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不同紫菀饮片中紫菀酮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紫菀饮片中紫菀酮的含量。方法:以紫菀酮为指标,建立了HPLC法的测定条件,并对生紫菀、蒸紫菀、炒紫菀、蜜紫菀、醋紫菀、酒紫菀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紫菀酮的含量大小依次为生紫菀>炒紫菀>蒸紫菀>醋紫菀>酒紫菀>蜜紫菀;以纯紫菀计,不同紫菀饮片中紫菀酮的含量大小依次为蜜紫菀>炒紫菀>生紫菀>醋紫菀>酒紫菀>蒸紫菀。结论:紫菀经过不同方法炮制所得各种紫菀饮片中紫菀酮的含量均较生品低;但以纯紫菀计,紫菀蜜炙后紫菀酮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1].紫菀中的紫菀酮是其祛痰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2].紫菀药材中紫菀酮的测定已有报道[3,4].但是紫菀在临床应用上以蜜制饮片为主,因此,本实验采用TLC法和HPLC法对蜜制紫菀饮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紫菀祛痰镇咳作用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发现紫菀水煎剂、石油醚及醇提液中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都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而醇提液中正丁醇提取及剩余母液却无明显影响,提示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乙酸乙酯部分。从以上两部位中分得的紫菀酮、表木栓醇单体亦表现出明显祛疾作用,表明紫菀祛疾作用的有效成分至少包括紫菀酮、表木栓醇。紫菀水煎剂对小鼠氨水致咳没表现出明显镇咳作用,而紫菀酮、表木栓醇却显著抑制小鼠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4.
紫菀为临床常用止咳平喘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对紫菀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经考证发现自古正名即为紫菀,别名较多,有青苑、紫茜、紫蒨、返魂草、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等。基原方面,历代古籍中所述紫菀性状与现代所述紫菀植物的性状、花期、生长习性、用药部位均吻合,推断为同一植物,南朝《本草经集注》首次记载紫菀与白菀异物混用现象,唐朝认为紫菀和白菀功效相同,此时期也混用,后至清代二者逐渐被区分,认为紫菀入血分,白菀入气分,不可混用,宋明时期,人们常以车前草根、旋覆根以赤土染过冒充紫菀,且当时已有伪品误用会产生危害的认知。紫菀的性味记载多为味苦、辛,性温,无毒,也有性平之记载,紫菀功效主治古今差异不大。禁忌方面,古籍记载紫菀畏茵陈,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与款冬花相使,现代书籍补充实热者忌服。此外,还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中紫菀的归经、炮制并进行分析,以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亳紫菀、祁紫菀种质数量性状的观测、分析,为紫菀种质的科学评价及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紫菀的12个数量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紫菀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 紫菀的叶和根部数量性状有5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50%,前3个主成份的因子达85.48%,将122份种质聚类为3类.结论 亳紫菀、祁紫菀中存在丰富的种质;为紫菀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紫菀法痰镇咳作用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发现紫菀水煎剂、石油醚及醇提液中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都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而醇提液中正丁醇提取及剩余母液却无明显影响,提示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乙酸乙酯部分。从以上两部位中分得的紫菀酮、表木栓醇单体亦表现出明显祛痰作用,表明紫菀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至少包括紫菀酮、表木栓醇。紫菀水煎剂对小鼠氨水致咳没表现出明显镇咳作用,而紫菀酮、表木栓醇却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亳紫菀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紫菀酮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亳紫菀的不同药用部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不同药用部位紫菀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TLC分析亳紫菀根状茎、根、母根均在相应的Rf值处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且阴性无干扰;HPLC法所测紫菀酮含量大小依次为根〉母根〉根状茎,所测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均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度好,为亳紫菀的产地加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亳州地产药材紫菀的质量标准。方法:收集亳州6个不同采收区域的紫菀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进行鉴别及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的测定;采用HPLC法对紫菀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建立以紫菀对照药材及紫菀酮为对照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制订了亳紫菀药材水分质量分数不得超过15.00%,总灰分不得超过12.00%,酸不溶灰分不得超过6.00%,水溶性浸出物不少于49.00%,紫菀酮含量不少于0.15%的质量标准。结论:该方法操作简易、结果可靠,适用于亳紫菀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紫菀为常用中药,是菊科植物紫菀Astertataricus L.f.的干燥根茎及根.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一般认为,紫菀中含有的紫菀酮、表木栓醇等三萜皂苷类成分以及山奈酚、槲皮素等黄酮类成分为止咳化痰的药效物质基础.紫菀药材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10.
