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住院时间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30例进行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30例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9.6%,糖耐量异常发生率25%.有无糖代谢异常患者之间超重、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伴发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是高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BMI)、高甘油三酯,运动是保护性因素.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是50.4%.有无脂代谢异常患者间的超重、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使用舒必利等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伴发脂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是BMI、2h血糖和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时间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相互影响,危险因素均主要涉及肥胖、非典型抗精神病约物等,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必要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北京与京外地区18~45岁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发病情况及两组人群对卒中的认识情况,达到提高一级预防青年卒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6年北京21所三甲医院卒中住院患者1214例,同期京外地区12所三甲医院卒中住院患者1056例。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常规危险因素、对卒中的认识、临床诊断及转归等。结果 (1)在所调查的人群中,北京地区青年卒中的比例低于京外(4.5%vs7.9%,P<0.05)。居住市区、在职人员、男性等在青年卒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北京地区分别为:60.0%,65.5%,81.8%;京外地区分别为:63.8%,59.0%,69.9%,P <0.05)。(2)北京地区青年卒中亚型的各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京外地区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3)北京和京外地区青年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前3位均为: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4)两组超过一半的患者发病当时即治疗(北京72.7%,京外56.6%,P >0.05)。两组患者接受溶栓、超过溶栓时间的比例、高危个体的知晓无统计学差异(北京地区分别为9.1%,29.1%,29.1%;京外地区分别为 4.8%,31.3%,16.9%,P >0.05)。北京地区和京外地区青年卒中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 vs 1.2%,P >0.05)。结论 (1)北京和京外地区居住市区的在职男性青年卒中在卒中中所占的比例较高。(2)高血压、吸烟和大量饮酒是两组青年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两组青年卒中的发病类型均以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为主。(4)两组青年卒中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均较低。(5)两组患者对卒中知识的了解均较少。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住院的连续的急性首发卒中患者。以白蛋白<35g/L判定为营养不良,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急性卒中患者286例,入院时营养不良率为5.9%,到第2周时为19.9%。入院时年龄、白蛋白水平、吞咽困难为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分别为1.05、1.395和3.158]。 结论 入院时有营养不良或吞咽障碍的高龄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更易发生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参考美国社区卒中预警症状和危险因素知晓率调查研究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讲座前使用问卷调查上海市虹口区志愿参加本研究的390名社区居民对卒中预警症状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针对这些人群开展卒中相关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3~5个月后采用相同方式再次调查其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 ①第一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10项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分别为2%~80%;被调查者对5项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率分别为51%~63%。②开展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中了解≥2、≥3和≥4项卒中危险因素的比例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01),了解≥3和≥4项预警症状的被调查者比例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5和0.0227)。结论 目前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居民对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佳;健康教育是提高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连续选取自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于卫生部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卒中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性别不同相应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进一步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别比较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12例(10.1%)合并卒中,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尿酸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均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男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130例(10.9%)。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收缩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女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82例(9.04%)。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的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6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115,P=0.004]、股动脉内中膜厚度(OR 1.590,95%CI 1.041~2.431,P=0.032)、收缩压(OR 1.026,95%CI 1.008~1.044,P=0.0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OR 2.342,95%CI 1.081~5.070,P=0.031)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具有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和尿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合并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增加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因及诊疗现状。 方法 通过检索北京市出院病案首页,连续纳入2018年1-12月住院的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收集并 分析患儿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卒中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入院后并发症、急性 期治疗及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 研究共纳入172例缺血性卒中患儿,男性103例(59.88%),女性69例(40.12%)。