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护士的急救技能及急救水平,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依照《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和新修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首先对各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然后再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回到科室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急诊科同时还采取了医护人员分组合作培训,并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培训前后对全院护士进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考核,做到人人达标过关。结果对138人护士进行急救理论及技能综合培训考核,急救技能理论及操作成绩明显提高;考核急救技能都规范合格。结论对临床护士进行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以老带新。以护士长及骨干带动全院;并采取分组训练等方法切实可行,实际效果好;提高了全院护士的急救技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地方性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培训现状、施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807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施救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仅105名(13.0%)大学生参加过现场急救技能培训,458名(56.8%)大学生未听说过心肺复苏术(CPR),717名(88.8%)大学生需求现场急救技能培训,761名(94.3%)大学生愿意参加免费急救技能培训。大学生不愿意参与施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急救能力不够、觉得脏、怕传染病等。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薄弱,急救培训组织缺位,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其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3.
肖莉芬  章金嫒 《护理研究》2007,21(6):1606-1607
“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的职平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渴求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在生活中,由于接触和发现病人的最初目击者往往是家属、同事、出事地点的群众等,而普通民众大多对急救不甚了解或根本不懂,现场急救工作无法开展,因此,加快普及公民急救知识,提高急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应把急诊医学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传授一些基本可徒手进行,很少依赖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确实可靠的现场急救方法和技能。为此,对南昌市某小学145名四年级或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初级救护培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了解佛山市公众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状况。寻找培训的最佳模式,巩固公众培训效果,以及为开发多层次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公众698人为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社区居民、特种人群、企业单位员工,均在培训前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相关表格,基础急救知识采用问卷调查,基础急救技能采用现场实操测评,基础急救知识用多媒体案例情景授课、基础急救技能用模拟场景角色扮演现场示范及互动练习的模式进行培训。结果:参加培训后的公众在短时期内基础急救知识掌握较牢固,基础急救技能遗忘较快。结论: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间隔时间的设置以2~3年为一周期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杭州市社区居民对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与需求问卷。选择杭州市4个街道中8个社区里的51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成组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及是否参加灾害培训进行比较,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普遍低下,但是学习需求比较强烈。对不同社区居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是否参加灾害培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普遍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和是否接受过灾害急救培训。结论普及灾害救护知识和技能,增强居民的灾害意识及提高灾害现场急救及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模拟出车现场对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应用效果.通过成立院前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对急诊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急救技能示教、模拟出车现场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制订院前急救操作流程,采用模拟出车现场进行操作培训,急诊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操作、院前急救能力和医生的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3+2标准化急救课程”,并对“3+2标准化急救课程”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由市红十字会和护理学会组织专家构建“3+2标准化急救课程”。对1291名中学生进行“3+2标准化急救课程”培训(含讲授、演示、实操、考核、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复训,在培训前、培训后和复训后进行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在培训前、培训后和复训后对中学生进行急救操作技能考核。[结果]中学生在培训前、培训后和复训后3个时间点掌握的15项急救相关知识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学生在培训前、培训后和复训后3个时间点的徒手心肺复苏术、气道梗阻急救法、止血包扎固定法等技能操作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构建的“3+2标准化急救课程”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能够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提高中学生的急救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对湖南省某县某村居民院前急救认知程度及急救知识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某县某村村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情景授课、急救技能现场模拟表演、角色扮演、现场示范、互动练习及有奖知识竞赛等途径向当地村民宣传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结果]培训后当地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结论]急救知识培训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是院前院内急救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急救技术,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云南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我院全面组织开展了“三基三严”岗位技能大练兵,笔者作为“心肺复苏”项目的培训和考核教员,在培训考核中发现,接受培训考核的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明显错误,给临床急救留下隐患。