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市7~18岁城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选择成都市7~18岁学生共3 005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及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进行城乡比较。结果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和握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3岁以上年龄组身高、体重男生优于女生(P0.05),胸围女生高于男生(P0.05),男生胸围在18岁年龄组出现乡村高于城市,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活量、握力在7~12岁年龄组城市高于乡村(P0.05),13~15岁年龄组城乡差异消失(P0.05),16~18岁年龄组乡村高于城市(P0.05),城乡学生50m跑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耐力素质比较16~18岁年龄组乡村好于城市(P0.05),柔韧素质比较7~12岁年龄组城市高于乡村(P0.05),下肢爆发力16~18岁年龄组乡村高于城市(P0.05)。结论成都市7~18岁城乡学生间的体格发育及生理指标差距正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韶关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现状、规律及发展趋势。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0年对韶关市城区和乡村6~18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城区学生身高总增长值男生为52.56cm、女生为42.56cm,体重总增长值男生为36.63kg、女生为29.07kg,胸围总增长值男生为29.46cm、女生为23.23cm;乡村学生身高总增长值男生为52.23cm、女生为32.22cm,体重总增长值男生为35.52kg、女生为30.52kg,胸围总增长值男生为27.53cm、女生24.85cm。与1995年韶关市体调结果比较,144个年龄组项中70.14%出现负增长,与全省水平比较,84.03%出现负增长。结论 韶关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呈负增长趋势,且低于全省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15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方法以2004年学生体质监测7-18岁汉族学生共161477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7~18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78和148.66cm(差值为4.12cm),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68和149.24cm(差值为3.44cm);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75和39.27kg(差值为5.48kg),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2.9l和39.17kg(差值为3.74kg);12岁组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胸围分别大于乡村男女生3.68cm和2.56cm。东部沿海地区7~14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济宁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2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华 《中国校医》2007,21(4):391-394
目的 分析1985-2005年济宁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为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1985、1995和2005年济宁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比较20年来7-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质量、胸围的发展变化。结果 在1985~2005年的20年间,济宁市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7~18岁身高平均增长量,男生为6.10cm,女生为4.36cm,体质量平均增长量,男生为7.58kg,女生为4.80kg,胸围平均增长量,男生为3.70cm,女生为3.37cm,男生的增长幅度大于女生。不同年份间比较,多数年龄组差别显著。结论 济宁市中小学生生长的长期变化是相当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2010年和2014年的身体形态状况、变化及原因,为提高柯尔克孜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参加2010年和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新疆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形态指标数据,对7~18岁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结果 与2010年比较,2014年柯尔克孜族男女生各年龄组3项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增长。柯尔克孜族男生身高、体重、胸围等三项指标的平均增长值分别为1.7 cm,2.5 kg和0.3 cm;女生分别为 1.4 cm,1.9 kg和1.9 cm。男生身高和体重增长的幅度总体高于女生,女生胸围增长幅度明显快于男生。不同年度7~18岁同年龄组比较,多数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2014年新疆7~18岁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均保持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柯尔克孜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周鑫  康钧  范建华  李卫平 《中国校医》2012,26(12):894-897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7~18岁傣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为儿童青少年发育研究提供科学基础资料。方法利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2010年西双版纳7~18岁傣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结果傣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形态指标身高、体质量、胸围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生长发育的突增期提前。年平均增长值:身高男生4.21 cm、女生3.40 cm;体质量男生3.01 kg、女生2.40 kg;胸围男生2.32 cm,女生1.90 cm。生长发育突增期:身高、体质量、胸围女生均为11岁、男生身高13岁、体质量胸围14岁。身体匀称度表现出中短躯干型、下肢较长、体质量较轻、胸廓相对较窄的体型。结论傣族学生生长发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自然环境、营养、卫生和运动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建议将生长发育干预列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展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倡导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采取以科学锻炼为中心的干预措施,提高傣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7~18岁学生身高和体重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85—2014年江苏省7~18岁中小学生身高和体重均呈增加趋势。2014年与1985年相比,各年龄组城市男生身高增加3.9~11.9cm,乡村男生增加5.4~17.9cm,城市女生增加2.7~8.9cm,乡村女生增加3.3~14.4cm,城市男生体重增加6.9~15.5kg,乡村男生增加6.6~17.6kg,城市女生增加4.5~10.6kg,乡村女生增加1.5~13.0kg。平均身高和体重最大增幅男生高于女生,乡村高于城市。2014年城市组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增幅低于1995年和2005年,乡村组学生相对稳定增长。