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亮 《河北中医》1994,16(3):8-10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施治几点体会王继亮(廊坊市血液病研究所102800)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在祖国医学中,慢性再障属“虚劳”“血虚”“血证”“亡血”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华  徐树楠  李庆升 《陕西中医》2004,25(10):959-96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统称血虚,属于“虚劳”、“血证”、“黄胖病”等范畴,再障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出血、感染。治疗也从这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王成章辽宁省兴城市中医院(兴城125100)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虚劳”、“血虚”、“血证”等范畴,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血液病。笔者自1987~1997年通过中医辨证为主治疗“再障”30例,取得...  相似文献   

4.
蒋占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63-1163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贫血性疾病,临床以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依据其发病急缓、病情轻重及骨髓受损程度等情况,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急性再障属于中医学“急劳”、“髓枯”、“发热”等范畴,而慢性再障则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虚”、“虚损”、“血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鲜中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难治性贫血,属中医“虚劳”、“虚损”、“血证”等范畴。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即血虚、出血和发热,以血虚为其根本,临床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全血细胞呈进行性急剧下降,末梢血每周内WBC下降0.5×109/L,Hb下降1...  相似文献   

6.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急性再障(SAA-Ⅰ型)和慢性再障重症型(SAA—Ⅱ型),是一组病情急速恶化、贫血进行性加剧、感染出血严重的疾病,属中医学“血症”范畴,相似于“血虚”与“虚劳”。黄世林主任医师潜心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是贫血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按临床表现再障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其中慢性再障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虚劳、血虚范畴,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爪甲淡白无华、皮肤瘀斑、舌淡、脉虚等血虚症状,以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五心烦热、盗汗等肾虚的表现。笔者在跟随周延峰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心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祖国医学“虚劳”、“血虚”、“血枯”等范畴。中医认为 ,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 ,伤及气血脏腑 ,出现气血两虚、虚劳诸症。本质上是虚劳 ,肾虚是其根本。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在补肾。现就本病的诊断治法阐述如下。1 基本病机肾为先天  相似文献   

9.
健脾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黄福群主题词健脾,补肾,中医治法,贫血,再生障碍性/中医药疗法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造血组织衰竭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内伤虚劳”、“血枯”、“血痨”、“干血病”、“亡血”等范畴,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引起各国...  相似文献   

10.
丛培玮  易杰 《中医药学刊》2008,26(3):574-575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中医认为,血虚是“再障”的主要表现。治“再障”,必须把住先天命火,后天脾胃,先天肾精。补脾益肾改善循环,祛瘀才可生新。  相似文献   

11.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梁冰 《中医杂志》1995,36(12):749-750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某些原因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慢性再障在祖国医学属“虚劳血虚”的范畴,急性再障我用“急劳髓枯温热”加以概括。1 发病的临床特点近期通过466例再障病人的住院临床观察,成人327例,占70%,儿童139例,占30%,男性311例,占66.8%,女性155例,占32%。从起病来看慢性再障是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中医虚损,血虚”血证、血枯、内伤虚劳等范畴。是一种生血机能低下的贫血。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上常有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单用西药或一般补气血中药治疗,往往效果欠佳。而采用健脾补肾,以温补肾阳为主治疗,兼补气血,配合西药治疗,可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补肾生髓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损伤,免疫机能异常,从而导致造血机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及贫血的伴随症状,白细胞减少和由此而引起的感染症,以及血小板减少和由此而引起的出血倾向.慢性再障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以贫血发病,并以贫血为主要表现,出血和感染较轻微.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虚劳"、"血虚"范畴.近10多年来,以补肾生髓法治疗慢性再障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髓枯”等范畴。本病病情危重、病程长、耗费大,为难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环孢菌素A合中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贫血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中医属于“虚劳”、“血虚”、“血证”范畴。其发病机理复杂 ,随着近年来对再障贫血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治疗方法也有所改进 ,尤其是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贫血起到了一定疗效。笔者采用环孢菌素 A( CSA)加中药治疗再障贫血 ,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自 1994年 10月~ 1999年 12月 ,笔者收治了再障贫血 58例 ,其中资料完整 32例。 CSA与中药联合组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68岁 ,平均年…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为主要表现。依据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临床以慢性为多,病势缠绵难愈。在中医学中多属“虚劳(髓劳)”、“血证”、“血虚”范畴。此“劳”为劳损、损伤,“髓”即骨髓。因骨髓受损,髓不生血,故称“虚劳”。正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云“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  相似文献   

17.
内外合治慢性再障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 ,是多种病因引起造血组织显著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以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贫血、出血及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的贫血性疾病。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障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现代医学治疗再障以雄激素 (Adr)为主要药物 ,辅以免疫抑制剂、神经兴奋药、脾切除、骨髓移植、脐血输注等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再障属“虚劳”、“虚损”、“血枯”、“血证”的范畴。 6 0年代以前对再障的认识多从气血亏虚而论 ,以补益心脾为主要治法。 70年代重点从肾论治 ,兼顾脾肾。 80年代中期从毒入骨髓…  相似文献   

18.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5,46(8):633-633
答: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属中医学“虚劳”、“血虚”范畴。再障的病理变化较为复杂,究其关键在于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脾、肾、心诸肌受损。其中本虚多指气虚、血虚,两者贯穿本病的全过程,是该病发生和发展变化之根本。再障的出血倾向和后天生血功能不足导致血虚,在失血过程中,气随血脱,而致气虚,两者互为因果。由此引起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外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疾病,加重了再障的进程。标实是指热毒、血瘀,是再障的主要病理环节。既是本虚的结果,又是加重血虚、气虚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病理过程阶段,常见虚实错杂状态,或由六淫、七  相似文献   

19.
袁秋全  代喜平  李琤  梁冰  李达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7-138,141
总结梁冰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梁冰认为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因外感邪毒、喂养不当、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脏腑阴阳受损之虚劳病,以虚劳血虚概括诊断,并从肾之阴阳辨证,以补肾固本为则,同时注意儿童特殊性,临床上以参芪仙补汤加减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河北中医》1996,18(2):21-22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管见王宁(河北省定州市中医院073000)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一种比较难治的贫血症。祖国医学虽无"再障"之名,却有"虚劳"、"血证"之说。几年来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