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头孢唑啉钠在25℃与37℃下腹膜透析液中稳定性,表明其降解过程 为一级反应,预测结果分别为: 25℃时:tl/2为344(h),t0.9为52(h),37℃时tl/2288(h),t0.9为43(h)  相似文献   

2.
经典恒温加速试验法预测芍甘胶囊的有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恒温加速实验法预测芍药苷有效期。以芍药苷为稳定性指标,根据Ar-rhenius指数规律,求出室温(25℃)时的反应速度常数K25=6.7114×10-6 h,有效期t0.9=1.79 a。  相似文献   

3.
头孢噻肟钠与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与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噻肟钠与利巴韦林葡萄糖注射液栩伍24h内各时间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2药配伍后,利巴韦林在不同温度下24h内的含量在95%以上,头孢噻肟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水解,呈一级反应规律,0-4℃,T0.9=61.18h;25℃,T0.9=20.61h;37℃,T0.9=4.33h。结论:2药配伍后利巴韦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陈青  周萍  唐志华 《海峡药学》2010,22(6):94-95
目的研究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两种常用头孢类药物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体外稳定性与静滴时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其最佳静滴时间。方法在不同的温度(8℃、25℃、37℃)和一定光照条件下(光照2500lx、避光)于0.5、1、1.5、2、3h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六种头孢类药物在输液中的含量,同时观察其性状、pH值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在8℃和25℃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照2500lx、避光)两种头孢类药物在100mL0.9%氯化钠和5%葡萄糖中3h内稳定性较好;而在37℃时,两种头孢类药物在2h开始其含量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头孢噻肟钠与0.9%氯化钠配伍于1h开始其含量即成递减趋势。结论在8℃和25℃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照2500lx、避光)两种头孢类药物与0.9%氯化钠和5%葡萄糖配伍在3h以内可以任意选择静滴时间,但最好即配即用;而在37℃时,两种常用头孢类药物应在2h内完成静滴;37℃光照条件下头孢噻肟钠与0.9%氯化钠配伍于1h之内完成静滴。  相似文献   

5.
氟尿嘧啶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氟尿嘧喧注射液在5种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将氟尿嘧啶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氟尿嘧啶的含量,同时观察外观性状,测定pH值。结果:不同温度(25℃,37℃)条件下,氟尿嘧啶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的配伍液在12h内性性、pH值和氟尿嘧啶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氟尿嘧啶注射液可与上述5种常用输液配伍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测复方丁卡因注射液与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稳定性,并预测两者室温存放有效期。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注射液中盐酸丁卡因的含量,采用经典恒温加速法测定两者有效期。结果:复方丁卡因在室温25℃下的有效期(t0.9)为23个月;盐酸丁卡因注射液在室温25℃下的有效期(t0.9)为13.3个月。结论:右旋糖酐40可提高丁卡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恒温加速实验法考察头孢哌酮在5%葡萄糖氯化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两个厂家的头孢哌酮在输液中25℃时的T_(0.09)分别为55.78h、48.95h,35℃时的T_(0.9)分别为13.70h、12.39h。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化学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曦 《中国药房》2010,(1):43-44
目的:考察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的化学稳定性。方法:将0.9%氯化钠注射液放入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分别于8℃和37℃放置不同时间(0、24、48、72h),以其为供试液,与空白对照液(0.9%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于玻璃瓶)比较酸碱度、金属离子、不溶性微粒、氯化物、还原物质、紫外吸光度、环己酮溶出量的变化。结果:8℃时放置24h时各项指标稳定,37℃时随放置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液比较,还原物质、环己酮溶出量增加;8℃与37℃比较,后者紫外吸光度增加。结论: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注入注射液后应于8℃左右存放较宜,并应于24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9.
用线性变温法对硫酸链霉素粉针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得出25℃时的降解反应速度常数 k_(25)为1.744×10~(-6)h~(-1)、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7.9kJ/mol,25℃时贮存的 t_(0.9)为6.9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呋麻滴鼻液贮存期并留样观察其含量变化.方法用经典恒温法在60℃、70℃、80℃、90℃(±1℃)四个温度下进行加速试验,测得呋喃西林分解10%所需时间t0.9.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求出25℃即T=298.3时t 0.9值,并与留样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呋麻滴鼻液随时间、光线与温度变化色泽逐渐加深.呋喃西林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常温25℃时t 0.9为4.15月,与室温留样观察所得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呋麻滴鼻液的稳定性与时间、温度、光线有关,为确保临床用药疗效,应室温避光或低温保存并在4月内用完.  相似文献   