下面谈一谈笔者在培训考核中观察到的一些常见失误及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教育游戏软件在大学生溺水现场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发溺水现场急救教育游戏软件,选取某信息工程学院及商学院没有接受过溺水现场急救培训的学生76名,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教学基础上应用教育游戏软件进行溺水现场急救培训。结果试验组学生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溺水急救技能正确完成情况中,试验组学生在呼救、胸外按压部位、开放气道手法、松鼻与捏鼻、人工呼吸吹气时间等操作步骤的正确完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有71.4%的学生喜欢教育游戏软件的培训方式。结论在溺水现场急救培训中应用教育游戏软件可使大学生有效掌握溺水急救技术,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莞市120网络急救站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状况,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对急救模式、现场处置、人员培训、有关急救技能规范的掌握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院前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现场处置率为75.6%,80.5%医院能对急救人员进行常态急救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有关急救技能规范的掌握良好率53.1%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74.5%(P<0.01).结论:东莞市院前急救采用指挥型模式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各级医疗单位的资源,但院前急救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张立力  王小丽  王平  闭晓君 《护理研究》2008,22(8):2145-214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现场自救与互救能力,强化大学生急救知识,提高现场自救与互救能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学习前后学生急救知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学习《现场自救与互救》课程前后,学生各项急救知识、技能、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现场自救与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方法]在急诊大厅开设家庭急救知识讲座,讲授急救科普知识、家庭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术。现场模拟心跳骤停的发生场景,由急诊科医生、护士边讲边操作,并让群众参与进行初级心肺复苏的演练。[结果]现场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喜闻乐见,接受性好。[结论]在急诊大厅开展家庭急救知识培训的方式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梅媛  李映兰  李丽 《护理研究》2013,27(1):81-83
[目的]了解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并探讨心肺复苏训练人体模型在高校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先对50名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并由5名急救资深护士结合人体模型对该人群进行CPR培训,比较培训前后CPR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果]50名大学生均表示希望获得急救知识与技能,其中49人表示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且84.0%学生表示最喜欢的急救知识培训方式为现场讲座培训;培训后大学生对CPR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显著高于培训前。[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普遍较高,以学校为单位应用心肺复苏训练人体模型开展大学生CPR培训可显著提高其CPR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公众对院前急救知识掌握的现状,寻求有效提高公众院前(现场)急救意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方法 市紧急救援中心联合新余市红十字会对4 997人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采用自制问卷对客运司机、机关干部、社区居民、中学生999人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现场调查,比较培训前后公众对院前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结果 培训后公众对院前急救认识显著提高;培训后公众对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培训前。 结论 应加快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普及医学院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以点带面,提高民众急救能力和生存率。[方法]选择温州医学院2003级、2004级、2005级非医学类大学生120名,通过调查并培训后,进行急救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的测评。[结果]医学院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缺乏,通过培训,心肺复苏、呼吸困难急救、出血急救、毒蛇咬伤紧急处理、溺水处理、烧烫伤现场处理、高处坠落者搬运等项目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及当代大学生急救知识,提高非专业人员的急救意识与现场急救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探索军地合作培训"红十字"救护员急救技能的方法 ,普及推广现场、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技术,使受训者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对776名学兵分8批进行了21学时的培训,采用"三步训练法"即精讲理论、分组练习、综合训练,有740人通过考核,获得了红十字会颁发的<卫生救护培训合格证>证书.  相似文献   

18.
现场救护立法是民法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完善现场救护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现场救护立法追求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也符合宪法和法理的要求[2]。迄今为止,现场救护法律制度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且责任主体等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故亟需建立一个更好、更完善的现场救护体系,使之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后盾[1]。我国幅员辽阔,绝大部分城镇的专业急救机构仍不健全,急救力量和设备也很有限;而即便在急救系统最完备的国家,专业急救人员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能保证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因此,开展现场救护相关技能培训以及通过立法保护施救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把临床路径理念引入公众创伤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更规范化、标准化。方法:以临床路径理念制定公众创伤急救技能培训计划表,按计划表流程对843名社区“志愿者”进行共8小时创伤理论及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法等10项内容的操作培训。结果:831名社区“志愿者”考核合格,合格率为98.6%。结论:应用临床路径理念进行公众创伤急救技能培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目标教学,采取“一对一”带教在ICU进行护士培训。接受培训的护士临床监护知识、急救技能、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均得到提高。目标教学有利于培训护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监护知识和技能,加强护理管理并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