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我国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组成部分。鼠疫在我省流行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于1958年消灭了人间鼠疫,1960年控制了鼠间鼠疫,但在1985年于长岭县三团乡在历史上无动物鼠疫记载的苑家街地区深部草原发生动物鼠疫流行。之后通过常年鼠疫监测未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原因认为:  相似文献   

2.
吉林西北部草原是一块古老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962年以来,为了防治鼠疫,每年都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春季草原大面积灭鼠和坚持在自然疫源地灭鼠地区和非灭鼠地区监测鼠情,旨在掌握其规律性,为控制动物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1 监测方法 在自然疫源地,保护性灭鼠地区与非灭鼠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建立固定监测点。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自然染疫动物及其寄生蚤种类、构成,以探讨其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地位和保菌作用。方法 统计分析本所1953~2003年间有关鼠疫监测资料。结果 疫源地共判定染疫动物6种,其中狭颅田鼠是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首次记录的疫鼠种类。结论 长爪沙鼠是该疫源地内鼠疫菌的主要贮存宿主,每次鼠疫流行是以长爪沙鼠为主要染疫动物的沙鼠型鼠疫,其他动物参与流行,对动物鼠疫的保存延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鼠疫历史悠久,其来源中外学者多认为输入。新中国成立后经长期调查研究,现完全证明本省鼠疫并非传入而是其本身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鼠自然疫源地。1.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主要宿主黄胸鼠,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病原体为鼠疫菌滇闽居民区生态型。动物流行病学特点:鼠疫动物病主要存在并流行于海拔400~2100米的平原或宽谷或盆地居民文化景观地带;各月均有发生,但以6~11月较多,高峰在8月;以鼠→蚤→鼠方式传播,以流行和潜在(或微弱)流行方式保持疫源。2.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于滇西北剑川县山区及其毗邻的丽江、兰坪、云龙、洱源部分山区。主要宿主是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主要媒介特新蚤指名亚种,病原体为滇西纵谷生态型。动物流行病学特点:鼠疫动物病主要存在并流行于疫源地内海拔2500米以上的云南松林山区耕地景观带;各月均有发生,高峰在4月和12月,表现为双峰型;从年际看,流行有高低潮,大体流行2~3年,缓和1~4年或更长。本文还对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性质与范围以及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简称沙鼠疫源地),是一块古老的鼠疫疫源地,早在1901年已有人间鼠疫流行的记载。该疫源地自1954年被证实以来,鼠间疫情几乎连年不断,并多次波及到人间。根据目前的鼠疫防治水平,尚不能达到消除疫源地的威胁性的目的。因此,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动物鼠疫的预测预报,对于及时发现疫情,及早地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波及到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松原市历史上曾多次流行鼠疫,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也是吉林省近几十年唯一的鼠间鼠疫现疫流行的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多年人工灭鼠等干预措施的实施,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研究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甘宁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50年鼠疫调查及监测材料汇总分析,为该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鼠疫资料,建立甘宁黄土高原黄鼠疫源地1962—2012年鼠疫数据库;黄鼠密度调查采用1日弓形夹法,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调查采用5m夹线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肝脾直接压印培养法;鼠体蚤的收集采用梳检法;蚤的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研磨培养法;鼠疫血清学采取间接血凝(IHA)法。结果该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18种,黄鼠为优势种群;收集蚤类59种(亚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群;50年来发生3次动物间鼠疫流行,分离鼠疫菌163株(其中人尸体4株、自然染疫动物135株、寄生蚤24株),检出阳性血清488份;动物鼠疫流行多发生在5—6月,流行年份黄鼠密度(3.26±1.11)只/hm^2,动物间鼠疫频发区在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地带。结论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为该疫源地核心区,黄鼠鼠疫终止流行阈值指标为黄鼠密度年均〈0.2只/hm^2,黄鼠密度年均1.11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时的阈值指标,2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建平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系松辽平原察哈尔丘陵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通过近30年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啮齿动物及媒介动物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啮齿动物的栖息和存在以及体外媒介动物的种类。 在固定沙丘的坨甸草原景相中栖息着达乌尔黄鼠、草原鼢鼠、小毛足鼠等。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境内,自1987年首次判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至2008年共发生3次动物鼠疫流行,疫源地性质属于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该疫源地的南部边缘地带,涉及4个乡(镇)7个行政村,总面积1196km^2,总人口73355人(2006年),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接壤,这2个县(旗)动物间鼠疫疫情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10.
鼠疫是原发于啮齿动物并能引起人、鼠间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世界性大流行。随着科学的发展,50年代以来,人、鼠间鼠疫发生率已明显下降,鼠疫流行的可能性在逐渐缩小。目前,我国部分疫源地已达到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标准,但还有部分疫源地每年都有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1.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流行,导致数亿人死亡。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独特的鼠疫研究资源。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动物间鼠疫呈现流行与静息周期性交替的特征。了解其转换机制对鼠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疫源地生态位变化是导致动物间流行周期性转换的可能触发因素。本文从宿主动物、蚤类媒介、土壤、鼠疫耶尔森菌及人类活动5个主要方面,梳理总结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位变化与动物间鼠疫周期性流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以期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自然感染鼠疫菌宿主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云南省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宿主动物的分布规律.方法 整理核实1954~2006年间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有关鼠疫监测资料,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家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动物有黄胸鼠、褐家鼠等17种和亚种,其中黄胸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野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有齐氏姬鼠、大绒鼠等27种,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结论 由于两块疫源地自然环境、宿主媒介、动物活动等差异和联系,形成染疫动物既有区别又相互交错的格局,两块疫源地分别具有相对独立的鼠疫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甘肃省近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及疫源地自然结构、宿主动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10个县(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8个县(区)发生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患者64例,死亡38例。传染源是染疫的旱獭、猫和病人(尸),传播途径主要为剥、食染疫动物和接触病人(尸)。人间病例发生在3—10月,流行月份为5、7、8、9月,高峰为8月。结论猎捕、剥食宿主动物与人间鼠疫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人间鼠疫流行或爆发的危险因子。加强监测管理,及早控制鼠间鼠疫的流行,有效控制疫源地内活动者,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黄南州属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有獭面积约 15 40 0 km2 ,占全州总面积的 86 % ,州属同仁、尖扎、泽库、河南四县均为疫源县。1 鼠疫监测1.1 人间鼠疫黄南州自 195 3~ 1980年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远牧区 ,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 16起 ,发病 5 4例 ,死亡 41例 ,病死率75 .93%。1981年至今虽然鼠间鼠疫流行较为猛烈 ,但由于防治机构健全 ,措施得力 ,19年来未发生人间鼠疫。1.2 鼠间鼠疫1.2 .1 啮齿动物调查 :共发现啮齿动物 5目 13科 40种。在甸草原、高山草原、高山灌丛带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灰尾兔…  相似文献   

