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辉  杜松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12-2513
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发挥三焦分证之理,临证诊断尤重辨舌验齿之法。叶天士论治内伤杂病亦有颇多建树,如倡导脾胃分治,善于甘润养胃;发展前人中风学术,立“阳化内风”之说;阐明络脉病理论,开创络治法之先河。叶天士学术思想是构建温病理论体系的基石,叶氏医术是华夏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相如 《中医杂志》2014,(7):628-630
卫气营血辨证来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现在的教材根据《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的记载将卫分证定义为表证。但是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此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通过对《温热论》的整体研究,结合张仲景、吴鞠通对温病的认识,认为卫分证不是表证;温病初期的治法不是解表;温病只有气分证和血分证两个层次;透热转气的实质是气血两清。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吕安卿是近现代岭南医学流派早期代表性医家之一,对岭南医派之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临证风格特色鲜明,尤擅妇儿科,立"松、通、清"法辨治温病传里、邪困心包及温病、杂病郁热内伏之证,为叶天士、吴温病学术在岭南本地化的体现,于岭南医林中独树一帜.于妇科疾病重视调气理血,对妇科血病、调经有着独到与丰富的经验;于幼科倡导小儿外感四...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临证重视滋补肺胃二阴。叶天士运用麦门冬汤治疗证属肺胃阴虚型的温病咳嗽时,多参考仲景顺应肺气、宣降并举、培土生金、顾护胃气的思想;其治疗胃阴虚吐血时,继承了仲景以甘温建立中阳的学术理论,创立了甘缓益营法。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仲景学术思想进行深刻发挥,丰富扩展了麦门冬汤的临床应用,足以启蒙后人之智。  相似文献   

7.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本文从"在卫汗之可也"出发,结合秦伯未老先生对温病卫分证诊治的相关论述,分别对"在卫""汗之""可也"进行梳理及探析,旨在阐明秦伯未在温病卫分证中汗法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温病学相关病证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论治湿温病于气分阶段,据体质之异、脏腑之别、邪气之偏而立"脾湿""胃湿"2型。鉴别2型之差异,以彼类己,相互参验,明辨"脾湿"之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概括常见症状,识病明证,确立"脾湿"治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湿温病之脾湿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