中位发病年 龄为9.0(6.0~11.2)岁,7~10岁和>10岁患儿比例较高,分别为34.30%和31.40%。最常见症状为偏 瘫(160例,93.02%),其次为构音障碍(43例,25.00%),全脑症状包括意识水平下降和头痛,另 外,29例(16.86%)患儿有癫痫发作。159例(92.44%)患儿至少发现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变为主 要病因(133例,77.33%),其中最常见的为烟雾病(118例,68.60%);14例(8.14%)患儿有心脏疾病; 13例(7.56%)患者未找到明确病因。急性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者30例(17.44%),抗凝治疗者9例 (5.23%);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中仅11例(6.4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例(1.16%)接受抗凝治疗。 结论 该组儿童缺血性卒中病例发病高峰是学龄期,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是主 要病因。缺血性卒中患儿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抗血栓治疗均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1卒中危险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复发性脑卒中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141例(预后良好组),占82.0%,预后不良31例(预后不良组),占18.0%。预后良好组年龄、高血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高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入院白细胞计数越高,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高,加强对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干预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369例.住院期间有52.8% (195/36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5.0% (16/64),44.1% (30/68)和71.4%(135/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P =0.032,OR=1.789,95% CI 1.052~3.043)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存在相关(P=0.000,OR=5.308,95% CI3.340~8.434).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3%(81/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7% (6/62),25.8% (17/66)和29.4%( 55/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随访时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P =0.000,OR=34.852,95% CI14.673 ~ 175.452).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 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类型及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再发率中患者361例.患者的首发卒中类型必须为缺血性卒中,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吸烟、大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头颅外伤、偏头痛、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相关药物使用史.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与再发卒中类型和部位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61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321例复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前循环梗死234例,后循环梗死75例,其余12例为前后循环分水岭梗死或前后循环多发性梗死;余40例患者复发卒中类型为颅内出血.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首发卒中年龄较大(OR=1.036,95% CI 1.006 ~1.067,P=0.02)及合并高脂血症(OR=2.253,95% CI 1.092 ~4.647,P=0.028)为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OR =4.217,95% CI 1.489~11.942,P=0.007)为复发梗死位于后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及高脂血症是预测首发缺血性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一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可能类型,从而适当调整二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患病率为42.68%,其中轻型抑郁19.87%,重型抑郁22.81%.卒中2周PSD相关因素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向特质(P=0.000)、是否合并有糖尿病(P=0.00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卒中3个月PSD相关因素是急性期已经诊断PSD(P =0.000)及前循环卒中(P=0.04).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卒中2周PSD发生与内向人格特质、合并糖尿病及神经缺损有关,3个月发生与急性期PSD及前循环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脑卒中症状的认知及脑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方法选取2012-07—2014-07收治的230例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编问卷对其行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的调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其对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调查的相关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认为高血压、高脂血、高胆固醇、年龄、卒中史、高盐高脂饮食是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较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5.22%、28.70%、28.26%、27.39%、23.48%、16.09%;另外有少数患者认为心理压力、情绪激动、天气、跌倒及季节也是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别占3.91%、3.04%、3.48%、2.17%、5.22%;脑卒中病史、高血压、高脂血、冠心病、2型糖尿病、文化程度、人均收入是影响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史(OR=3.353)、文化程度(OR=2.756)、高血压(OR=2.249)、冠心病(OR=1.878)等。结论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风险、卒中症状和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较差,为提高其对脑卒中风险和急救意识的认知水平,需要加强对其健康教育和宣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导致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住院期间未发生肺炎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肺炎的64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入院资料,并总结导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入院时性别及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意识障碍(NIHSS)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白蛋白、卧床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NIHSS评分10分、高血压、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卧床时间7d及机械通气时间5d均为导致老年卒中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应注意对导致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避免卒中后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22例,其中肺部感染组61例,非感染组61例,回顾性分析2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2组年龄、住院时间、NIHSS、卒中病史、意识障碍、延髓麻痹、卒中类型、侵入性操作、糖尿病、COPD、低蛋白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卧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房颤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好转、治愈率均小于非感染组,恶化、自动出院例数大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NIHSS评分、既往卒中病史等11项;此外,肺部感染会明显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故应重视肺部感染并尽量控制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1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SAP组与非SAP组。