11.
经典恒温法预测格列美脲水溶液有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格列美脲水溶液在加入稳定剂前后稳定性比较,预测其在室温下的有效期。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格列美脲的含量,用经典恒温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格列美脲水溶液中格列美脲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属一级降解反应,经典恒温法测得未加及加入稳定剂的格列美脲水溶液在25℃的分解速度常数K及有效期分别为:K25℃=8.7382×10^-6h^-1,t0.925℃=1.37年和K25℃=1.03688×10^-6h^-1,t0.9℃=11.6年。结论:格列美脲水溶液中加入稳定剂对提高其稳定性效果显著,格列美脲水溶液的有效期暂定为11年。  相似文献   

12.
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分别在25、37℃放置12h内各时间段的含量,并测定pH值,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结果:在25、37℃下、12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25、37℃下,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在12h内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奥硝唑注射液与头孢噻肟钠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RP-HPLC法考察4℃、25℃、37℃下24 h内奥硝唑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Shimpack ODS色谱柱(4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为0.5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94 nm。结果:含奥硝唑50μg/mL和头孢噻肟钠100μg/mL的配伍液在4℃8 h、25℃4 h、37℃1 h内,外观及pH值无明显变化,奥硝唑的含量变化在5%以下,头孢噻肟钠的水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规律。结论:奥硝唑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配伍液在配伍后4℃8 h内、25℃4 h内、37℃1 h内可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8):1041-1044
目的:考察注射用乌司他丁与2种常用溶剂在输液泵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乌司他丁500 000单位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各50 m L配伍后,分别在25℃和37℃下于0、1、2、4、8、12、24 h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测定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采用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乌司他丁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上述条件下,配伍液在24 h内外观和p H值均无明显变化;≥10μm的微粒数<25粒/m L,≥25μm的微粒数<3粒/m L,均符合药典标准;乌司他丁在24 h内各时间点的相对百分含量为99.45%~102.55%。结论:注射用乌司他丁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25℃和37℃条件下,24 h内保持稳定,可在输液泵中持续给药。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浓度为10菌落数/毫升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Mima polymorpha)、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加至商品0.9%氯化钠溶液、林格氏乳酸盐(RL)、5%葡萄糖林格氏乳酸盐(D5/RL)及5%葡萄糖水溶液(D5/W)中,置于23℃(室温)及37℃下,分别在24、48、72及96小时测定其微生物存活量,并比较这些常见致病菌在四种商品静脉输液中的生长情况。除硝酸盐阴性杆菌在D5/RL中37℃培养24小时内细菌数减少外,革兰氏阴性杆菌在0.9%NaCl,RL及D5/RL中23℃和37℃培养菌落数均有增加。这类细菌在37℃培养一般繁殖较快,常在24小时增加两个对数值,但在23℃培养48小时亦能达到与37℃培养时相同的繁殖水平。在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咖啡因的含量变化为指标,用初均速法对溴咖合剂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品稳定性良好,室温(25℃)t0.9=1.6 years,E=17.248 kcal/mo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盐酸丁咯地尔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5%碳酸氢钠注射液5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丁咯地尔的含量,并观察输液的外观,pH值及盐酸丁咯地尔紫外光谱的变化。结论:盐酸丁咯地尔的5种输液混和液在25℃,37℃下放置9h内含量均在98.5%以上。结论: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8.
洛铂溶解在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在不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在上述2种注射液中24 h内的药物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洛铂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25、37和42℃,在4 h内均稳定;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和37℃,在2 h内均稳定。此外还证实1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溶液配伍长时间后均可降解产生乳酸,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制剂的在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溶媒配伍稳定性。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 20℃时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含量下降不超过3%,其他3种溶媒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含量下降3%~9%,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37℃时配伍较20℃时低约6%,各配伍溶液4h内均澄明,无沉淀及浑浊发生,也无颜色变化,pH为4.65~4.97。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配伍溶液应放置在室温(20℃)下,一般不应超过4h,建议临床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针剂的首选溶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洛西林钠在5%葡萄糖、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美洛西林钠的含量,并观察其外观、pH值的变化.结果:美洛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的含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含量下降越快.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2 h内含量为101%(25℃)、95.3%(35℃);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4 h内含量为98.9%(25℃)、95.4%(35℃),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8 h内含量为100.4%(25℃)、97.6%(35℃);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12 h内含量为98.4%(25℃)、97.5%(35℃).结论:美洛西林钠与4种输液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