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对42例健康人、38例稳定心绞痛(SAP)患者和52例UAP患者分别检测cTnT、hs—CRP,并对UAP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UAP组血清cTnT、hs—CR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P组患者中,23例(44.2%)cTnT高于正常,20例(38.5%)hs—CRP高于正常,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cTnT和hs—CRP升高组明显高于cTnT和hs—CRP正常组,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cTnT水平预测UAP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阴性预测值与hs—CRP有可比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预测值cTnT高于hs—CRP,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cTnT和hs—CRP同时升高组,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nT或hs—CRP升高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T和hs—CRP测定可较敏感地反映微小心肌损伤.联合检测更可提高阳性预测值,对预测UAP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变化及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1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PAPP-A、hsCRP、TNF-α水平。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1),但UAP组与AMI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TnT阴性ACS组患者血清PAPP-A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5)。SAP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但低于AMI组。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S组患者的血清PAPP-A水平与hsCRP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6、0.712,P<0.01)。结论PAPP-A与炎症密切相关,在识别没有cT-nT升高的ACS患者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探讨CRP及sICAM-1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73例冠心病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20)、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25)、急性心肌梗塞(AMI)组(n=28),并将SAP组定义为非活动性冠心病组,UAP和AMI组定义为活动性冠心病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n=20);分别测定其血清CRP、sICAM-1、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1)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RP、sICAM-1水平均有增高(P<0.05),且活动性冠心病组CRP、sI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性冠心病组(P<0.01)。(2)AMI组患者血清CK、CK-MB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组患者的CRP、sICAM-1水平分别与CK-MB浓度呈正相关(r=0.678,P<0.01;r=0.643,P<0.01)。结论:炎症参与了冠心病发病的整个过程,而CRP及sICAM-1在此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5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27例) 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普伐他汀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晋伐他汀40 mg/d,疗程为12周 各组分别于治疗前及结束时测定血清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 普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CRP、TC、TG、LDL-C、PAI-1水平下降明显(P<0.05-P<0.01).t-PA明显升高(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的UAP患者CRP与PAI-1活性呈正相关(P<0.01),与t-PA呈负相关(P<0.01) 普代他汀组治疗后CRP、PAI-1、t-PA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关系 结论在UAP早期予以大剂量普代他汀治疗,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857-385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指标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以在我院收治97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SAP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3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1例),另选同期54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HCY、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AMI组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UAP组,差异显著(P<0.05),SAP组、UAP组两组间两指标对比差异亦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可作为冠心病检测指标,其含量越高表示患冠心病可能性越大,不同类型冠心病两指标水平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 (CRP)、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和补体C3的水平 ,探讨炎症和免疫反应在CH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 7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有异常改变的CHD患者和 2 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无异常改变的非冠心病患者 (NCHD)作为观察对象 ;CHD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 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测定血清CRP、CIC和补体C3浓度。并分析浓度的改变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组中血清CRP和CI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补体C3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CHD各亚组分析发现 ,SAP亚组仅CRP高于正常 ,其余两项均无显著性差异。UA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 ,CRP和CIC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C3无明显改变 ,而且UAP亚组CRP水平比SAP组SAP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在AMI亚组中 ,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其CRP和CIC水平比SAP亚组的浓度明显增高 (P <0 0 1) ,补体C3水平虽有升高 ,但与CHD其他各亚组比较无差异。CHD患者中CIC和C3增高水平与CRP呈正相关 (r =0 69,0 65 ,P <0 0 5 )。并发现血清CRP、CIC升高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 =0 71,0 5 7,P <0 0 5 ) ,而血清C3浓度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 (r =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CHD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83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1、3、7、152、5日血清CRP浓度的变化,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45例。结果UA组血清CRP浓度明显增高,与SA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两组同在正常人波动范围内,但有差异(P<0.05)。SA组和UA组患者入院1~25天经治疗后,SA组血清CRP浓度下降不明显。UA组在入院1~3天内CRP下降不明显,以后下降至接近SA组的水平。结论心肌缺血本身并不能明显引起血清CRP浓度的增高。心绞痛从SA到UA的发展过程中,血清CRP浓度在逐渐增高,并随着有效的治疗而接近对照组。因此,血清CRP测定在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课题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变化,评价hs—CRP与ACS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ACS患者81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47倒,急性心肌梗塞(AMI)34例,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P)24例。于发病12—24小时分别测定hs—CRP及血脂水平。另设正常健康对照组20例与之对照。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三组血清hs—CRP水平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hs—cRP可能与ACS发病有关,ACS患者测定hs—CRP浓度可为临床评价痛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临床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炎症反应这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近期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健康人、38例稳定心绞痛(SAP)和52例UAP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T-nT、hs-CRP检测,并对UAP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中UAP组血清cTnT、hs-CRP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SAP组(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cTnT和hs-CRP测定可较敏感地反应微小心肌损伤,联合检测对判断UAP的预后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冠心病发病的临床意义及对病情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体检的知情同意的健康体检人25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分别在其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含量,观察其CRP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中UAP、AMI患者CR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SAP、UAP及UAP患者CRP水平依次升高且UAP和AMI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检测CRP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评估和控制有重要作用,并可减少心血管病患者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51例ACS患者、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APP-A、MPO和CRP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清中PAPP-A、MPO和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SAP患者血清PAPP-A、MPO和CRP含量稍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AM 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PAPP-A、MPO与CRP呈线性相关(PAPP-A与CRP,r=0.71,P<0.01;MPO与CRP,r=0.74,P<0.01)。结论PAPP-A、MPO和CRP在ACS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增高,可作为ACS患者的诊断敏感性指标之一,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无冠心病者(对照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UAP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SAP组比较,AMI、UAP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UAP组比较,AMI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hs-CRP、MMP-9、sCD40L均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这些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对不同组别患者RDW水平、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血脂水平、Hcy、hs-CRP及WBC的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SAP、UAP、AMI组RDW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AMI组与UAP、SAP组相比RDW值更高,差异显著(P0.01);RDW值随Gensini积分增加依次增大(P0.05),两者呈直线正相关(P0.01);患者中的血脂、hs-CRP、WBC、Hcy水平与RDW均存在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0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3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hs-CRP浓度,并结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同工酶(Mb)进行分析.结果 hs-CRP与cTnI、CK-Mb和Mb相似,由SA、UA至AMI,它们的水平都依次增高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诊断AMI患者时阳性率分别为91.0%、97.0%、81.0%、67.0%,同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至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cTnI在预测U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分别为75.0%,91.3%、特异性为78.9%, 89.2%.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识别不稳定斑块提供血清学指标. 方法 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分析. 结果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脂联素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589,P<0.01);脂联素与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55,P<0.0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妊娠相关蛋白A与脂联素可能共同作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PAPP—A,同时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均〈0.01),但U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AMI组比较无差异。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0.01),但低于AMI组(P〈0.01)。ACS组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hs—CRP与PAPP—A之问存在明显相关性。PAPP—A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可作为识别ACS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 ACS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健康对照者10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IL-17水平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不同组别的亚组分析发现,不稳定型斑块组IL-17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增高(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IL-17水平无关,各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增高,IL-17有望作为ACS斑块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性。方法随机选取11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2例,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冠心病患者中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炎症反应。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