及HBV-DNA作对比,观察感染情况.结论孕晚期用HBIG与不用HBIG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V-DNA可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乙肝疫苗控制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孕妇共60例分为4组,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组。所有孕妇及新生儿出生时均行乙肝三对检测。结果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3.33%(2/15),重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67%(1/15),单用重组乙肝疫苗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3.33%(2/15),不做治疗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0.00%(3/15)。结论应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乙肝疫苗对阻断HBV父婴传播有效。  相似文献   

19.
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宫内传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7例妊娠合并乙肝的孕妇,在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宫内传播,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e抗原定性和乙肝前S1抗原滴度变化测定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治疗过程中预测新生儿产前免疫阻断的效果。方法抽取孕妇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后的外周血和分娩过程中的脐带血各3 ml,用ELISA法测定HBeAg;用ELISA法倍比稀释作滴度检测前S1抗原。结果HBeAg(+)的母亲,同时PreS1(+)者,脐血中HBeAg阳性率为45.4%;HBeAg(-)的母亲,同时PreS1(+)者,脐血中HBeAg阳性率为23.1%;HBeAg(-)和PreS1(-)的母亲,脐血中HBeAg阳性率为25.0%;23例产前已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母亲,只有3例脐血中HBsAg为阳性,阳性率为13.0%。结论孕妇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前S1抗原可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