结论 1985—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各指标持续增加,发育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韶钢10a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发育趋势,为提高人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分别对1991年和2001年韶钢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韶钢7-18岁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增长幅度男生高于女生。7-18岁学生的身高平均增长值,男生为2.25cm,女生为1.19cm;体重增加男生为2.25kg,女生为1.90kg;胸围增加男生为5.40cm,女生为3.82cm。发育突增年龄提前约1a,女生比男生发育早约1岁。结论 韶钢中小学生形态指标的发育呈增长趋势。加强教育,保证学生发育时期的正常生长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鞍山市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生长发育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鞍山市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发育趋势。方法 采用邵象清的人体测量学方法,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调查鞍山市城乡学生2400人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结果 鞍山市7-18岁学生不同年份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增长幅度男生优于女生,1985-1998年的13岁间的身高增长值男生为4.08cm,女生为3.04cm;体重男生为7.56kg,女生为5.30kg;胸围男生为2.72cm,女生为3.50cm。发育高峰年龄有提前趋势,并且女生较男生早0.5-2岁。结论 鞍 山市城乡学生形态指标的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州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氓)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年级分层整班抽样方法对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广州市12所监测学校(广州市城乡各3所中学和3所小学)6~18岁学生进行腰围和身高检测,计算各个年龄组城乡男女生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百分位数、腰围身高比的均值,比较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年龄、城乡和性别差异。结果2010年调查5141名学生,城市男生1287名、城市女生1256名、农村男生1300名、农村女生1298名。广州市6-18岁学生随年龄增长腰围不断增加,女生在青春发育期腰围值接近男生,其他年龄组均是男生超过女生。同性别各年龄组的腰围城市大于乡村。城乡男女生6-18岁WHtR在0.40至0.45范围内波动,13岁前城乡男生WHtR高于女生,13岁后女生wHtR大于男生或与男生重叠。同性别各年龄组的WHtR均是城市大于乡村。结论广州市6~18岁城乡学生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在年龄、性别、城乡表现出差异;该数据为制定全国儿童青少年腰围:腰围身高比的体质量超标、肥胖筛查标准提供广州地区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安徽省7~12岁小学生身高分布特点及矮小症患病率,为本地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安徽省3个地区(北部宿州市、中部合肥市、南部池州市)7~12岁小学生共计6 082名,测量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性别、城乡分布特点,并以2005年中国9省市儿童体格调查数据为标准,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 安徽省7~12岁儿童除11岁女生身高明显高于男生,余各年龄段女生身高均落后于男生。合肥市12岁男生,11、12岁女生身高明显高于宿州市,9、11岁男生身高落后于宿州市,余同年龄段合肥市与宿州市男生间、女生间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肥市、宿州市相同年龄男女生身高均高于池州市。安徽省7~12岁儿童矮小症总患病率为2.83%,城市男女生矮小症患病率分别为2.32%、2.13%,乡村男女生矮小症患病率分别为3.15%、3.72%。同年龄、同性别池州市儿童身高明显落后于另两市,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结论 安徽省三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矮小症患病率仍较高,可为本地区儿童健康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及矮小症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唐焜  韩娟  徐阳欢  杨森焙  汤佳  毕烨  谢姝  闫梅  胡月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75-3979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区及周边农村中小学学生共4 153名,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一般身体形态生长各项指标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通过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年龄组身体形态生长各项指标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结果:武汉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城乡和性别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女生相对于男生,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青春期有提前和缩短的趋势。结论:基于不同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男女及城乡差异,教育工作者应把重点放在青春期和农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汉族学生视力现状及近5年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实验法对黑龙江省汉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不同年龄组城乡学生近视发病率及视力水平,并将监测结果与2005年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男生近视患病率为47.9%;女生为55.9%;城市男生为56.2%,乡村男生为39.6%;城市女生为64.2%,乡村女生47.9%;男女生及城市与乡村近视患病率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0年男女生总体视力均处于中等近视水平,男生好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18岁城市男生及城乡女生、13~15岁乡村男生近视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6~18岁男女生视力水平最低。2005年男生近视患病率为40.7%,女生为49.6%;2010年男生为47.9%,女生为55.9%;男女生近视比例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总体视力高于全国水平,男生视力好于女生,乡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小学生、大学生好于初高中生。2010年学生近视率较2005年明显增加,且男生近视率增加较女生明显,城市较乡村明显,初高中生增加较小学生明显,大学生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小学生视力损害敏感期,为保护学生视力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广州市中小学生常年健康监测资料,选取1993,2003和2013学年的学生视力检查结果,采用动态数列分析的方法,计算各学年度视力不良检出率的年增长率及其修正值,以超出年增长率均值±1个标准差作为视力损害敏感期的界值.结果 1993学年广州市中小学男生和女生的视力损害敏感期分别在9~15岁和9~ 16岁,视力损害的高峰期分别在12~14岁和11~13岁;2003学年视力损害敏感期分别为9~17岁和9~16岁,视力损害的高峰期分别在11~12岁和9~11岁;2013学年视力损害敏感期均在8~15岁的范围,视力损害的高峰期在8~9岁和8~10岁.3个学年比较,男生与女生视力损害敏感期的提前不明显,但视力损害高峰期则有较明显提前的倾向.男生视力损害的高峰期从12~14岁提前至8~9岁,女生从11~13岁提前至8~10岁.结论 中小学生确实存在视力损害敏感期,1993-2013学年学生视力损害敏感期有提前趋势,且视力不良呈现低龄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西安市1980名中小学生(男945人,女1035人)的性发育,结果是女子初潮平均年龄为13.40岁,男子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58岁,和以往资料相比,性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变化。