对4种川紫菀及紫菀进行了祛痰镇咳的药理作用比较,结果表明4种川紫菀均具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与相同剂量的紫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内分泌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具有明显的优势。王旭教授紧扣因痰致瘿的病机特点,剖析痰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以化痰软坚为治疗大法,并提出理气化痰、健脾化痰、滋阴化痰、温阳化痰、活血化痰等方法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已证实痰邪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关系密切。从清热化痰、温化寒饮、燥湿化痰、调气化痰、补益祛痰、祛瘀化痰、通腑化痰等方面阐述了化痰法的临床运用,并从改善气道黏液高分泌、调节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调节免疫、降低肺动脉压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深入探讨化痰法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化痰法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祛痰化瘀”法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已确诊为PCOS的患者,以补肾健脾、祛痰化瘀为治疗原则,给予自拟汤剂抑囊助孕汤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P〈0.01,临床疗效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肾脾两虚、痰瘀互结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基本病机,而“补肾健脾,祛痰化瘀”法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歆 《中外医疗》2016,(1):138-139
目的 对沐舒坦和羧甲司坦的祛痰疗效比较,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老年呼吸系统咳痰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沐舒坦治疗组和羧甲司坦治疗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祛痰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沐舒坦和羧甲司坦治疗的显效率(30.0%vs 50.0%)和有效率(55.0%vs 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祛痰容易(32.5%vs 47.5%)和较容易(57.5%vs 40.0%)比较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祛痰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沐舒坦和羧甲司坦能有效发挥祛痰作用,且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5.
涤痰开窍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脑卒中后抑郁 (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大鼠模型 ,研究涤痰开窍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自发行为和海马区 c- fos、c- jun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 (2 VO)造成 PSD大鼠模型 ,治疗后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的改变 ,海马区的 c- fos和 c- jun蛋白表达变化 ,用图象分析方法对大鼠海马区 c- fos和 c- jun阳性细胞的相对切面面积比和平均目标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 :涤痰开窍法可增加大鼠水平自发行为 (P<0 .0 5) ,降低海马区 c- fos蛋白和 c- jun蛋白表达。结论 :涤痰开窍法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强调小儿体质因素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肺气虚,痰饮内伏。鉴于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运用抗生素和叠用清凉苦寒之剂,脾胃损伤更甚,故在治疗上着重提出治脾法在此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治脾不单单是补脾,补脾之气血阴阳,还在于消食导滞化痰理气,疏导脾胃之壅滞,恢复脾胃之正常生理功效,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归纳出以下四个治疗原则:急则治标,运脾开肺化痰;知常达变,健脾导滞逐痰;正虚邪恋,扶脾开肺托邪;未病防变,补脾益气固本。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重视从痰湿瘀滞论治,清化痰湿瘀滞为基本治法,以十味脂肝汤基础方,该方以疏肝理气、清化痰湿、活血消浊等复法组方,随证加减。从理法方药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周仲瑛教授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是因膜迷路积水所致的内耳疾病,相当于中医的"耳眩晕"。该文基于其病理基础为膜迷路积水,属于中医之广义的"痰饮",认为可以"治水"之法贯穿本病的治疗。所谓"治水",包括化痰、蠲饮、利水、祛湿及健脾、温阳等等。该文从古今文献、实验研究、现代药理等方面,对"治水"之法在梅尼埃病治疗中的具体体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血脂异常的病因为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脾、肝、肾三脏虚损;病机核心是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血脂异常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累及肝、肾,其标为内湿、痰浊、瘀血流注于血脉,痰瘀互结,以致脉道不畅。中医治疗可以从脾、肝、肾入手,施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填精、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