15.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已知11种类型,分布在我国19个省(区)273个县(旗)。各疫源地的疫情态热、流行时间、强度、季节、范围差异悬殊。近20年,人、动物间疫情甚重。活跃性较强的有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西南黄胸鼠疫源地和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偶发生疫源地是西北阿拉善黄鼠疫源地等,疫情稳定性疫源地有蒙古旱獭疫源地。疫情危重是动物间鼠疫。建国后,大部分疫源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直接威胁人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提出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人间疫情的发生。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001~2010年甘肃省鼠疫疫源地人间疫情和动物间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人间疫情均发生在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草原旱獭疫源地,均由主动接触旱獭等染疫动物引起,祁连山中西段—阿尔金山疫源地旱獭密度比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在动物鼠疫已间歇多年的夏河、天祝,旱獭密度较高,而鼠疫动物病持续流行的肃南、肃北和阿克赛等地,旱獭密度却处于相对低的水平;10年间总体黄鼠密度明显呈逐年单边下降趋势,共分离鼠疫菌453株,其中动物检菌327株、媒介材料检菌123株、人分离鼠疫菌3株;IHA检测发现阳性数435份,阳性率3.08%;RIHA检验阳性数62份,阳性率4.71%。结论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与鼠疫监测技术落后、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旱獭猎捕外运、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疫情的有效控制需要改进鼠疫监测技术、加强鼠疫自然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促进立法,加大旱獭猎捕外运打击力度、完善鼠疫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经济、有效、可行的鼠疫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大型工程项目的鼠疫卫生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正>鼠疫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动物,主要传播媒介为蚤类。现已基本查明各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因素、流行季节,主要宿主和媒介,疫源地空间结构等流行病学关系。1疫源地概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按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鼠疫菌生态型等特点划分,目前我国已经确认有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  相似文献   

18.
庆元县历史疫源地的鼠疫自然疫源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浙南庆元历史疫源地的鼠疫自然疫源性存在情况,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血清学病原学实验研究,结合疫史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判别确认鼠疫历史疫源地的现况。结果 历史疫源地内主要宿主黄胸鼠、褐家鼠在鼠疫间歇期的不同年代,其地位发生了改变,褐家鼠由50年代的次要位置上升为优势种群,黄胸鼠数量回升已达到50年代初期人、动物鼠疫流行时期水平,并均有外迁野外生活的习性;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指数回升、比例增加、并大量游离于室内地面;鼠疫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发现动物鼠疫静息35年后又于1989年首次在该县屏都历史疫点检出鼠疫RIP阳性抗体12份,总阳性率0.208%,阳性动物为黄胸鼠、褐家鼠、黄毛鼠与黄鼬;其余项目检验均为阴性。结论 浙南庆元县历史鼠疫疫源地内,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迹象已日趋明显;鼠疫复燃的危险性日益严峻;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多元性,应引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定新疆温泉县鼠疫疫源地面积,鼠疫疫源地类型.方法 2004年5月27日~8月31日在温泉县南部山区采用鼠疫流行病学、生态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病原学等方法进行鼠疫疫源调查.结果 啮齿动物优势种为灰旱獭,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3 200 m的高山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地带;其次为长尾黄鼠,主要以岛状分布于海拔1 800~2 800 m的草原带.路线法调查灰旱獭密度为0.26只/hm2,定点法调查3个样地平均密度为3.8只/hm2 ;调查区内长尾黄鼠数量甚少,呈岛状分布,样地定点观察平均密度为9.2只/hm2.调查区内按不同生境用5 m夹线法进行夜行小型鼠调查,捕获小型鼠4种15只,小型鼠捕获率为2%.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共发现3科、10属、13种.病原学检验脏器及媒介蚤材料,结果均为阴性.血清学检验出5份阳性材料.结论 旱獭和狗血清阳性说明温泉县南部山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有动物间鼠疫流行.为了防止人间鼠疫流行,应加强鼠防意识,加大鼠防投入力度,全面开展各项鼠疫防治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部场区属于中国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疫源地面积为2256km~2,地处北纬45°43′~45°20′,东径122°24′~122°58′,位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交界处,驻地毗邻9个县(市、旗)历史上曾发生鼠疫病人5560人,死亡4473人,自1957年后未发生人间鼠疫,驻地1955~1961年鼠间鼠疫流行,1978年又从草原深处分离出2株鼠疫菌,1979年以来未发现鼠疫动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