部分家长和教师,由于不了解性发育知识而产生许多心理卫生问题,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即应进行性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济宁市中小学生常见病与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现状,以便更好地开展预防工作.[方法]2004年5~7月,抽取济宁市辖区城乡中小学校6所,对2 607名学生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学生2 607名,视力低下率为39.9%,龋患率为29.3%,沙眼患病率为2.1%,营养不良率为3.0%,肥胖率为11.1%.视力低下率城区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最高(P<0.01);沙眼患病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区学生,小学生最高(P<0.01);龋患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区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小学生最高(P<0.01);营养不良率小学生最高(P<0.01);肥胖率城区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P<0.01).[结论]济宁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和肥胖患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s well as its subtyp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 random clustered samp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as selected from schools of Tabriz, North-West Ira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DHD was based on DSM-IV-TR criteria using an interview with children who were selected as scoring high on the Conner's teacher rating scale. A total of 30 schools and 1658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linical ADHD i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of Tabriz was 9.7%. Only two had been diagnosed previously. The mean ag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9.39 (1.27) years. ADHD was more common among boys, students of the third level and children with an un-educated mother or father. It was not related to the type of school, age or birth order. Students with ADHD had lower school performance and orderliness reported by the school. Inattentiveness was more common among schoolgirls while the most common subtype was the combined one. Inattentive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chool performance. ADHD is comm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is region and is correlated with poor performance. Greater awarenes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cerning children at risk is necessary for an early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宝鸡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现况,为改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宝鸡市区7~18岁27 114名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依据2009年九省/市数据制定的标准评估营养情况。结果 除10~至12~岁,男生身高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年龄段男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除15~、16~岁,各年龄段男生BMI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男生14岁、女生12岁后身高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10岁前全国水平高于本地男、女生身高(P<0.05);男生10岁后、女生各年龄段体重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各年龄段男、女生BMI均值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6%、1.5%、9.1%、13.7%和8.5%,男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学龄组间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宝鸡市区儿童青少年存在营养双重负担,超重/肥胖率高于营养不良1.6倍,应有针对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铜陵市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现状,为制定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8482名铜陵市区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和身高标准体重法对2011年中小学生健康检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铜陵市中小学生身高和体重发育曲线图上看,男女生身高在lO和17岁时出现2次交叉,体重在15和17岁时出现2次交叉,身高突增峰值的年龄男生为11岁,女生为10岁。2011年铜陵市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9.4%、11.1%和12.2%。营养不良率高中生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率和肥胖率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陵市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以营养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营养,控制肥胖的发生率。防治营养不良重点应放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女生;防治肥胖重点应放在初中阶段,尤其是男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城乡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提高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阿勒泰的3106名哈萨克族青少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方法、标准进行测试、统计与分析。[结果]同一年龄段哈萨克族青少年城男、城女在身高指标上总体优于乡男、乡女,并且城市女生总体上高于乡村女生1~3cm。体重指标与身高相似,城市高于农村,不同年龄段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并且女生在9岁、男生在11岁出现最大差异,女生为2.64kg,男生为4.39kg。胸围指标城市与乡村学生除个别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大多年龄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腰围指标多数年龄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男女最大差异分别出现在11岁时的8.94cm和12岁时的8.01cm。臀围指标城乡男女在12岁前个别年龄段有一定差异外,其他年龄段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得出,必须高度重视哈萨克族青少年城乡间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h,保证课间操的质量,改变生活方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哈萨克族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