采用OCSP分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并根据MRI观察梗死面积。结果 SAP组年龄≥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8分、完全前循环型(TACI)、后循环型(POCI)、大灶脑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非SAP组(P0.05~0.01),而NIHSS评分≤7分及部分前循环型(PACI)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TACI、POCI及大灶脑梗死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SAP组的死亡率(15.32%)显著高于非SAP组(2.22%)(P0.01)。结论≥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TACI、POCI及大灶脑梗死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3年-2017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患者的信息。对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风险回归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患者出院后1年内至再次入院的间隔天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807名住院患者中,有4602名(20.2%)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年龄、付款方式、疾病诊断、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均是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均<0.01),其中,与年龄≤20岁的患者相比,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的患者再入院几率分别是其0.706、0.631、0.610、0.693倍;与住院次数1次的患者相比,入院2次、入院3次、入院4次的患者再入院几率分别是其3.015、2.824、4.271倍;与住院天数≤20天的患者相比,住院21~40天、≥101天的患者再入院几率分别是其1.142、1.181倍。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次数是出院后1年内何时发生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出院后距离下次再入院的间隔时间越长(B=0.017,P<0.01);与住院≤20天的患者相比,住院61~80天的患者更晚发生再入院(B=1.226,P<0.01);与住院次数为1次的患者相比,住院2次的患者更早发生再入院(B=-1.386,P<0.01)。结论年龄≤20岁的患者、住院2次或4次及以上的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几率较高;住院2次的患者出院后可能更早发生再入院;住院61~80天的患者可能更晚发生再入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卒中防治正面临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149.49/10万,造成了157 万人死亡。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位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之后。2013年,卒中年龄 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1114.8/10万和246.8/10万人年。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1990- 2017年卒中造成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 of life lost,YLL)增加了14.6%,卒中由造成YLL的第三 位原因跃升为第一位;卒中造成的全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 绝对数和百分率也呈持续增长趋势,2017年卒中是造成全年龄组DALY的首位原因。脑血管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和酗酒)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 动)。卒中存活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84.2%)和吸烟(31.7%~47.6%),心房 颤动的比例相对最低(2.7%~7.4%)。这些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也较高,并呈持续 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率为26.6%(现 在吸烟人数为3.08亿)。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2%;高胆固醇血症的标 化患病率为5.8%;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40岁及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标化患病率为2.31%。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53家三级 医院共计收治3 010 204例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 466 785例(81.9%)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447 609例(14.9%)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95 810例(3.2%)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入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近60%为男性。在IS、ICH和SAH 中,分别有1555例(0.1%)、2774例(0.6%)和1347例(1.4%)为儿童卒中(年龄<18岁)。超过三分之 一(1 063 892例,35.3%)患者的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699 513例,23.2%)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89 361例,16.3%)。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 高血压(IS:67.4%,ICH:77.2%,SAH:49.1%),主要并发症是肺炎或肺部感染(IS:10.1%,ICH:31.4%, SAH:25.2%)。卒中住院患者的死亡/非医嘱离院率为8.3%,从IS患者的5.8%到ICH患者的19.5%。住 院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0(7.0~14.0)d,从IS患者的10.0(7.0~13.0)d到SAH患者的 14.0(8.0~22.0)d。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数据显示,指南推荐的IS、ICH和SAH患者关键绩效指标执行 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77±0.21、0.72±0.28和0.59±0.32。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的发病情况,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6月收治入院的5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等检测,登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既往未诊断糖尿病而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在适当时候进行OGTT,糖代谢分类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标准。结果547例脑卒中患者住院前糖尿病的诊断率为13.9%,住院后检查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34.4%,糖调节异常26.5%;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糖尿病的伴发率分别为45.1%、20.5%、13.2%,糖调节异常的伴发率分别30.2%、23.2%、16.2%;227例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中,OGTT检查后发现,19.8%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42.3%提示糖耐量异常。结论脑卒中患者合并高比例的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空腹血糖在5.6~6.9mmol/L的患者中,OGTT可以发现大量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