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张玉辉  杜松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12-2513
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发挥三焦分证之理,临证诊断尤重辨舌验齿之法。叶天士论治内伤杂病亦有颇多建树,如倡导脾胃分治,善于甘润养胃;发展前人中风学术,立"阳化内风"之说;阐明络脉病理论,开创络治法之先河。叶天士学术思想是构建温病理论体系的基石,叶氏医术是华夏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从叶天士《温热论》浅析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5.
吕安卿是近现代岭南医学流派早期代表性医家之一,对岭南医派之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临证风格特色鲜明,尤擅妇儿科,立"松、通、清"法辨治温病传里、邪困心包及温病、杂病郁热内伏之证,为叶天士、吴温病学术在岭南本地化的体现,于岭南医林中独树一帜.于妇科疾病重视调气理血,对妇科血病、调经有着独到与丰富的经验;于幼科倡导小儿外感四...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卫气营血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艳红 《中国针灸》1996,16(11):58-59
卫气营血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卫气营血辨证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概括了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是治疗温病的主要辨证方法。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在正气不足、防御功能减弱或病邪的致病力超过了人体防御能力的情况下,病邪就会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致病,传染...  相似文献   

8.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热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专著。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当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喻嘉言的《尚论篇》都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直到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才标志着温病学说走向成熟。从临床实践上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己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多种急性热病。书中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颇为后人推崇,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仕昌教授谈温病名家史志云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术,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诸多温病学家中,特别推崇叶天士、吴鞠通,认为:“温病的辨证纲要,主要是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而温病的治法,“是根据发病整个过程各种不同的症候转化而制定出...  相似文献   

12.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论治湿温病于气分阶段,据体质之异、脏腑之别、邪气之偏而立"脾湿""胃湿"2型。鉴别2型之差异,以彼类己,相互参验,明辨"脾湿"之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概括常见症状,识病明证,确立"脾湿"治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湿温病之脾湿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温热大家叶天士悉心陈析伤寒与温病之鉴别处。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此以为辨。”初学此篇不免迷惑,以为凡病,不论寒热虚实,新旧间甚均时刻有变,安能“在一经不移”乎?尔后涉迹医林多年,渐有启悟,确逢一些温病始终蹇滞于某证中,久久难易,真属在一  相似文献   

15.
叶氏运用三焦对温病证治和用药经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虽以卫气营血为温病辨证之纲要,但也不废三焦之说,按照温病不同发展阶段,其病情、病位、病理以及治疗用药与三焦的关系,叶氏都有一定的科学分析和具体实践。现就本题,将肤浅体会浅析如下。1以三焦阐释温病之证治1.1三焦定位说:《温热论》云:“须分三焦受...  相似文献   

16.
果志霞  曹力明 《河南中医》2011,31(10):1106-1108
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也是当时吴医的优秀代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温病学方面,在中医诊断学、脾胃学说、儿科方面、络病理论、内风杂痹、中风学术、奇经虚实辨治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薛生白均为清代杰出医家,二氏治疗湿温病颇有共同之处:即立三焦分治气化说不谋而合;论述湿温病机之转归途径相同;衡法治湿,用药皆倡质轻灵动。  相似文献   

18.
苏云放 《江苏中医》1994,15(5):37-38
叶天士、薛生白均为清代杰出医家,二氏治疗湿温病颇有共同之处:即立三焦分治气化说不谋而合;论述湿温病机之转归途径相同;衡法治湿,用药皆倡质轻灵动。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详述温病热入血室之病因病机,认为感受温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同时根据妇人体质之差异,邪热入侵部位之不同,多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三焦辨证进行诊疗。热入血室作为妇人特有之疾病,在邪热发病过程中易耗伤阴津,易与血相结,故叶天士提出从热伤营阴、血结、气分、和解温通、驱邪通络论治温病热入血室。叶天士有关妇人温病热入血室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热入血室的辨治体系及临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治疗妇人热入血室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